鄧布利多有一個冥想盆,用來存放頭腦中的記憶和不可思議的想法,所以你看,即使是一個已經活了一百多歲的大魔法師,依然不能阻擋時間從他的大腦裡一點一點竊取記憶,所以他把它們從腦子裡「扯」出來,保存好,在需要的時候,一頭扎進時間裡。在現實生活中,科技同樣也為每一個人打造了一個「冥想盆」,那就是手機。但似乎是「施法方式」的不同,有些人能將生活中的小片段拍成一部「做工精良」的大片,而有些人卻只能將一段舟車勞頓的旅途拍成「世紀末的無聊消遣」。其實問題的關鍵很簡單,就像是徒手施法與魔杖施法的差別,想要將時光復刻的「精緻」,必要的工具一定是不能少的。
從左到右依次為:DJI OM 4、DJI OM 5、DJI OM 3
別慌別慌,並不是說你要隨時隨地背著腳架和電腦才能精緻的捕捉生活的細節,其實一支小巧的智能手持雲臺就能讓你從默默無聞的「群演」變成生活的「大導演」。經過幾年的更新迭代,OSMO Mobile系列手持雲臺已經成為這一類產品中的翹楚,和每一代手持穩定器不斷縮小的體積相對,OSMO Mobile系列手持雲臺可以實現的功能和效果卻越來越多,同時售價也在不斷降低。今年,該系列的最新產品DJI OM 5如約而至,這一次,大疆希望通過OM 5讓會拍的人「拍的更好」,讓那些不太會拍的人「覺得好拍」,經過五代的產品更迭,OSMO Mobile系列手持雲臺不僅將那些門檻較高的專業拍攝工具轉變為人人消費得起的手機外設,同時也讓曾經「神乎其神」的拍攝技巧,變為人人都可以玩轉的精彩生活。
機身「長」起來 然後「藏」起來
許多人的「第一次自拍」或許都是從一根「自拍杆」開始。其實在早些那個手持雲臺還沒有普及的時代,自拍杆可以說是「敲醒」了無數人記錄生活的欲望,一根長長的自拍杆,通過3.5mm耳機孔連接著手機,舉在半空或者身前,許多人第一次嘗試到了一隻手就能「遠程」操控手機快門的新鮮感。而作為一款越來越貼近生活的產品,本次DJI OM 5也終於將「自拍杆」藏進了自己的機身裡。
DJI OM 5
DJI OM 5
只需要握住穩定器的底座向外拉,就能夠看到本次DJI OM 5新增的「內置延長杆」,延長杆本身的長度為215mm,這樣的設計使得DJI OM 5無論是在面對低角度跟拍或者是多人聚會的自照場景都能輕鬆應對,例如大家在vlog中常用的「步伐轉場」和運鏡,使用OM 5的「內置延長杆」拍攝會方便很多,不用在徒手舉著手機彎著腰,往往還達不到足夠低的角度。當然,如果你的手機前置或者後置鏡頭中有一枚超廣角的鏡頭的話,搭配OM 5的「內置延長杆」就能夠再一次對畫面內容進行「擴容」。而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OM 5的「內置延長杆」手感上設計的還是比較「緊」的,拉開它的話可能需要小小的用力,畢竟是定位高端手機雲臺的產品,為了更多次的拉伸循環使用,避免出現「滑絲」的情況,這種手感上的「緊」突出的是一個紮實有安全感。
DJI OM 5新增「內置延長杆」
「磁吸快拆」是上代OM 4產品裡令人印象深刻的革新點,本次的DJI OM 5依舊保留了這一產品特性,在使用的過程中,我們只需將手機按照磁吸式手機夾上的方向指示貼紙塞好,隨後將手機夾上的白點與穩定器上的白點對準,聽到「咔噠」一聲後,整個OM 5便完成安裝。為了進一步保證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同時也考慮到不同手機的重量負載,DJI OM5的磁吸式設計搭配了強勁的電機馬達予以支撐,經過我們的實測,即使重如iPhone 12 Pro Max,在承受226克的體重時,OM 5的磁吸接口依舊保持了相當高的穩定性,甚至故意大幅度地搖擺也不會導致磁吸接口脫落。如此看來,OM 5選擇保留「磁吸快拆」的設計,可以讓我們花在安裝和調平等步驟上的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大大提升了OM 5的使用效率。
左邊為OM 5的磁吸卡扣 右邊為OM 4的磁吸卡扣
和磁吸式接口一樣靈活便捷的,還有OM 5的整體機身,依舊是熟悉的可摺疊式設計,只需要像下圖中這樣一折,一疊,就能將DJI OM 5從長長的一根雲臺,縮短為能夠放進口袋的狀態。
大疆官方還貼心地在軸承連接處設計了兩個「連接點」。只需對準連接點,即可完成收納,無需擔心摺疊後錯位。值得一提的是,這代DJI OM 5重新設計了機身結構,使得它的整體體積相較前代的OM 5減少了三分之一,重量減少四分之一,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來看,DJI OM 4在展開狀態下的機身三圍為276 × 119.6 × 103.6毫米,摺疊後為163 × 99.5 × 46.5毫米,而DJI OM 5在展開狀態下的機身三圍為264.5×111.1×92.3毫米,摺疊後為174.7 × 74.6 × 37毫米;重量上OM 4單雲臺體重為390克,OM 5單雲臺體重為290克,和前代相比足足輕了100克。隨著重量和體積的大幅縮減,DJI OM 5可以輕鬆的放進口袋、隨身包等,外出攜帶無負擔,隨時隨地即可開拍。
從左到右依次為:DJI OM 4、DJI OM 5、DJI OM 3
同樣經過重新設計的還有OM 5雲臺上的按鍵位置。和OM 4相比,DJI OM 5將原本的M鍵位置移到了雲臺的左側,位於變焦鍵的下方,同時在這個位置上新增了一個「切換鍵」,單擊可以切換手機的前攝和後攝,雙擊則可以改變手機夾的方向,以此來切換手機的橫拍或者豎拍的狀態,也就是將原本集成在扳機上的「三擊切換前後置攝像頭」和M鍵上的「雙擊切換拍攝姿態」的操作剝離了出來單獨成鍵,對於拍攝短視頻的用戶來說,這是非常友好的設計改進。現在在OM 5雲臺上,雙擊M鍵則會進入「待機模式」
左邊為OM 5 右邊為OM 4
同時,變焦鍵的造型OM 5也進行了更改,操作上更加適合「上下推動」時指腹的施力點,整個OM 5正面的按鍵區域更加扁平,但是取消了前幾代上的標準USB接口,所以這代OM 5也不能為手機進行充電了。
當然在這裡要提醒大家,由於新的「切換鍵」的加入,DJI OM 5的「重置藍牙連結」步驟,從此前的「同時按下扳機+拍攝鍵+M鍵」轉變為了「同時按下扳機+拍攝鍵+切換鍵」。除了這些,其餘按鍵的功能和操作邏輯均沒有發生改變,依舊是按住扳機鍵可以鎖定雲臺、單點扳機鍵開啟或停止鎖定模式、雙擊雲臺歸位、單擊+按住扳機鍵可以進入運動模式。
續航方面,DJI OM 5的充電接口依然為目前主流的Type-C接口,使用其他Type-C手機或DJI官方標配的充電線均可為其供電。官方表示,在滿電狀態下,DJI OM 5可以持續工作6.4個小時。配色方面,DJI OM 5本次為我們提供了雅典灰和雲暮白兩種配色,當然如果你有夜拍需要的話,還可以選購兩側有燈的補光手機夾來替換原創的手機加,同樣支持磁吸哦。
DJI OM 5取消了機身上的USB接口
總的來說,全新的DJI OM 5在功能升級的基礎上做到了機身設計的進一步「減負」,「內置延長杆」的加入極大的擴展了我們在拍攝時的使用場景和能夠實現的畫面角度。重新設計的物理按鍵在布局上更加合理,前後攝轉換這一高頻的操作從「扳機」上解放了出來,獨立為新的「切換鍵」,這也便於用戶盲操作時的組合鍵功能的記憶。變焦鍵的改變從「手感上」進一步和扳機進行了區分,同樣也是為了訓練用戶的肌肉記憶,以便實現更加熟練的雲臺盲操。很顯然,這一代的DJI OM 5在保留前代產品固有優勢的同時,希望通過對按鍵的進一步區分來讓用戶儘快的適應OSMO Mobile系列手持雲臺的操作設計,對於以「訓練」為產品的核心的OM 5來說,設計,也是潛移默化培養習慣的一部分。
攝影也有私教課 現學現賣一樣精彩
雖然中國有句俗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但現實情況是能夠擁有「金剛鑽」的人越來越多,可能夠雕琢這「瓷器」的手藝卻鮮有人能掌握。同理,攝影也是一樣,有價的是器械,無價的是拍攝方式和鏡頭手法。屏幕前的你如果是一個攝影小白,丟給你一部手機和一個智能雲臺,之後就讓你拍出一部鏡頭、轉場都無比精緻的vlog,你是不是會當場呆在原地「阿巴阿巴」,上演「拔劍四顧心茫然」。
「想拍但是不會拍」儼然已經成為扼殺當下年輕人表現欲的頭號枷鎖,重新系統的學習攝影知識無論是出於時間還是成本的考慮都不現實,但是大疆卻在DJI OM 5上推出了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切實可行的方案,那就是「拍攝指導」功能。當然,實現這一功能,自然離不開大疆獨家的DJI Mimo App。
「拍攝指導」頁面
從DJI Mimo App和DJI OM 5適配連接開始,你的手機取景框內就會出現精細到每一步按鍵操作的新手指引,即使是在不去看紙質說明書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熟悉OM 5的各項物理按鍵的操作。
以此為基礎,當我們想要拍攝某種效果,或者是在面對一些場景時毫無拍攝靈感的時候,既可以直接在連接了OM 5智能雲臺的手機上打開DJI Mimo App,之後將手機鏡頭對準想要拍攝的主題或者場景進行自動識別,也可以直接點擊取景框左上角的「場記板」按鈕進入「拍攝指導」頁面,在該頁面下,大疆已經為我們預設了非常多場景下的拍攝模板,我們只需要選擇最接近拍攝場景,或者是最符合你心中靈感的拍攝模板,點擊之後,「拍攝指導」將會智能調節好OM 5的各項參數,此時就會進入教學指導部分。
在「拍攝指導」的過程中,你的取景器左側將會出現一個豎排的小懸浮窗,上面的懸浮窗顯示的是第一視角下模板的預覽視頻,下面的懸浮窗則顯示的是「觀察」攝影師拍攝步驟的,第三視角的教學視頻。而你需要做的,僅僅就是跟著第三視角教學視頻裡攝影師的步驟一步一步拍,最終儘可能的還原成模板的效果,甚至你還可以在拍攝完成後和模板的視頻進行比較,來修正一些瑕疵和失誤的地方。這種已經是「手把手」程度的教學模式,即使是像我這種毫無基礎的文字工作者也能「照葫蘆畫瓢」的拍出個有模有樣的視頻。有了這種「隨身私教」在身邊,「現學現賣」一樣來得及。
拍攝完成後的對比
「拍攝指導」所提供的模板涵蓋了人物、萌寵、城市風景、自然風景、生活記錄、運動和生日等等幾乎日常生活中你能想到的拍攝場景,無論身處何處,都不怕「腦子裡沒東西」。
除了新增的「拍攝指導」功能,DJI OM 5在算法方面進一步優化了「智能跟隨」的體驗,全新升級的「智能跟隨4.0」算法解決了此前由於快速移動鏡頭跟隨可能會導致的「跟丟」問題,在實際的拍攝過程中,這套新算法給我的最大體驗就是在拍攝人物時,被攝主體終於可以邁開步子放心跑,不用時刻擔心「跟丟」問題而扭扭捏捏的「走貓步」,導致最後的成片很不自然。在屏幕上畫個框,然後交給OM 5放心「追」去吧。
另外,在DJI Mimo App上一脈相承的諸如運動延時、延時攝影、動態變焦、慢動作、視頻、照片、全景拍照、STORY等不同的拍攝模式,DJI OM 5全都可以實現。無論是酷炫的「希區柯克變焦」,還是能夠營造可愛氛圍的分身全景,我們所要做的僅僅就是在Mimo App中選好效果,之後根據相應的提示,剩餘的工作Mimo App會自動幫助我們完成,最後再在內置的視頻編輯器中進行精修,將其發送到各大社交平臺中,與他人分享你的精彩生活。
STORY模式
動態變焦模式
雖然將OM 5與手機相連後依然可以直接調用手機的原生相機,但不得不承認,Mimo App仍舊是OM 5的最佳搭配。因為在App中,只需通過簡單的按鍵操作即可完成拍攝模式切換及素材回放,整個過程無需接觸手機屏幕,畢竟自己人才最懂自己人。
在硬體層面,DJI OM 5搭載了三軸機械雲臺,這使得它可以根據拍攝時雲臺的姿態進行實時補償,有效控制畫面抖動,抵消由於走路、運鏡或者使用延長杆時所產生的畫面抖動問題,通過自身電機實時調整來保證畫面的平穩,這是手機攝像頭無法做到的。
從「我可以拍」到「我樂意拍」
人總是願意去做一些能夠做到的事,只要品嘗過一次成功的果實且過程不太曲折,就會有下一次、甚至下下一次的不斷嘗試,本次DJI OM 5的產品核心,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去調動起大家對於OM 5、對於手機攝影的興趣。「拍攝指導」對於整個OSMO Mobile系列手持雲臺來說都是極具升華意義的功能,它讓手機雲臺不僅僅停留在「硬體輔助拍攝設備」的層面,對於剛剛入門的新手來說,DJI OM 5就是最好的「教具」,它的產品理念也從「結果」轉變為了過程的「引導」。漸漸的,當用戶發掘原來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效果自己也能夠親手拍攝而成時,無論是自身的成就感還是來自於他人的豔羨之情,都能讓用戶從「我可以拍」向「我樂意拍」轉變。DJI OM 5從一定層面上變成了寓教於樂的工具,對於OSMO Mobile整條產品線來說,它們的未來將變得更加豐滿。
從左到右依次為:DJI OM 4、DJI OM 5、DJI OM 3
當然對於那些已經有一定基礎的使用者來說,DJI OM 5依舊保持了該系列便攜易用的特點,「拍攝指導」對於這些用戶而言可能「靈感」意義要遠大於「教學」意義,為了進一步縮減機身取消了標準USB接口可能對於有些OM系列的老用戶來說有些難以接受,但不管怎麼說,DJI OM 5進一步降低了智慧型手機雲臺和拍攝專業影像的入門門檻,有越來越多的創意和奇思妙想,正在通過OM 5一步步匯聚成一幀幀的有趣畫面。
盤點2021小米智能生態鏈紅點設計獎產品 你用過幾款?
蘋果發布會沒有MacBook Pro?供應商:會如期到來
聯想Yoga Slim 7 Carbon發布 最輕的14英寸OLED筆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