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說法是「人類的本質就是看別人搞對象」,我深以為然。
以至於我作為一個娛樂圈邊緣吃瓜群眾,經常被網友「萬物皆可組CP」的熱情震驚到。
前幾天,德雲社預熱郭德綱于謙的20周年專場,以搭檔為主題出了一組海報。
其中郭德綱和于謙的組圖文案是——「人說知己難尋,我一遇就遇了大半輩子」「人說入對難成,我一搭就搭了往後餘生」。
而圖片下部的英文小字更是「暗藏玄機」:
「You complete me.」(有你才完整)
「My pleasure.」(我的榮幸)
實不相瞞,一開始看到這個海報,我的內心頗為複雜。
正當困惑於「怎麼連郭德綱都開始打擦邊球炒自己的CP?是不是我想歪了?」時,評論區卻是另一番景象。
有人高呼「甜到泣不成聲」「說情話還是老輩的絕」,也有人連稱」好愛這種隱晦的浪漫「。
不得不說,儘管對於網友們「嗑CP」的熱情早已習以為常,但類似的事情偶爾還是會超出吃瓜群眾的認知。
尤其是看到有人激動地宣布這是「德雲社的集體婚禮」,甚至開始對這個「處處是糖」的世界產生懷疑:
「啥?這也能嗑?」
01
還有網友「嗑不動」的CP嗎?
如果在網際網路各種角落裡嗑到的「糖」都是真實存在的,這屆網友恐怕早已經個個都長了蛀牙。
從熒幕情侶延伸到戲外的「真人CP粉」,早就已經是常規到過時的「嗑法」;
現在的大勢反而是——多麼八竿子打不著的人或物,都能靠「一大堆腦補+一點點細節」,在想像中成就一段「絕美愛情」。
我們幾個月前曾經在《你永遠不知道哪個頂流在和嶽雲鵬「談戀愛」》一文中,展現過五花八門的「網際網路拉郎配」。
時間過去還不到一年,網友們「空手造糖」的本事,就又精進了不少。
像「伏黛」「雲之凡」這種老派CP,雖然乍一看驢唇不對馬嘴,但至少有個二次創作的視頻做載體;
憑藉剪輯技術生造出「虐戀感」,人們的沉迷也算有跡可循。
然而在如今「萬物皆可嗑」的潮流下,你甚至根本不需要一部所謂的「入坑作」——
就算是一團空氣,也能從裡面摳出點愛情的蛛絲馬跡。
比如李誠儒和郭敬明,明明在節目裡從去年吵到了今年,一個暗諷對方「心胸狹窄」,另一個直噴對方「小小年紀不尊重人」;
然而在CP嗑到順手的朋友們心中,從仇人到愛人只需一步。
僅僅因為李誠儒的一段點評遭到其他三個導演的反駁,只有郭敬明略帶不好意思地表示「我同意誠儒老師的意見」;
「一段嘴硬大叔和傲嬌小夥的歡喜冤家劇情,就像條件反射般竄進了我的腦袋。」
再後來,兩人在節目中的一段「世紀和解」的內容,更是在CP粉的腦海中點燃了又一個高潮;
我們暫且不提這些橋段有多少是節目設計出來的,但觀眾對這一套如此從善如流,本身就暗示著「人類的本質是嗑CP」理論的全面勝利。
儘管李誠儒後期宣布不再參與節目錄製,甚至在媒體採訪中依然對郭敬明「亂發S卡」之類的做法表示了直白的不滿;
但——「沒關係,只要他們沒有當眾打起來,在我的心裡永遠是HE。」
嗑CP嗑到習慣成自然,連這種跌宕起伏的劇情發展都不見得是必要的;
很多時候大家需要的,只是一個「看起來很配」的瞬間。
董明珠和王冰冰參加了一檔央視的直播節目,一個握手的細節就讓不少人大呼「嗑到了嗑到了」;
儘管新聞稿裡寫著「理想丈母娘和理想老婆」,但大家似乎更願意腦補一段「霸道女總裁x可愛小秘書」的甜美愛情。
尤其是看到王冰冰眼帶笑意地看著董明珠的一幕,腦中自動浮現出了「我把你護在身後」等各種小甜文的劇情。
甚至連兩個人的情話都想好了:「夏天再熱,你人也是冰冰的。」
理塘賽馬協會送了丁真一匹名叫「青龍」的賽馬,網友們的第一反應不是關心他的比賽成績,反倒給小馬珍珠拉起了CP。
青龍的一段訓練視頻被放到網上,評論區裡全都是「江直樹和袁湘琴」式的愛情故事:
「青龍好颯啊和珍珠組cp吧,相愛相殺霸總和幹什麼都得寵的小笨蛋。」
「有青龍認真訓練比賽,珍珠就可以安心乾飯了。」
你看,一旦習慣了「萬物皆可CP化」的基本套路,什麼空穴來風的「愛情」都有能讓人甜到掉牙。
就連兩匹馬,也逃不過被愛情之網籠罩的命運。
02
為什麼說嗑CP是人類的剛需?
有人熱衷於嗑CP,就有人對網際網路上鋪天蓋地的「CP粉」感到厭煩。
然而很有趣的一點是,更多的人其實處在一種搖擺不定的狀態——
又要對「嗑不動」的拉郎配深惡痛絕,但回頭看著讓自己真情實感的CP,卻又永遠無法克制臉上的姨母笑。
或許我們可以概括為,人類永遠都能從看別人搞對象中獲得樂趣。
然而當CP文化漸漸成為一大批年輕人刻在骨子裡的本能,似乎又不止是「愛看八卦」這麼簡單。
與熱衷於明星緋聞的吃瓜群眾相比,如今的CP愛好者的最大特點是並不在乎「事情是不是真的」,反而追求的是「能不能給我足夠的腦補空間」。
你們以前看過青春疼痛小說嗎?就像裡面插圖中的「書模」一樣,當事人不過是作為理想的人設,被套入某個愛情故事的模板。
有趣的是,當這一點漸漸成為了共識,CP愛好者反倒徹底拋下了「真實性」的限制。
這一點從大家追的CP越來越魔幻就能看出來:那些迷上董明珠和王冰冰互動的人,還真的能期盼她們碰撞出什麼火花嗎?
就像CP粉經常掛在口邊的「不上升真人」,人們早已默認,無論是明星、新聞當事人還是虛擬人物,都只是在「出演我腦海中某段劇情的演員」。
不管是郭敬明李誠儒,還是青龍珍珠,這種「萬物皆可組CP」現象的最原始動因可能也是共通的——
反正都接受它是假的了,何必還要受現實合理性的限制呢?
當然,這只能解釋為什麼那些八竿子打不著的CP,也能讓人嗑起來沒有違和感。
然而對於無法理解CP文化的人來說,另一個問題卻更加讓人困惑:
為什麼啥事都要扯到談戀愛上?難道人與人不存在其他關係了嗎?
比如連黃奕都加入嗑糖的「大爾朵CP」(爾冬陞和張大大),在節目中的故事線基本為:
張大大被爾冬陞怒懟——立志要得到爾導的肯定——張大大收到爾冬陞送的金像獎女神——爾冬陞說要向張大大請教做主持人的心得。
完全可以是「從偏見到欣賞」的劇情(在此不討論張大大的主持水品),然而評論區的關鍵詞還是只有「滿眼寵溺的爾冬陞」「一臉嬌羞的張大大」。
有人會問,看待什麼樣的互動都只有「嗑糖」這種方式,不單調嗎?
然而,就像前段時間大火的「雪國列車CP」——跟悶騷男女從曖昧到公開的故事比起來,「一對脫口秀演員互相欣賞」的劇情實在顯得沒什麼看頭。
我們如今幾乎時時刻刻處在戲劇、誇張的情感表達範式下;
在一波又一波「工業情感快餐」的投餵下,大眾的情感閾值早已悄悄提高。
短視頻要在幾秒鐘提供最簡單的情緒,綜藝把撕逼、撒糖的衝突橋段當成萬能佐料;
就連國產劇都在不遺餘力地在劇情里舖設最多的「爽點」,觀眾對於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激烈」需求,不可避免地在日益升級。
這可能也是CP愛好者「關係不好就是小兩口拌嘴,關係好就是小兩口發糖」邏輯的根源——
無論我們願不願意,只有高濃度「甜甜的戀愛」才能最簡單地撩撥心弦;
至於那些相互欣賞的友情、有難同當的兄弟情、平淡卻真摯的師生情等等,不知不覺中早已味同嚼蠟。
03
「除了CP,
還能不能給我看點別的?」
再說回到嗑CP這件事本身,作為類似個體白日夢的事物,想怎麼在腦子裡寫小甜文當然是自由。
然而當「談戀愛」漸漸成為輿論場上一切事物之間的互動的唯一方式時,似乎又顯得過猶不及了。
CP愛好者最常說的「圈地自萌」,一方面是強調CP與真人的分離,一方面也在強調這一行為的邊界性和無害性。
然而就此認為「我嗑我的CP與別人無關」,從現實來看無疑於是掩耳盜鈴的。
比如撒貝寧和尼格買提在綜藝裡嬉笑打鬧時,明明是朋友的正常互動,依然有人看出了「神仙愛情」。
是的,儘管「我說什麼關你屁事」早已被這屆年輕網友封為真理;
但每次點進關鍵詞只能看到滿屏的「原地結婚」,時間久了也難免產生厭煩的感覺。
更何況,嗑CP這件事從來就不可能真的「各自安好」——就算你想,流量和資本也不允許。
早在「萬物皆可組CP」的風頭出現之前,熒幕情侶真人營業就已經是娛樂圈的常規操作;
隨著CP的泛化,它更是成為了一切的「佐料」。
女明星想要轉型「總攻人設」,最快的就是找個同性炒CP;
男明星想要圈女粉,出演耽美劇也是一門好生意;
至於很多低成本國產小甜劇中,CP感更是萬能的——別管劇情拍的好不好,反正先讓觀眾嗑上男女主的甜蜜互動,最好還是真人版。
之前電視劇《琉璃》的雲歌會,男主角成毅就因為對女主角太過冷漠,招致CP粉的怒斥。
當大眾的「CP雷達」敏銳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時,它當然成了最容易獲取流量的「財富密碼」。
然而,儘管網友們口中喊著「不上升真人」,但並不意味著他們願意為商業炒作出的甜美愛情買單。
《琉璃》男主角成毅因為對女主角過於冷漠,而遭遇大規模脫粉;
《清平樂》中飾演懷吉的邊程,因為在直播中因為對搭檔任敏不禮貌而被噴「少年油膩」。
靠「營業」出來的CP濾鏡,往往都以心碎一地收場。
「嗑CP」很有趣,也很好用,但總是成為一件事中首先被關注的事情,也太沒意思了。
愛看人搞對象雖然是人之常情,但總有人想要一點「甜甜的愛情」之外的東西。
而當「天然的CP感」變成了「被工業運作強行造出的CP感」,其中的可愛之處就更少了一點。
前幾天倪妮和劉詩詩的「紅毯親吻」,就有人表示「天天賣人設,能不能做點正經事」。
這次德雲社的「喜帖式海報」之所以讓人目瞪口呆,也是因為人們不明白——
這對業務能力頂尖、在相聲領域鑽研了20年的搭檔,為什麼也得打點「兩口子」的擦邊球。
真的,在這個極其需要配合的藝術領域裡,「當了20年同事」的情感積澱明明就已經足夠感人;
更不要說事業上互相鼓勵,生活中彼此支持的知己友誼。
實在沒必要讓人在看到于謙的「My pleasure」時,一邊懷疑是自己想歪了,一邊忍不住在心裡嘀咕:
連相聲搭檔都開始「往後餘生」了,這個世界還能容下別的情感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