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課題部 半夏 常笑健康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
讓我們不得已在家吃了那麼久的「家常飯」,
於是對誘人的火鍋、烤肉、奶茶、甜甜圈等甚是想念!
經歷了長達2個月的「斷糧」,
隨著疫情的穩定控制,
四月終於又可以堂食啦,
各大餐飲店鋪裡也恢復了往日的熱鬧,
然而在這熱鬧的背後卻埋藏著隱形的風險 。
五一你還敢在外聚餐麼?
在外就餐
引發新冠感染
案例一:
4月9日0時—4月26日24時,涉及此次哈爾濱聚集性疫情的確診患者65人,感染者總數已達85例。
據黑龍江省衛健委消息,2020年4月26日0—24時,黑龍江省省內新增確診病例1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例,均為哈爾濱市報告。
記者注意到,此次疫情已出現「跨省傳播」:4月16日遼寧省撫順市新增的1例確診病例,該名患者為與哈爾濱87歲確診病例陳某君同時期在哈醫大一院住院的患者之女;4月20日,內蒙古自治區衛健委通報了1例哈爾濱市傳入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的新增確診病例。
3月29日的一場聚餐初步被認為是造成哈爾濱這次「鏈式」傳播的關鍵節點。當日,哈爾濱陳某君一家與本地確診病例郭某、無症狀感染者王某等多位朋友共同聚餐,後來陳某君及其兩個兒子相繼確診,由此病毒進一步蔓延。
案例二:
廣州疾控回顧3個月前的案例,並將結果發布在了《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雜誌:涉及了一同在餐廳就餐的3個家庭,每個家庭都出現了感染。
2020年1月24日,共有 91 人 (83 名顧客,8 名工作人員) 在這家餐廳用餐,其中,共有 83 人在三樓的 15 張桌子上吃過午飯。83 名客戶中,有10人確診 COVID-19,另外 73 人被確定為密切接觸者,並被隔離了 14 天。
該餐廳是一棟5層樓的空調大樓,沒有窗戶。三樓用餐區佔地145平方米,每個樓層都有自己的空調。每張桌子之間的距離約為1米。
A和B家庭分別坐了53分鐘,A和C家庭坐了73分鐘。中央空調的出風口和迴風口位於C桌上方。而A家庭剛剛從武漢回來,結果10人均被感染。
對於B家庭,研究人員推測,最可能的情況是3個B家庭成員都直接被患者A1感染。但也不排除是第一位生病的B1傳染給了B2和B3。
而對於C家庭,可能的情況是C1和C2都被A1感染,也或者是C1在護理C2的同時被感染。
案例三:
4月18日,廣州星巴克(好世界店)一名員工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感染者,根據要求,在14天之內進入星巴克好世界店的人員以及大廈所有辦公人員,必須在4月19日18時之前到指定地點免費進行核酸檢測。
據悉,兩天已有兩千餘人接受檢測。
此前同一條馬路上的「綠松石小酒館」有多例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該店與星巴克好世界店距離僅500多米。
4月17日0-24時,廣州新增3例無症狀感染者、中山新增1例確診病例,均曾前往建設六馬路綠松石小酒館。
為什麼在餐廳吃飯會被感染新冠?
案例一中調查人員排除了氣溶膠傳播後,經過進一步的研究推測認為:暴發的最可能原因是——液滴傳播。
其實,就是大家熟悉的「飛沫傳播」,而空調在這裡做了「幫兇」。 廣州疾控中心研究員表明,空調氣流傳播與氣溶膠傳播不太一致。
氣溶膠會傾向於跟隨氣流,而較低濃度的氣溶膠,在較遠的距離,可能不足以在餐廳的其他地方造成感染。
研究提到,較大的呼吸飛沫(> 5微米)在空氣中保留時間很短,移動距離也有限,通常<1米。患者A1與其他桌子,尤其是桌子C的人之間的距離都>1米。
但是,來自空調的強勁氣流可能會將液滴從C桌傳播到A桌,再傳播到B桌,然後再傳播回C桌(出風口→C→A→B→進風口)。研究人員建議餐廳需要增加餐桌之間的距離,並注意空調風向和改善室內通風。
而案例二的小酒館,不到100平方的小店,除了入口沒有窗戶,通風非常差。但是很多外籍人士會頻繁光顧這一小酒館。
和該酒館關聯的感染者,往往都是頻繁光顧的,經常午夜一光顧就幾個小時,而且有人竟然連續七八天。
研究人員建議選擇通風條件好的餐廳進行就餐,並減少用餐時間,以降低感染風險。
用餐過程如何做好防護?
雖然國內疫情正持續好轉,但我們仍要注意避免聚集!現如今,餐廳等逐步恢復營業,那麼用餐過程中我們如何做好防護呢?
01
排隊:
排隊過程中要佩戴口罩,減少交流,與相鄰的顧客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排隊時打噴嚏的話,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取餐時,應避免用手直接觸碰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
在付款的時候儘量選擇二維碼等非直接接觸電子付款的方式,減少使用現金結算。
02
就餐:
就餐前,選擇表面清潔的桌椅且靠近門窗等通風較好的位置就坐。
要注意手衛生,可用洗手液在流水狀態下洗手或者使用手消毒液揉搓雙手。
在用餐的過程中,摘下口罩時,要注意保持口罩內側的清潔,避免汙染。
避免面對面就坐,可以選擇同向而坐,且相隔1米以上。
就餐時儘量選擇公筷公勺,並實行分餐制。
儘量縮短就餐時間,減少同行人員之間的交流。
如餐廳就餐人員較多,應選擇打包帶走的方式。
就餐結束後,應立刻離開餐廳,減少在餐廳的逗留時間。
小編敲黑板:
對於疫情,我們仍有太多的未知,在尚無特效藥以及疫苗的情況下,做好防護、保持謹慎依然是重中之重。關於在外就餐這個事,還是要堅持能不出去就不出去的原則。
如果要是給這次疫情結束的時間加上一個期限的話,我認為應該是:不知道!
張文宏醫生推薦的的牛奶加雞蛋飲食原則,個人覺得還是要比出去嘚瑟吃個火鍋、烤個小肉來的更實際,即增強免疫力是我們接下來長期且核心的任務,不僅要愛吃、而且要會吃!並不是外邊的東西就好吃哦!
那我們我們再來複習下免疫力的重要性和如何吃出免疫力!
免疫力
才是我們對抗新冠病毒最靠譜的護身符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而言,由於缺乏抗病毒的特效藥,而對症治療(人工肺呼吸、胃腸外營養等)並不直接作用於病毒,機體真正將病毒清除乾淨,依靠的是免疫系統對病毒的殺滅,通俗地稱之為「免疫力」。
那麼,免疫力究竟指的是什麼?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生存著數以百萬、千萬計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體。在它們看來,人體是一個充滿營養的好地方,為它們的生長和繁衍提供了一個溫暖的環境。
病原體會不斷對人體進行「襲擊」,但一般情況下很難造成傷害。原因之一是人體免疫系統通過識別「自己」和「非己」會對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進行抵抗,並將已侵入人體的病原體消滅,從而使我們能夠健康地生活,而體內這種防禦、控制病毒入侵的能力就是免疫力。
1月30日,發表在《柳葉刀》新冠病毒專題的一篇文章,根據最新的對99例新冠肺炎患者分析得出結論:免疫力低下的男性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
作者指出,早發現早治療危重病例非常重要。當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時,應及時施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並加強免疫支持治療,從而減少併發症和死亡率。
建議使用靜脈內免疫球蛋白增強重症患者抗感染能力,並對ARDS患者使用類固醇,儘可能縮短治療時間。
換句話說,能否扛過新冠病毒的供給主要取決於自身的免疫力。
當肺炎病毒入侵到體內時,會調動免疫系統對病毒進行抵抗,免疫系統越強大,對病毒的抵抗越強烈,所產生的反應越劇烈,當人體承受不了這種反應時就會威脅到生命。
對於抵抗肺炎病毒來說,免疫力是身體最重要也是最後一道防線。
當感染上肺炎病毒以後,那些免疫力低下的人很容易被病毒「趁人之危」,而免疫力強的人則有很大的概率不會患上肺炎。所以增強免疫力是抵抗冠狀病毒最好的方法。
良好的營養基礎是免疫力的根基
機體需要不同的營養素進行新陳代謝,免疫系統的工作也需要靠營養來保證,不斷給人體補充必要的基礎性營養和調節性營養,免疫系統才能夠更好地對抗外敵。
對於大多數無任何密切接觸史,無任何的發熱、乏力、咳嗽症狀的中青年最好的建議就是:依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做到均衡飲食。
也就是說,從主食、蔬果、瘦肉、雞蛋、牛奶等食物都要攝入均衡,這是維持日常營養和免疫的基礎。在新冠肺炎流行時期,通過飲食改善免疫力的關鍵主要有:
1. 補充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建身體最主要的原材料,也是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的激素、抗體、消化酶等基本成分,毫不誇張的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而蛋白質攝入不足,嚴重影響機體自我修復與免疫力。
增加富含優質蛋白的魚蝦等水產品、蛋類。禽畜瘦肉和豆製品的攝入量,保證不低於推薦量(每天150-200g)。
特別提醒,吃肉一定要吃瘦肉,肥肉、五花肉的脂肪含量太高不利於控制能量,對血脂健康無益。
肉類中瘦牛肉的蛋白質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低,大家可以優先選擇瘦牛肉。
魚蝦類脂肪含量低於畜肉和禽肉,也是不錯的選擇。
從控制油脂攝入的角度考慮,儘量避免油煎、油炸、紅燒、糖醋等方式烹調海鮮類,可以選擇蒸、煮、清燉等少油無糖的方式。
儘量保證每天一個雞蛋,300g的奶或乳製品。
TIPS:牛奶,就最接近母乳的一種天然飲品,富含優質蛋白質,人體必須的鈣、鐵、鋅、磷等礦物質,有「白色血液」之美譽。它所含的免疫球蛋白還能增強免疫細胞的活力,提高人體免疫力。
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天攝入300毫升牛奶或者相當的乳製品,有利於補鈣,平衡膳食。早餐或者加餐時喝上一杯牛奶,適時補充營養,好吸收、易消化、營養豐富,一舉多得。
雞蛋:幾乎含有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物質,被稱為最實惠的營養品。
2. 能量攝入要充足
每日膳食中應適量的攝入谷、薯類食物,包括大米、粟米、雜糧、麵粉等,可為人體提供主要能量。
還可以選擇通過多種烹調植物油增加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的攝入,尤其是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確保總脂肪供能比達到膳食總能量的25%-30%,同時不建議因為減肥而避免能量的攝入。
3. 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從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的角度來說,專家建議每天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在平時基礎上加量。新鮮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2,葉酸,鉀,鈣,豐富的植物化學物質以及膳食纖維等營養素,且其中的膳食纖維有助於在家缺乏運動人群的倡導健康。
成年人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每天應至少攝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
蔬菜的選擇應以多樣性為原則,且宜挑選顏色深者,其中最好一半以上是菠菜,西藍花,胡蘿蔔,番茄這一類的深色蔬菜,水果攝入也至少達到半斤左右。
另外特殊時期,蔬菜最好不要生食,可以削皮的水果儘量削皮,處理過生食後一定要洗手。
4. 保證飲水量充足
水是生命之源,水參與我們機體的新陳代謝,促進有毒有害物質的排出,在人體內發揮著很多重要的作用,攝入充足的水有助於我們的機體保持健康。
適量補充含一定量電解質的飲用水,每天1500~2000毫升,多次少量,主要飲白開水、淡茶水以及花茶等。此外菜湯、魚湯以及雞湯等也是補水的有效方法。
多飲水可以加快體內的新陳代謝,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但是要注意控制含糖飲料、咖啡等的攝入,因為這類飲品會引起血糖的升高,從而加重胰島負擔。
疫情期間飲食上尤其要注意做到乾淨衛生,選擇新鮮、安全的食材,烹調時一定要煮透燒爛,防止因微生物或寄生蟲而誘發胃腸道疾病。除飲食調養可以增強免疫力外,充足的睡眠和規律的運動也同樣重要。
也許只有在和病毒殊死抗爭的特殊時候,人們才意識到原來一直被我們「忽略」的免疫力竟然這麼重要。均衡營養所帶來的良好免疫力,某種程度上才是我們生存的有效競爭力。
溫馨提示
現在國內疫情雖然已經形勢大好,逐漸恢復正常生活,防控還是不能放鬆,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同時保持社交距離。
病毒比我們想像的更狡猾多變,但不必恐慌,我們能做的就是調整好心態,調節好睡眠,調理好營養。
在增強自身體質和免疫力的同時,儘量減少在外就餐,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保護好自己,就是保護好家人。
原標題:《一場聚餐,確診65人,五一你還敢在外聚餐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