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7 21:17 |餘杭晨報
醫共體分院的醫護人員將醫療標本放入無人機中送至總院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餘杭引進了高端優質醫療資源,持續增強基層服務能力,推動智慧健康應用落實落地,力求讓老百姓「好看病、看好病、少生病、更健康」。
智慧化醫院開到家門口
在位於杭州未來科技城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總部門口,家住倉前的洪馮陽剛剛取完藥。他告訴筆者:「以後再也不用跑大老遠去看病了,全省最好的醫院就在家門口。一年前,我們就開始念叨了,浙大一院什麼時候能開。餘杭西部原來沒有大型公立醫院,我們看病常常要穿城而過。」
11月1日,浙大一院總部一期正式投運,建設用地202畝,一期開放床位1500張,設計日門診量達8000人次,以國際一流的醫學中心、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醫教研深度融合的臨床研究中心、智能醫院的全球標杆為定位。
「這是我進過最大的醫院,剛進來時還擔心會迷路,擔心掛號、取藥要走很多路。」家住五常的沈源說,他的擔憂很快被打消,在浙大一院,血液、藥品、檢驗樣本、病歷等都可以通過智慧物流系統,在重症監護室、門急診、檢驗科、病房等科室間自動傳輸,大大提高了群眾看病拿藥的效率。
醫共體服務「最後一公裡」
不久前,57歲的李阿姨在區一院喬司分院體檢時,被查出患有宮頸癌前病變。醫生立刻聯繫了總院派駐在婦科的執行主任徐文宣。了解病情後,徐主任告訴李阿姨,在喬司分院做手術,術後無不良反應,當天就能出院。「聽到要手術,第一反應是去大醫院。醫生說在喬司也可以做,我還挺意外的。」李阿姨說。
這一切得益於區衛健局高質量推進醫共體建設的決心。餘杭各醫共體總院平均每月安排850人次醫生下沉到分院、服務站坐診帶教,讓市民在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能見到區級名醫,在分院就能完成常規手術。
2020年1月到11月期間,餘杭各醫共體累計下沉專家7839人次、診療患者8.5萬人次、完成手術1.1萬例。通過統一醫共體總院、分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藥品目錄,讓群眾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能方便配藥。同時,在社區衛生服務站設置「即時檢驗」工作站,市民在服務站即可完成50項檢驗項目,賦能基層醫療「最後一公裡」。
智慧平臺精準管理大眾健康
「現在只要一部手機,就能完成智能導診、預約掛號、就診報到等流程,大大減少了我們在醫院排隊諮詢、掛號、取號的停留時間,查閱歷次就診、處方記錄、檢驗檢查和體檢報告也很方便。」家住臨平的趙威一邊熟練地用手機操作著,一邊跟筆者說。他說的這些便利之所以能實現,得益於「健康餘杭智慧雲共享平臺」的應用。
據了解,該平臺建立了居民健康360全息視圖,醫生可以查閱患者在區內公立醫療機構的一切就診記錄和省市公立醫療機構的檢驗報告,減少重複檢驗檢查的費用和時間。另外,通過完善影像、心電等五大中心和檢驗檢查報告電子化建設,實現了基層檢查區屬醫院診斷及區域報告互認。
不僅如此,「健康餘杭智慧雲共享平臺」還能為群眾提供基於個人電子健康檔案的健康服務,群眾可以實時掌握健康狀況,對個人健康狀況進行全方位定製管理;通過孕產婦五色碼、母子健康手冊、生育補助金申領、家庭醫生服務、出生一件事等服務,群眾能更方便、更快捷、更輕鬆、更完整地獲取自身健康信息,實施精準健康管理讓群眾「少生病」。
(原標題《智慧醫療走近你我他 優質服務惠及千萬家》,作者 陳軼東 周怡,編輯 李如)
16100254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