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的《信條》是拯救票房之作嗎?
從首日票房收入看,是的。
但是從實際觀影體驗看,不是。
上映後的第一個周末,《信條》的物理解析、科幻解讀已經在全網鋪天蓋地。為什麼?因為僅靠看電影看不明白。當然,這也是諾蘭電影的突出特點之一,通常第一遍肯定看得一知半解。
但是,《敦刻爾克》《記憶碎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幾部家喻戶曉的諾蘭作品,之所以能夠讓人們在走出影院之後回味無窮,以至於想要弄清影片的物理原理,是因為故事走進了人們心裡,觀眾們不滿足於故事本身,而是想要藉助科幻原理開展更多的想像,將影片的空白進行填補。
就講故事這一點來看,《信條》不夠吸引人,所以即便是鋪天蓋地的解讀,也未必有人願意看,畢竟結合著故事情節都沒能引人入勝的科幻原理,乾巴巴的語言又怎麼講得好呢?
但這是諾蘭的問題嗎?倒也不見得。
小諜認為,五星科幻+五星特工≠五星《信條》。
諾蘭的科幻套路其實一如既往地穩。他已經不滿足於使用「黑洞」「時間旅行」「夢境」這種常規操作,一上來就拋出了「熵」的概念,並且一系列倒退的行為讓人非常感興趣。影片為這套邏輯制定了很多規則,例如利用旋轉門進行「時間逆轉」、逆轉後的人必須帶氧氣面罩、逆轉後的人所有的能量和力都是相反的等等。這些都在影片中逐步呈現,從最初的撲朔迷離到最後的真相大白。而拍攝難度自不必說,反向拍攝難度極大,其中打鬥的動作設計部分最難,最後一場戰鬥中紅藍雙方的正反向戰鬥更是讓人大開眼界。
《信條》作為一部特工片,也是上乘之作。常規的特工電影無外乎是追求一個「爽」字,故事情節簡單粗暴,大多是特工接受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後使用各種匪夷所思的手段去完成,這其中可能還會遇到叛徒的出賣、組織的不信任、同伴的翻車等等,總之歷經磨難最終解救全人類或者阻止一場戰爭。
《信條》的故事看起來平平無奇。整個影片講述的是主角特工(是的,主角沒有名字)和同伴尼爾在調查「時間逆轉」的過程中發現了未來有人試圖藉助這個原理將世界毀滅。為了阻止災難的發生,主角利用逆時間完成了任務,毀掉了時間炸彈,最終阻止了人類世界在逆時間中滅亡。
在平平無奇的故事裡,幾個特工元素讓我驚喜。
首先是「叛徒」問題。
主角一開始的行動中,總覺得有人一直知道他的行蹤,不論做什麼隱蔽的事情都有人阻止,因此他認為身邊有叛徒。這是常規邏輯,但在「時間逆轉」的邏輯裡,「叛徒」就是主角自己。
在莫比烏斯環中,阻止現實時空中主角的人就是未來時空的主角。這一想像著實讓人興奮。片中大量的情節都圍繞這個逆轉展開,片中人物總在現實中看到未來的自己卻不自知,認為那是別人,進而還會產生憤怒、嫉妒、痛苦的情緒。小諜更想把這些「未來的自己」看做一種「投射」。主角也好,女主凱特也罷,他們將自己在現實中最擔心的事情投射在了「未來的自己」身上,前者是「叛徒」,後者是搶奪她丈夫的女人。諾蘭藉助「時間逆轉」把「投射」具象化,將傳統特工片的概念進行了顛覆。
同時,《信條》中很多特工的細節問題設計得很巧妙。比如主角們在搞事情前著重考慮會不會有人因此死亡,甚至考慮了事件影響性;主角特工假扮億萬富翁接近女主角,MI6的探員一眼就看出他會露餡,不論是穿著、談吐還是打包飯菜、蹭航空公司的咖啡,都與他的偽裝身份不符。這些在其他特工片中毋庸置疑的電影邏輯在諾蘭這裡都行不通,一定要加上合理的解釋,這一點確實看出這是大師之作,讓人找不出破綻。
五星的科幻和五星的特工,真的可以成就一部五星的電影嗎?科幻元素和特工元素結合,真的能夠擦出火花嗎?小諜在這裡是抱有問號的。
大熒幕的特工電影往往就是看個爽,以《007》系列和《碟中諜》系列為例,孤膽英雄、被組織拋棄、易容換裝、勁爆動作戲、絕美風光,一個都不能少。當然也有很多非好萊塢風格的間諜電影,他們走的是政治片的路線,比如《間諜之橋》《鍋匠,裁縫,士兵,間諜》,他們更強調故事的懸疑性。顯然,《信條》還是和前者更為相似,講一個簡單故事,但是在視聽體驗上滿足觀眾的快感需求。
但是這類快消的特工片有個共同的弱點:人物感情色彩淡。這一點在《信條》中表現得非常明顯。主角對女主的保護透露出了一種很奇怪的情感,而主角和尼爾的惺惺相惜直到影片的最後才有明確的體現,整部作品就情感共鳴而言,幾乎沒有。這就導致電影內容欣賞層面,尤其是感性層面,觀眾是有些失望的。
黑暗的影院環境下,觀眾希望和主角一起做一場夢,但《信條》過於複雜的物理知識讓普通觀眾陷入了迷思,拼命想要看懂情節的同時還得不到情感共鳴,太多理性感受取代了感性感受。儘管結尾處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但是距離諾蘭電影以往的盪氣迴腸,還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