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內蒙古「館藏日文項目」驗收現場。 張存貴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6月24日電 (記者 李愛平)內蒙古自治區檔案局(館)24日對外消息指,歷時近4年的「對館藏日偽時期歷史檔案編譯建立目錄資料庫」項目(簡稱「館藏日文項目」)正式通過中國國家檔案局驗收。截至目前,共撰寫編輯內部彙編資料16冊。
作為中國國家檔案局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項目,目前該項目工作人員已著錄採集文件目錄8.2萬條;實際完成2590萬字;撰寫編輯內部彙編資料16冊(這16冊彙編包括館藏日偽時期歷史檔案全宗彙編13冊,館藏日偽時期歷史檔案印章摘編、館藏日偽時期歷史資料摘編、項目工作手冊各1冊)。
內蒙古自治區檔案局(館)副局館長張帥介紹說:「內蒙古自治區檔案局(館)館藏涉日檔案主要包括偽興安省政權和偽蒙疆政權形成的檔案,主要包括情報、內部管理、民政等6大類。」
「這些檔案大多是日本侵略者撤走時未能及時銷毀處理的檔案,時間跨度為1932年至1945年。由於年代久遠,這部分檔案多有破損,部分是從建築工事中挖掘出來的銷毀殘片;同時手寫居多,內容字跡潦草,難於辨識,大多為古日語。」張帥如是表示。
「這些檔案資料翻譯整理完成後,將成為有關學者研究當時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的首要依據,是公眾了解歷史史實的重要素材。」張帥認為,館藏日偽時期歷史檔案屬於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通過挖掘整理這些檔案資料,對於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具有不可辯駁的史料價值;同時對於促進人們珍愛和平、維護正義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內蒙古檔案局(館)「館藏日文項目」負責人穆林說,「館藏日文項目」是內蒙古自治區首批審核通過的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項目之一。作為歷史的真實記載,這批檔案資料屬不可再生資源,目前未向社會公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