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老街」約120米長,周邊環境整治一新,地面鋪上了具有歲月感的青石板,建浮雕景牆,增加了眾多的老臺東文化元素。
臺東步行街延伸區域改造涉及長興路(臺東六路至臺東三路段)、菜市一路、陽明路、規劃路(臺東三路與臺東四路之間的無名路)、臺東四路、臺東五路、大成路(臺東三路到臺東四路)等。
1899年德國殖民當局徵購了上青島村、大鮑島村的土地,將那裡的居民和小商販遷到楊家村附近(現臺東六路一帶)的空地上建房安居,後因集鎮在烽臺嶺(現貯水山、俗稱大廟山)以東,更名為「臺東鎮」。
德佔時期通往臺東鎮的大道(今威海路)。
1900年臺東鎮商業街橫空出世,臺東商圈以臺東三路為主線向四周輻射。臺東鎮成立初期的集市,雖然簡陋,卻已初顯繁華。
著名作家王統照曾這樣描述了20世紀30年代的臺東鎮:「有不少的短衣破鞋的男子,與亂攏著髫子仍然穿著舊式衣褲的女人。小孩子光著屁股在街上打架。拾蚌螺的貧女提著柳條筐子從海邊歸來。」
路中間設多個攤位,接踵摩肩,有賣冰糕的、賣衣服的、賣日用百貨的、賣簾枕被褥的、賣鍋碗瓢盆的、賣玩具等各種商品,還有賣舊洋衣服的、變戲法的、演雜耍的。
臺東集市上小商販。
臺東鎮集上的算命先生。
臺東鎮集上的鞋匠。
臺東鎮戲臺。
臺東鎮上的街頭看戲孩子全神貫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