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是「90後」醫學院學生楊雯迪成為中共正式黨員的第100天。
楊雯迪不能忘記,2016年,走進大學校園的第一天,送行的爺爺奶奶,特地交給她的那本黨章。最後一頁手寫的長輩寄語,對她而言「重若千金」——「爺爺20歲入黨,爸、媽20歲入黨,奶奶、大伯、大媽都是黨員,希望你在大學入黨……」
面對家人殷切的期望,年輕的楊雯迪陷入了沉思:我可以嗎?
時間給了最好的答案。2018年6月20日,經歷了思想的鍛造和洗禮後,20歲生日前2天的楊雯迪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共預備黨員,胸前多了一枚鐮刀錘頭交相輝映的黨徽。彼時她確定:長輩的要求和自己內心的渴望是一致的。
「截至2018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突破9000萬。」這個數字讓楊雯迪震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年輕如我,又能做些什麼?這時,楊雯迪的心中已經有一個想法在醞釀……
「爺爺爸爸媽媽都是20歲入黨」
在楊雯迪的記憶裡,爺爺楊本仁是一名當之無愧的英雄。「小時候日本鬼子侵略中國,我們是每天逃難,生活是有中午沒的晚上,弟兄姊妹七個,父親母親都是做小生意的,生活非常艱苦。」在戰亂的環境下長大,1935年出生的楊本仁從小就立志,要為祖國奉獻自己的一切。「共產黨來了,解放了,我們生活就慢慢地好起來了。」
1951年,東北軍區到江蘇興化特招抗美援朝志願軍,剛剛初中畢業的楊本仁很想去試試。「母親是不想要我去的,我是從窗戶跳出去的……」楊本仁回憶道。從興化到瀋陽之後,爺爺在組織安排下,從事機要工作。「入黨誓詞中說的『保守黨的秘密』,爺爺做到了。」 楊雯迪說。1955年,因為工作勤懇、能力突出,20歲的爺爺經遼中縣委第一書記等的介紹,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與爺爺不同,父親楊忠的入黨經歷則跟自己的求學經歷緊密相連,「我們趕上了好時候,獲得了很好的學習機會。我上了大學後就一直讀書,讀到了博士後。」20歲就入黨,楊忠坦言既是受了父母的影響,又是為了「報國」。他說,「在黨的領導下,我有了讀書的機會,我很珍惜。入黨,能讓我有更多機會為國出力,為更多的人謀福利。」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博士畢業後,楊忠成為了一名大學老師。
80餘篇學術論文、89項發明專利、3部學術著作、6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多年來,楊忠潛心專業,逐步成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先後獲評中青年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等。楊雯迪佩服父親的韌勁, 「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認真、能沉得下心來的人。這跟家人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楊雯迪篤定。
在採訪中,楊雯迪還告訴交匯點記者一件關於媽媽的故事。「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南京下大雪。媽媽連夜趕到自己負責的六合區程橋街道帶領大家掃雪。媽媽完全可以工作日再去,但是一份責任讓她不顧風雪。」這件事看似平常,但對楊雯迪的影響至深。
家庭的影響、沉穩、能坐得住的性格,加上不錯的生物成績,讓楊雯迪在高考填報志願時,選擇了學醫。2016年,楊雯迪如願考入東南大學醫學院。開學第一天,她收到了爺爺奶奶給的黨章。「他們給這本黨章,是在鼓勵我進步。」楊雯迪這樣告訴交匯點記者。大一那年,楊雯迪努力在各方面提高自己,高標準要求使自己符合入黨的條件。「符合條件只能說明我有資格入黨,思想上入黨還需要一個過程,我開始思考,為什麼要加入中國共產黨?」
我為什麼加入中國共產黨?
如果說爺爺當年入黨,是為了紅色理想,父母親入黨,是為了以身報國。我入黨又是為了什麼呢?僅僅是為了完成三代人20歲入黨的夙願嗎?不。
楊雯迪想起了自己的老師——劉乃豐院長的話,這句話曾令她思考良多,「今天的學生,一定要知道你選的專業、你從事的行業對中國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在世界格局中的創新意義又是什麼。」
專業如此,人生亦然。
入黨是一次選擇、一次歷練,更是一份責任、一份擔當。
結合自身經歷,讓楊雯迪對為什麼入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楊雯迪參加了多次社會實踐,校史志願講解、江蘇發展大會、幫助老人志願義診等……都能看到楊雯迪「志願服務」的身影。大一,在一次調研中,她驚訝地發現了一組數據:建國初期,居民預期壽命是35歲,2015年達到了76.34歲;建國初期,嬰兒死亡率是千分之200,2015年是千分之8.1。「這個數據給我太大的震動了!後來,我了解到2018年的最新數據,現在居民預期壽命是77.0歲,嬰兒死亡率是千分之6.1,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這個真的很不容易。」
楊雯迪由此想到了自己所在的實驗室。「現在我們的實驗室條件很好,不少科研成果也在這裡誕生,我為這些成就感到驕傲。身處科學研究的黃金時代,國家投了這麼多的經費、給了這麼好的條件,不好好努力真的對不起自己。」在採訪中,楊雯迪還提到,在國外交流時,有一種論調,說「中國的醫療環境不行」,但事實證明,今天的中國,擁有無可比擬的強大活力。如果沒有一個強大務實而又與時俱進的體製做保障,這些奇蹟是不可能取得的。
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祖國才有了今天的模樣。這樣的一個組織,還有什麼理由不積極要求加入呢?
楊雯迪對記者說:入黨,不是為了別人,只是一次個人的選擇。但這份選擇,將決定你一生的走向。
共產黨員,就是要事事衝在前,時時做表率;共產黨員,就是要把為人民謀福利作為最高追求,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
前路,或許艱辛,但楊雯迪決定了,我要走下去。
「我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一名優秀的黨員!」楊雯迪的理想漸漸確立了。然而年齡又成為了她的心結,「我時常在想,我是不是太年輕了,我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黨員嗎?」大量的閱讀、實地的探訪打消了她的疑慮。1921年上海石庫門的小洋房裡,13名代表濟濟一堂,拉開一個偉大政黨的序幕,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8歲。周恩來參加中國共產黨時是23歲,鄧小平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時是18歲,方志敏入黨時25歲,焦裕祿入黨時24歲,雷鋒入黨時不到20歲……「關鍵看你是否懷抱崇高的理想,是否充滿奮鬥的精神。」楊雯迪如是說。
我們比以往更加需要力量
馬克思說:「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2017年,楊雯迪競選醫學院學生會主席一職,在擔任學生會主席後,楊雯迪說,我將付出更多的心力,希望能影響更多像我一樣,立志把青春獻給祖國醫療事業的青年。
不信不入,先信後入,真信真入,入了就擼起袖子加油幹。楊雯迪用平實的語言告訴交匯點記者,入黨,沒有功利的計算,全憑初心的萌動:努力為「健康中國」戰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2018年,楊雯迪拿到了「國家獎學金」,2019年,楊雯迪獲得了「東大好青年」的榮譽。在剛剛過去的9月,楊雯迪經支部大會選舉,當選東南大學醫學院低年級本科生黨支部書記。
現在,她讀書、實習、去劍橋訪學、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下一步,她決定像父親一樣讀研、讀博,用更多的醫學知識幫助更多的人。
楊雯迪之前看過一部電影叫《無問西東》,每次聽到主題曲中「是誰用帶露的草葉醫治我」這一句總是心潮湧動。「扛起民族、國家的希望」並不是大話空話,它就體現在一些最基本的東西裡,比如好好學習,紮實做好科研的每一步,比如參與社會實踐,充實自己。思想入黨、行動入黨,是一輩子的事。當黨徽別在胸前,當肩頭扛起「共產黨員」四個字,整個人,都有了一份不一樣的精神氣質。
「楊雯迪,我給你提四點期望。我希望你爭取讀研,書本知識非常重要,一定要很好的學習;我希望你要動腦,所謂動腦就是要創新;我希望你要動手,所謂動手就是要實幹;我希望你要學會做人,要按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爺爺的期望言猶在耳。
急國家所急,想國家所想,將自身發展匯入國家與民族發展的復興偉業中。爺爺、爸爸做到了,楊雯迪相信自己也能做到。這是信仰的力量,更是信仰的傳承。
交匯點記者 朱威/文 焦賢穎/腳本 王悅謀、王子傑/攝 陶蓉/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