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冉飛
一、《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及其作者
作者《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是英國女作家J.K.羅琳創作的長篇小說,《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第一部。
一歲的哈利·波特失去了父母后,便來到了姨媽家,過著極其痛苦的日子。一直到十一歲生日那天,哈利一生的命運才發生了變化,他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被邀請去一個童話般的地方一一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哈利發現這裡到處充滿著魔力,他既找到了朋友,又學會了魔法和騎著飛天掃帚打魁地奇,還得到了一件隱形衣,他在這裡生活得很愉快。但一塊魔法石出現了,它將關係到世界的現在和未來。哈利在好朋友羅恩和赫敏的幫助下,突破了重重困難,保護了魔法石,終於拯救了世界。
個人對本書的理解。集體:無論在什麼時候,誰要脫離了集體,誰就要走向失敗;正義:在正義和邪惡的較量中,正義將永遠戰勝邪惡;愛:感受愛的力量,愛能抵禦世界上最邪惡的咒語,打敗世界上最強大的黑巫師;夢想:人不可以沒有夢想,阿不思.鄧布利多說:「沉湎於虛幻的夢想,而忘記現實的生活,這是毫無益處的,千萬記住。」所以,要正確對待夢想。
我們要向哈波特學習,做一個正直、善良、勇敢,並且敢於面對困難、堅韌不拔的人。
二、認識魔幻小說中的哥特體文學風格
1、哥特體文學
哥德式小說始於十八世紀後期的英國,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一個特殊流派。哥特小說通常描述城堡或寺院,這些地方往往建有暗窗、活板門和秘密通道等詭異的建築裝置,陰謀論充斥其中。
哥特文學屬於英語文學流派,可以說是恐怖電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們今天習慣地將哥德式與黑暗、恐怖聯繫在一起。顯著的哥特小說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運、頹廢,幽靈、癲狂、詛咒等。
2、哥特體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文中的運用
誕生於世紀之交並風靡於全世界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表現了哥德式的主題:善惡衝突、道德探索,它詮釋了當代哥德式小說的風格特徵。
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哥德式風格有諸多體現,舉例如下:
第1章:規矩的德思禮一家與神秘古怪的波特一家的對比,暗示英雄來歷不凡。
第2章:波特頭髮的迅速生長、毛衣自動縮小和玻璃突然消失,尤其是波特能與蟒蛇對話。
第3章:最為典型。神秘的信,古怪的姨夫,德思禮一家趁夜逃到一座荒島上。預示普通世界與魔法世界的區別,也暗示冒險召喚的來臨。
此外,還有魔法學校曲折幽暗的樓梯、幽暗的長廊、鬼魂出沒的地下室,儘量製造恐怖氣氛和神秘色彩等等。
三、《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伏筆
1、第5章《魔法石》:老魔杖 。
「……可我想,他們在開除你的時候,準被他們撅折了吧?」奧利凡德先生說,突然變得嚴肅起來。 「啊,不錯,是被他們撅折了,是的。」海格慢慢地移動著腳步說道。「撅折的魔杖我還留著呢。」他又高興地說。 「可你不用它了吧?」奧利凡德先生急忙問。「哦,不用了,先生。」海格忙回答。哈利注意到海格在回答時緊緊抓住了那柄粉紅傘。
不錯!正是魯伯海格的這根橡木魔杖。他在三年級被裡德爾誣陷開除,魔法部派人折斷了他的魔杖,當時應該不可能出現瞞天過海、在魔法部眼皮底下藏過的情況。可是……我們後來看到,海格的「粉紅傘」無疑工作得很好。 本來銷毀的魔杖後來卻一直正常使用了幾十年,不禁要打個問號來問,是怎麼超越了通常的情況!?指向的唯一一種可能解釋就是——鄧布利多。 對於像奧利凡德這樣精通於魔杖學的製作人,尚認定折斷的魔杖無法修復,可見老魔杖異於其它魔杖的強大威力確實屬實。後來哈利能用它修好冬青木魔杖就一點也不驚奇了。 假充傘把來掩飾魔杖——要瞞蓋的不僅是對魔杖的非法持有,恐怕還是想對老魔杖強大魔法的掩藏。
2、第7章《分院帽》:夢境。
為預兆性表現最明顯的夢,就是哈利到霍格沃茨第一晚所夢到的內容——
「 也許是哈利吃得過飽的緣故,他做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夢。他頭上頂著奇洛教授的大圍巾,那圍巾一個勁地絮絮叨叨,對他說,應當立刻轉到斯萊特林去,因為那是命中注定的。哈利告訴圍巾他不想去斯萊特林;圍巾變得越來越重,他想把它扯掉,但卻箍得他頭痛——他在掙扎的時候,馬爾福在一旁看著他,哈哈大笑;接著馬爾福變成了鷹鉤鼻老師斯內普;斯內普的笑聲更響,也更冷了——只見一道綠光突然一閃,哈利驚醒了,一身冷汗,不停地發抖。他翻過身去,又睡著了。第二天醒來時,一點兒也不記得這個夢了。
這一天,是哈利真正回歸魔法世界,這天晚上的夢,帶有著非凡的意義,幾乎可以說是影射出他這一學年,甚至是一生的主要經歷:「他頭上頂著奇洛教授的大圍巾」——預示了奇洛教授的圍巾帶有某種問題,後來我們知道是掩蓋著另一面的伏地魔;「那圍巾一個勁地絮絮叨叨,對他說,應當立刻轉到斯萊特林去,因為那是命中注定的。哈利告訴圍巾他不想去斯萊特林」——這地方有點是分院帽的話一種回憶重現,但同時也預示著他身上帶有某種斯萊特林的性質,以及他二年級時因此而遭遇到的某些傳言麻煩;「馬爾福在一旁看著他,哈哈大笑;接著馬爾福變成了鷹鉤鼻老師斯內普;斯內普的笑聲更響,也更冷了」——幾乎是反映出哈利在校時最不喜歡的兩個人——馬爾福和斯內普;而最後的一個場景「只見一道綠光突然一閃,哈利驚醒了」——個人認為,直接是預示著哈利最後的死亡……或許很多人都會疑問,哈利明明活下來了呀,並且得到最平凡的幸福。其實羅琳最初構想是哈利無法倖存,這點在第一部中就有表現。
3、第12章《厄裡思魔鏡》:羊毛襪。
「你照魔鏡的時候,看見了什麼?」 「我?我看見自己拿著一雙厚厚的羊毛襪。」 哈利睜大了眼睛。 「襪子永遠不夠穿,」鄧布利多說,「聖誕節來了又去,我一雙襪子也沒有收到。人們堅持要送書給我。」哈利直到回到床上以後,才突然想到鄧布利多也許並沒有說實話。可是,當他推開枕頭上的斑斑時,又想:那是一個涉及隱私的問題啊。
很多人都不知道「羊毛襪」代指親情這一點。更受不了部分人會胡亂猜測鄧布利多在魔鏡中看到和格林德沃在一起,或是什麼找到全部死亡聖器,更有甚者認為「羊毛襪」會是格林德沃送給鄧布利多唯一一件禮物之類。從開始鋪墊的完美結構安排,後來沒有徹底點明,是留給大家一種含蓄的美。 鄧布利多在死之前沒有實話回答哈利的問題很多——或者說有保留沒有完全告訴哈利的問題很多。可是,在哈利惟一一個認為他沒有說實話的私人問題上,卻是真的說了實話。或許,這再次驗證了那句話—— 真相,是一種美麗而可怕的東西,需要我們格外謹慎地去對待。
4、第16章《穿越活板門》:「豬頭酒吧。
「這有什麼好奇怪的,豬頭酒吧——就是村裡的那個酒吧,總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傢伙……」
豬頭酒吧出現得非常早,遠早於三把掃帚,可見羅琳伏線之深!而且第一次提及就點名他的特色——「稀奇古怪」。結尾處,無論是哈利,還是讀者,都會覺得鄧布利多是故意放手讓哈利這麼做來磨礪他,而校長在暗中觀察著這一切。當看完七部《哈利波特》,再回首審視《魔法石》時,一切的探尋和危險,真像一場遊戲——一場鍛鍊考驗哈利的遊戲!對其中一切的一切都瞭然於心,對所有情況有絕對的掌控。海格同奇洛非法交易的龍膽早就知曉,只不過故意沒有點破,更未去插手,在一旁關注哈利會如何應對。
三、「英雄之旅」模式
1、「英雄之旅」概念。
「英雄之旅」最初是由約瑟夫·坎貝爾在他的著作《千面英雄》(1949)一書中提出的。
這種結構在文學界被稱為「英雄之旅」。
英雄主義通過具體的事件和人物來體現,其價值內核具有跨越歷史、穿越時空的永恆魅力。英雄主義彰顯的崇高價值,除了一般的具體社會意義外,在生命人格的塑造上更值得重視。在思想上,英雄雖歷經磨難、人生悽苦,但嫉惡如仇、勇敢堅毅、正直忠誠,有著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在行動上,英雄能力超群、直面困難,一次又一次接受挑戰,為拯救天下蒼生而活。
2、哈利「英雄之旅」模式
歷經磨難,為人忠良。孤兒哈利·波特,被姨父收養,遭受姨父一家人的歧視,虐待和侮辱。英雄總是與眾不同的,無論擁有多麼慘痛的過去,他們的胸襟始終是博大的,內心始終是善良的。
天賦異稟,魔法超強。十一歲生日那天,哈利·波特得知自己巫師身份,被錄取為霍格沃茨魔法學校,開始了魔幻旅程。在那裡,他獲得了友情:羅恩和赫敏;學會了魔法和騎掃帚打魁地奇,得到隱形衣。
一身正氣,不辱使命。他擁有正義感和責任心,和同伴運用魔法咒語,解救了學校,拯救巫師界,擔起摧毀魂器,打敗伏地魔的重任。
不怕艱險,直面死亡。為了消滅伏地魔徹,他毅然走向禁林,甘願接受死亡,完成自己的使命。
歷年來,英雄主義都是西方文學歌頌的精神。西方文學作品裡的英雄人物也各種各樣,如劫富濟貧的羅賓漢;為父報仇的哈姆萊特;打擊犯罪、拯救人類的蜘蛛俠。他們都擁有著常人不曾有的超能力,但又經歷著超乎常人想像的痛苦。雖然英雄打敗敵人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他們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擁有正義感與責任感,敢於直面死亡,以犧牲自己來成全他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每日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