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YAGE微信公眾號
開啟Weekend Special特刊
在周末和你見面
我們會邀請VOYAGE的朋友們
和你分享職業和職業外的各種故事
文 / Tim勞斯
在我去美國留學之前,萬聖節在我眼裡就是一個全民cosplay的節日…那個時候,我所理解的萬聖節就是各種妖魔鬼怪、奇裝異服,還有永遠少不了的蜘蛛網與楠光燈…
仔細一想,我對於萬聖節最初的理解其實是來源於美劇,尤其是美國的Sitcom(Situation Comedy 情景喜劇)。每年到了十一月前後,我就要跟熒幕裡的那些「美國親戚」們過一次萬聖節,緊接著再過感恩節和聖誕節...
在Netflix這樣的流媒體平臺出現之前,美劇的播出往往是從秋季開始,到12月份開始冬歇,然後來年接著播。這樣播出的時段正好跨越了幾個重要節日,所以,看美劇本身也是了解美國節日文化的一個最好的窗口。
萬聖節原本是一個有著濃厚宗教色彩的節日,但現在人們過萬聖節卻是為了享受純粹的快樂。不像聖誕節和感恩節還有一些儀式感和規定動作,萬聖節是一個娛樂性很強的節日,尤其是你可以肆無忌憚地去裝扮自己。
萬聖節太過重要,以至於幾乎每一部經典SitCom都不會錯過這個日子,讓劇中的人物「過節」。連強行「致敬」了無數美劇的《愛情公寓》也都有一些萬聖節元素的橋段。可見,萬聖節在美國SitCom中的重要性。
我們不妨來看看,被《愛情公寓》「致敬」的那些SitCom原作裡的裡面的「美國親戚」們是怎麼過萬聖節的...
說起「致敬」,就不得不提被「致敬」最多次的《老友記》。《老友記》是今天人們心目中骨灰級的美劇,剛開播的時候甚至還是4:3的畫幅,可見年代之久遠。在那個「前網際網路時代」,《老友記》還真的創造了萬人空巷的觀看熱潮。
和大多數人一樣,我也並沒有機會去「追」這部劇。因為在《老友記》剛開播的時候,我應該還沒有學會怎麼打醬油。到我開始能夠不藉助字幕看劇的時候,《老友記》也早就播完了。
但是我還依稀記得自己在大學裡沒日沒夜地馬拉松式地刷《老友記》的時光。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用兩周的時間就刷完了十季一共兩百多集...我基本上是把《老友記》當做我的半個口語教材。你還別說,看了之後和同學老師聊天也更自信了。
其實,在我的印象中,《老友記》裡面各種節日的特輯笑點都不是那麼密集。但也許是因為美國民眾更有共鳴的緣故,那些節日特輯現場觀眾都會比較嗨,所以那種SitCom裡常常會聽到的觀眾笑聲也更為熱烈。
要說萬聖節被cos最多的人物是什麼?美國的各種超級英雄人物可能要屬第一。在The One with the Halloween Party這一集裡,Phoebe打扮成了Supergirl,而Monica則裝扮成Catwomen。看來,在那個年代DC還沒有開始被漫威吊打。
性格強勢的Monica總是喜歡組織各種活動,但似乎大家參與的熱情不高:女一號Rachel說自己cos的對象就是Rachel本人;而Joey也是非常偷懶地直接Cos了他的好基友Chandler。
Central Perk咖啡店裡的老友們一共走過了十個年頭,也就是過了十次萬聖節,幾位演員的身價在那十年裡隨著收視率節節上漲。如今15年又過去了,很多當年紅極一時的演員也已經是悄無聲息,似乎只有女一號Jenifer Aniston還異常活躍。
不過她已經轉戰另一部名叫The Morning Show的喜劇,重回小熒幕。不過這次,他的東家是Apple。誰能想到,當年推出五顏六色的MAC電腦的那家公司,如今要開始在各種尺寸的屏幕上投放自己生產的內容。
The Big Bang Theory 2007-2018
對於85後、90後來說,《生活大爆炸》是他們這個年代的科技宅男版《老友記》。高智商的Nerd和看上去有點大腦不在線的美女,這樣的Nerd and Beauty的故事早在若干年前的Central Perk裡就已經上演過。而《生活大爆炸》則是把因為這種張力所產生的笑點做得更加的短平快、更加的密集和極致。
由於幾位宅男們的各種惡趣味,再加上他們掌握的花樣繁多的技術手段,《大爆炸》裡的萬聖節玩出了更多的花樣。所以說起美劇裡的萬聖節,當然不能不提《大爆炸》。
宅男們的世界裡自然離不開各種動漫,不管是低幼年齡段的藍精靈,還是各種時下正當紅的超級英雄...每次《大爆炸》裡的角色穿上各種奇裝異服,都是宅男們童年想像的實現。
宅男+動漫+科技...於是《大爆炸》成為了最適合展示萬聖節文化的SitCom。更何況,這部劇有各種資深漫畫迷做編劇,再加上頂級物理學家做科學顧問,它自然就成了geek們給自己的熱愛送上的一份情書。
今年,《生活大爆炸》也走向了劇終。雖然粉絲們仍然追捧,把《大爆炸》看作是我們這代人的「共同記憶」。但平心而論,走到最後幾季,劇集的質量和主角的人設都給人有點「硬撐」的感覺。褪去理工宅男文化的外衣,本質上這只是另一個時代的《老友記》。
How I Met Your Mother 2005-2013
在劇情結構設置上非常創新的《老爸老媽的浪漫史》,把故事的講述設定在了未來,爸爸給兒子講自己的「浪漫史」,然後向觀眾拋出了「老媽是誰」的懸念。劇情內容的主體,是回到「現在」和「過去」,去講老爸如何認識老媽的故事。全劇打破了時間的界限,不斷轉換敘述的時態。
而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它並沒有像《老友記》和《生活大爆炸》那樣糾纏於一條註定完美結局俗套感情主線。沒有了Rachel和Ross,Penny和Leonard這樣分分合合、終成眷屬的套路,而是讓幾位主角不斷date,不斷hook-up。臺灣對這部劇有一個浮誇的翻譯恐怕更準確地概括了這部劇的主題,叫做《追愛總動員》。
所以,一到萬聖節,劇中人物的各種模仿也是充滿了戀愛的「腐臭味」。
電影人物也是萬聖節cosplay重要的來源,比如劇中不同的人物就曾扮演過《壯志凌雲》裡的湯姆·克魯斯,《加勒比海盜》裡的傑克船長,還有他的那隻鸚鵡。
當然,不斷hunting的故事也會有讓觀眾有膩味的時候,而《浪漫史》最後走向了一個非常反套路的結局。「老媽是誰」的懸念直到最後才揭曉,但最終的「mother」卻不是劇中一直暗示的「the one」,也著實讓很多追了多年的劇迷耿耿於懷。
原來,大家一致猜測的「老媽」並不是女一號,然後在未來的老爸突然幡然大悟,又去重新追求女一號。很多人不滿《How I met your mother》拍成了《How I met your stepmother》,於是很多人大罵「爛尾」。對了,《浪漫史》大結局的時候,離《權力的遊戲》大結局還有六年時間。
《破產姐妹》也是近年來很多人都會看的一部下飯劇,講的是一對窮困潦倒的閨蜜開蛋糕店的故事。Max自小便是野蠻生長的狀態,在社會的最底層,能對各種荒唐一笑置之。而Caroline則是驟然墜入底層的富家女,需要體驗另一種不期而至的人生。
先不說劇情,兩姐妹的造型真的是深入人心。這部劇裡面Max和Caroline的造型本身就成為很多美國人萬聖節cosplay的對象。主要的原因也許是,這套裝束算下來應該也花不了太多錢。
大家都說,Max是這部劇的靈魂人物,她熬過的毒雞湯也從來不吝嗇給Caroline和各種路人喝。那種看破一切浮雲,拒絕一切BULLS**T的態度也是讓很多人繼續追這部劇的動力。
不過和其他幾部比起來,《破產姐妹》似乎的底子更顯單薄,大部分的笑料還是來自於兩人窮困潦倒的處境和處理與男人的關係。一到萬聖節,兩人的著裝也必然要「切合主題」,直奔hook-up而去。
《姐妹》在幾部流行度較高的喜劇裡面算是「屁屎尿」和下半身的梗特別多的一部。對男人的討論,撐起了這部劇一大半的笑點。
《破產姐妹》這部劇最終歸也「中途破產」,還沒有等到編劇徹底編完,播出方就將其砍掉。這部首播於2011年的劇,剛播出就以「接地氣」和各種無下限的吐槽雙關而爆紅,曾一度創下首播集最高收視率的記錄,但最終卻沒能「壽終正寢」。它就好像美國SitCom裡面的二人轉,簡單、直接、無門檻。
在停播的最後一集,她們倆還是零存款的狀態,可不一樣的是,Max被男友求婚,Caroline也有了新戀情。看似放蕩不羈的過程,結局卻是正能量滿滿。即便你記不住其中的段子和故事,姐妹倆的那套制服應該不太會被忘掉...
最後不得不提到《摩登家庭》,這也是我們提到的幾部裡面唯一一個以家庭為核心的劇。偽紀錄片風格雖然不是「前無來者」,但仍然是目前最成功的一部。手持鏡頭的拍攝讓內容的可信度更高,家庭採訪環節仿佛主角自帶的彈幕。而沒有現場的罐頭笑聲,也讓這部劇感覺「高級」不少。
這個劇可能也是現在還在播的各種美國喜劇裡面,我唯一可以和父母一起看而不會太尷尬的。笑點很「高級」,大部分是由誤會產生。不像破產姐妹裡面隨時可能出現關於的「身體器官」的段子。據說有人調查過,《摩登家庭》是美國中產階級最喜歡的美劇。
既然是以家庭為背景,到了萬聖節,自然更容易碰撞出有趣的火花。
活寶夫妻Phil和Clair說,「萬聖節是他們一家人最喜歡的節日」。作為一個《老友記》裡的Monica在21世紀的復刻版,好勝心極強的Clair凡事都要爭個輸贏。如果你質疑她的萬聖節造型不夠恐怖,那麼,立即Game On...
在Clair打造的萬聖節裡,萌萌的造型可以和恐怖的場景無縫切換。為了在「比恐怖」的競爭中取勝,萌萌的兔子可以立即變成恐怖的道具。
在萬聖節,大人們玩得不亦樂乎,處在青春期的躁動的孩子們則是「各懷鬼胎」。大女兒Haley不管裝扮成什麼造型,在父母的眼中都有點「怪怪的」。
摩登家庭讓我第一次理解了blended family的意義,以及家庭的價值。原來家長存在的意義不光是督促我做作業、逼我上學習班以及防止我早戀。通過節日製造快樂,原來是一個家庭存在的重要功能啊!
現在《摩登家庭》也進入了最後一季,將於2020年正式完結。漸漸地,我們也在和那些美國朋友、美國親戚們告別。《大爆炸》推出了衍生劇《小謝爾頓》,《老友記》也據說要出劇場版,但在電視臺榨乾IP的最後一滴價值之前,觀眾們就會提前散場。
情景喜劇由於劇情不複雜,所以人物和氛圍顯得更為重要。回想一下那些年和那些「美國親戚們」過的萬聖節,也許並不能記住當時的故事情節,但是卻能感受到節日的氛圍和各種有趣的人物——他們仿佛就是我們的「身邊人」。
所以,即便我在美國的時候,我還是會經常看SitCom。我會和身邊的朋友們過一次萬聖節,再和熒幕裡的「親戚朋友」們過一次萬聖節。
說到底,SitCom不放過在節日上做文章的機會,一個重要原因,是讓劇中的人物和熒幕前的你產生更強的bonding。讓你感覺到,你在過這個節,他們也在過這個節,於是通過一種「想像」讓真實的人和虛擬的人產生情感的連結。
去了美國之後,我才真正理解了萬聖節的意義。其實,我們過萬聖節,和編劇讓那些劇中人物過萬聖節的原因,是一樣的。那就是,產生連結。
節日的宗教本源,這個節日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其實一點也不重要。成為人群的一員,和大家一起celebrate,收穫參與的快樂,讓人和人通過快樂產生連結,是所有值得慶祝的節日的核心。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的人們都那麼喜歡節日。
感謝這些劇中人物,讓我直到現在,都對各種節日充滿了興趣。不管這些節日是中國的、是歐美的、是日本的、還是什麼宗教的...只要節日的主題是關於快樂,我都喜歡。我想到了中國的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裡面的傅老爺子說過一句經典的臺詞,「我倒要看看這個糖衣炮彈裡面,裝了多少糖…」
在周末
VOYAGE和朋友們
與你聊聊職業和職業外的那些事
新鮮的行業資訊 實用的求職乾貨
精彩的分享活動 在這都能找到…
©VOYAGE泛遠求職 | www.voyagecar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