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註:儘管在太陽外層發生了諸如耀斑,日冕物質拋射,太陽黑子和其他複雜物理等暴力事件,但太陽的內部相對穩定:以內部溫度和每個內部層密度定義的速率產生聚變。 但是,這些表面動力學可能會對恆星的行星產生巨大影響,包括行星地球。科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給我們帶來一個神秘的驚喜,這是一個完全的驚喜。通常,當我們切開一棵樹並檢查其年輪時,我們會在每個年輪中發現三種不同形式的碳:碳-12,碳-13和碳-14。儘管碳12和碳13的比例似乎不會隨時間變化,但碳14卻是另一回事。它的豐度緩慢衰減,碳-14半衰期超過5,000年,在年輪中,每年的典型變化約為0.06%。
但是在2012年,一日本研究人員小組分析了可追溯到774~775年的樹年輪,當時他們發現一個巨大的驚喜。他們看到的峰值不是正常的變化,而是正常值的20倍。經過多年的分析,終於發現了導致該現象產生的罪魁禍首:太陽。為什麼說是太陽導致了碳-14急劇增加呢?
圖註:原行星盤的圖示,其中行星和小行星首先形成,當行星和小行星形成時,在它們之間產生「間隙」。一旦中央原恆星變得足夠熱,它就開始吹散周圍原行星系統中最輕的元素。太陽前星雲可能由各种放射性同位素組成,但是具有短半衰期的原子(如碳-14)到今天已經消失了。很久以前,我們的太陽系是由氣體分子雲形成的。從大爆炸中遺留下來的氫氣和氦氣中埋藏著全套元素,這些元素構成了元素周期表的其餘部分,並從前幾代恆星的殘骸返回到星際介質。在這些元素中,最突出的是碳,它是整個宇宙中第四大最常見的元素。
地球上存在的大部分碳是碳-12,由6個質子和6個中子組成。我們的碳的一小部分(約1.1%)以碳-13的形式出現,與更常見的碳-12相比,有一個額外的中子。但是,還有另一種形式的碳,不僅罕見,而且不穩定,碳-14(在碳-12上加了兩個中子),這是解開這一謎團的關鍵。
圖註:所有碳原子在其原子核中均包含6個質子,但自然界中存在三種主要變體。碳-12具有6個中子,是最常見的穩定碳形式。 碳-13有7個中子,佔穩定碳餘下的1.1%; 碳-14不穩定,半衰期超過5,000年,但在地球大氣層中不斷形成。與碳-12和碳-13不同,碳-14具有六個質子,但原子核中有八個中子,因此固有地不穩定。半衰期略超過5,000年,碳-14原子將衰變為氮-14,並在衰變發生時發射出電子和反電子中微子。任何在地球形成之前產生的碳-14原子都會在很久以前就全部衰變,沒有留下任何原子。
但是在地球上,我們確實有碳-14。每1萬億個碳原子中,大約有1個原子中有8個中子,這表明地球上必須有某種方法才能產生這些不穩定的同位素。長期以來,我們知道碳-14的存在,但我們不了解它的起源。但是,在20世紀,我們終於弄清楚了:碳-14來自與我們世界碰撞的高能宇宙粒子。
圖註:宇宙射線是起源於整個宇宙的超高能粒子,它們撞擊高層大氣中的質子並產生新粒子的陣雨。快速移動的帶電粒子也由於切倫科夫輻射而發光,因為它們的移動速度快於地球大氣中的光速,並產生可在地球上被檢測到的次級粒子。從太陽、恆星、恆星殘荷和黑洞,甚至銀河系外的星系等來源,太空中都充滿了這些被稱為宇宙射線的高能粒子。它們大多數是簡單的質子,但是有些是較重的原子核,有些是電子,還有一些甚至是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對應物。
無論它們的組成如何,當宇宙射線遇到地球時,它們首先碰撞的就是我們的大氣層,這將導致相互作用的連鎖反應。將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新粒子,包括光子、電子、正電子、介子和介子等不穩定的輕粒子,以及質子和中子等更常見的粒子。尤其是,中子對碳-14的產生極其重要。
圖註:宇宙射線陣雨和一些可能的相互作用。請注意,如果帶電的離子(左)在原子核衰變之前撞擊核,則會產生陣雨,但如果先衰變(右),則會產生介子,該介子將到達表面。宇宙射線產生的許多「子」粒子包括中子,可將號氮-14轉化為碳-14。地球上大部分大氣(約78%)由氮氣組成,氮氣本身就是由兩個氮原子組成的雙原子分子。 每次中子與由7個質子和7個中子組成的氮核碰撞時,都有一定的概率會與該核發生反應,從而取代其中一個質子。結果,氮-14原子(和中子)轉變為碳14原子(和質子)。
一旦生產出碳-14,它的行為就與其他任何碳原子一樣。它容易在我們的大氣層中形成二氧化碳,並在整個大氣層和海洋中混合。它被植物吸收,被動物消耗,很容易進入生物體,直到達到平衡濃度。當一個有機體死亡(或樹輪完全形成)時,沒有新的碳-14進入其中,因此所有現存的碳-14緩慢而穩定地衰變。
圖註:如果人們知道碳-14的衰變方式並可以測量今天存在的碳-14(相對於碳-12)的數量,那麼當從「化石」遺蹟中發生特定事件時,很容易就能知道碳-14的含量。當您聽到「碳定年」一詞時,這就是科學家所指的:測量碳-14與碳-12的比率。如果我們知道一個生物體存活時最初的碳-14與碳-12的比率是多少(因為它通常每年之間僅變化約0.06%),並且我們測量今天的碳-14與碳-12的比率是多少(其中一些碳-14與碳-12的比率由於其不穩定的放射性性質而衰減了),我們可以推斷該生物體停止吸收碳-14已經有多長時間了。
據我們所知,在過去的幾千年中,全世界的碳-14含量大致保持不變。至少在2010年代初期,這種模式的唯一已知波動是來自露天核武器的爆炸。然而,在2012年,我們被這一科學探測震驚了:對日本兩棵獨立的雪松樹大約在774~775的年輪環中碳-14進行了分析,並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峰值,這個峰值大約是自然變化所能解釋的20倍。
圖註:帶誤差線的彩色圓點顯示了在日本(M12)和德國(橡樹)樹中測得的碳-14數據,以及即時生產碳-14的典型曲線(黑色曲線)。唯一有意義的自然解釋是,就在那時,如果地球經歷了這些宇宙射線的過度轟擊,產生的碳-14數量激增。儘管從絕對值來看這是一個小小的過剩——碳-14隻比正常值多1.2%——但它遠遠高於我們所見過的任何自然變化。
此外,這種尖峰後來被確認存在於世界各地的樹木年輪中,從德國到俄羅斯再到紐西蘭再到美國。這一結果在各國都是一致的,從太陽活動增加到宇宙耀斑,再到遙遠的伽馬射線爆發的直接撞擊,都可以解釋這一結果。但是碳-14的證據隨後又加入了一些其他的歷史和科學特點,而後者使我們能夠解開這個謎。
圖註:2016年3月14日來自北極圈的北極光(北極光)。有時候,極光附近會在極光中產生罕見的紫色,因為原子的藍色和紅色發射線的組合可以產生這種罕見的景象,以及更典型的綠色。從歷史上看,「盎格魯-撒克遜紀事」記錄於公元774年的「天堂中的紅色耶穌受難像」,這可能對應於超新星(從未發現過殘餘)或極光事件。在中國,公元775年記錄到了異常的「雷暴」,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唯一記錄的此類事件。
但科學上,樹木年輪數據與南極冰芯數據相結合。雖然樹木年輪顯示774/775年碳-14的峰值,但冰芯數據顯示放射性鈹-10和氯-36的峰值相增加,這表明與太陽粒子的強烈高能事件有關。這樣的一個事件可能與現在著名的1859年卡林頓事件(Carrington event)相當,這是近代史上記錄的最大太陽風暴,歷史數據也與此解釋保持一致。
圖註:碳-14數據(中心)以及鈹-10(頂部)和氯-36(底部)冰芯數據中的相關峰值,都與774~775年的一次富含質子的太陽耀斑事件一致。隨後還發現了另外兩個可能在這些同位素中顯示出類似峰值的事件:公元993~994年的一次稍弱的爆發,甚至更早的一次爆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60年。這三個事件的綜合數據指向一個共同的起源,這必然涉及特定能量範圍內的大量質子流。
這與在太陽中看到的一個相對普遍的事件是一致的:太陽質子的噴出。但是,這與伽馬射線爆裂場景不一致,後者無法產生必要的質子流來同時解釋鈹-10。最初提出對774~775年輪數據的伽馬射線暴解釋的同一日本團隊在對993~994年事件進行了自己的測量後得出結論:
「這些事件很有可能起源於同一事件。考慮到[碳-14]增加事件的發生率,太陽活動是[這些]事件的合理原因。」
圖注: 太陽耀斑是一個相對典型的事件,它將物質從母星射出並射入太陽系。然而,一次巨大的、富含質子的耀斑確實可能導致我們過去在碳-14和其他同位素中看到的峰值,並在這個過程中對我們的基礎設施造成很大的破壞。太陽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向地球方向射出高能粒子。有時,地球磁場會將其偏轉,而有時則將這些粒子集中到我們的大氣中。當它們到達時,會產生極光,擾亂我們當地的磁場,如果我們技術先進,它們會在我們的電網和設備中產生各種電流,可能造成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損壞。
我們現在知道,有各種各樣的太陽活動影響地球,我們所經歷的最大規模的事件每千年發生一次以上。我們無法預測下一個何時到來,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社會的後果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重。碳-14水平在未來肯定會再次飆升,但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受影響的將遠遠超過樹木年輪和冰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