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日的熱點是什麼啊,當之無愧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啊。舉國歡慶同賀,各行各業忙得停不下來。與此前的建國60周年、建黨90周年一樣,這樣的重要時刻,自然也少不了獻禮影片的助興。
8月28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再現抗戰時期重點戰役而拍攝的影片《百團大戰》上映。在首映首日即拿下4570萬票房(含零點場)。
到今日為止,票房已破3.6億。
但是在前幾日,有另一種聲音傳了出來,質疑這部抗戰大片也在「偷票房」,其中不乏行業內大佬,如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的微博嗆聲。
從貼出的圖中我們看到,《三城記》在早上7點票房是627萬,而到了晚上23點,票房反降成437萬,這就是說其中有近200萬的票房不翼而飛了。
為什麼說《百團大戰》涉嫌「偷票房呢」?我們看下面這圖,首日排片《百團大戰》僅佔10%,票房卻是最高,而《終結者》的票房都快達到30%,當日票房成績也差不多與之抗衡,《烈日灼心》、《刺客聶隱娘》排片都比《百團大戰》高,然而最終票房卻相差一大截。
而且在豆瓣上,評價也不甚好,觀眾似乎不買帳,評分僅為3.7分,評價人數也只有3000人不到。
本該是嚴肅的電影,卻因為「偷票房」的事件鬧得滿城風雨,是真有水分還是無中生有,這事確實不容小覷,為此小官特意到了某地方影院一探究竟。
據影院負責人透露,「偷票房」這事在很多院線都有,用手寫票,作廢票等的情況非常常見。但是《百團大戰》的情況屬於特例,因為這部片子的票房,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學校包場的票。院線本來也沒給百團大戰那麼多排片,而且大多是安排在上午,「至少我們影城的黃金時間基本是沒有安排排片的。」但是中影也有自己旗下的院線,排片應該會更傾斜一些自己的片子,就像萬達、博納這些公司自己的院線也會照顧自己公司出品的片子一樣。
至於說《百團大戰》這個片子現在這個票房佔比,該人也認為票房數據可能存在一定水分,但是因為這幾天紀念活動比較多,也有很多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聯繫影城做包場活動,他們自己的院線也有被聯繫過。因為在工作日一般影城的上座率會比較低,而包場就等於是百分之百的上座率,因此在工作日,特別是紀念日前後的這幾天,《百團大戰》票房高也不算太奇怪。
而最近幾天《百團大戰》的上座率,也確實證明了這位影城經理的說法。
以9月3日,也就是今天全國院線上座率數據為例,你瞅瞅你瞅瞅,就連之前被傳出刷了票房數據的《捉妖記》都只有場均22人的數據,《百團大戰》場均卻有49人觀看。
其實包場是很容易分辨出來的,一般情況下,沒有包場的電影,在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的上座率差距是很大的,這也是咱們內地電影市場的一個特點,但有包場的電影情況一般會不一樣,比如我們的《百團大戰》。
這是一線城市《百團大戰》的上座率:
這是二、三線城市《百團大戰》的上座率和其他影片上座率的對比。
很顯然,相比於其他影片在二三線城市上座率的明顯下降,《百團大戰》的上座率要穩定很多。
這種現象自《百團大戰》上映的第一天開始,其實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當時因為「偷票房」的質疑和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的朋友圈在那兩天實在太過顯眼,以至於不少人忘記了《百團大戰》作為獻禮影片,創造高票房不僅僅是因為市場原因這個淺顯的道理了。
質疑當然是合理的,但考慮到包場帶來的超高上座率,《百團大戰》取得現在這個票房成績並不難理解。做一道簡單的算術題,2015年4月,中國銀幕數量已經突破了27200塊,以每部電影2小時計算,每塊銀幕每天完全可以播放7部電影,只要《百團大戰》的平均排片達到10%,每場上座人數達到50人,以每張影票60元來計算,上映7天,這部影片的票房都已經逼近4億,要知道,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包場,電影票可不會打折。那麼現在,你還覺得《百團大戰》偷票房嗎?
當然了,9月3日《百團大戰》的票房和上座率依舊一枝獨秀,還是讓小官有些錯愕的,直到網上出現了這張圖片。
9月3日的閱兵式結束之後,大BOSS就語重心長地在微信群裡表示,看到那些老兵,突然很想去電影院看看《百團大戰》。
下一個十年,恐怕就未必還能有這麼多老兵出現在閱兵式的先頭部隊裡,接受全場的敬意了吧!
相信有這樣感慨的影迷,絕對不僅僅是我們的大BOSS一個,雖然「情懷」這個詞真的是被中國電影人用爛了,但咱還是得說,那些抗戰老兵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70年前,他們風華正茂血氣方剛,70年後,他們老而彌堅精神矍鑠,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閱兵式進行中,緩緩駛過天安門城樓前的那幾輛觀禮車上,那些行著標準軍禮的英雄們,雙眼噙著的淚花?那麼當院線裡有那麼一部講述他們年輕時英勇事跡的電影正在上映時,有不少被老兵們感動的影迷,願意去院線看看那部之前被各種質疑的獻禮片,也就不奇怪了。
首席娛樂官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