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吃醋嗎?」
問自己這句話的時候,我已經5天沒在朋友群裡說話了。
那個群裡,有我在這座城市最好的幾個朋友。
每天都水群,每周都聚會,我住得最遠,卻幾乎從不缺席。
端午節假期,因為腰傷,我第一次鴿了聚會。
其實在放假第二天,我就已經能走路、出門了,我完全可以像從前一樣,扶著腰坐一個多小時的地鐵,跑去和他們吃火鍋、唱歌。
可這回,我沒有。
因為群裡原來算上我的「鐵四角」,換了一個新加入的女生。
而他們連聚了兩天,還都破天荒地曬了九宮格發了朋友圈。
沒有我,一樣很開心。
甚至,更開心。
「我到底在不爽什麼」
那幾天,我幾乎隨時隨地都在盯著群消息。
看他們商量去哪個餐廳,在哪個地鐵站匯合,甚至從一筆一筆群收款中,我都能知道他們去哪玩,點了多少菜……
看著群裡的「話癆」和中心,從我,變成了那個新來的女生,我會開始不自覺地對比:
明明之前,他們都不愛在合照裡笑……
明明之前,他們都不會主動發朋友圈……
可現在呢,那個女生,這麼輕鬆地成了「例外」。
想到這兒,哪怕我並不討厭她,也還是在某幾個瞬間,由失落,生了一點敵意。
我看著那條朋友圈,問自己,到底在不爽什麼?
然後突然想起《康熙來了》中有一期,謝娜問小S:「什麼時候,你覺得離朋友最遠?」
小S說,「當我看到,她穿著我沒見過的衣服,在我沒見過的地方拍了照片,標註著我不知道的事,身邊是我不認識的人的時候。」
謝娜搖了搖頭:
「是照片裡的人你都認識,但你不知道他們做了這件事的時候。」
你會失落於朋友把對你的好,也給了別人;
而那些從前你得不到的待遇,別人卻輕輕鬆鬆就得到了。
說到底三個字:佔有欲。
佔有欲,有錯嗎?
之前在抖音上看見過一個女生博主,專門記錄和閨蜜的日常。
她既不會陪別的朋友吃飯逛街,也不允許閨蜜和別人吃飯逛街。
視頻獲贊很多,網友都說,有這麼個閨蜜,比養男人靠譜多了。
朋友之間的佔有欲,有時不僅僅是我想對你好,更是我想讓你對我一樣好。
甚至是,你只能對我這麼好。
上學的時候,我在QQ裡建了好多分組,置頂的分組裡,只有一個人,是我最好的朋友。
她曾經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
「就算有一天你去做第三者了,我可能也會罵人家原配是狐狸精。」
雖然只是說說而已,但這份「特殊待遇」,讓我覺得踏實。
可問題就在,那個被佔有的人,不一定願意。
對很多人來說,如果你不願意接受我的好,我大可以瀟灑地走人。
你退一步我就退兩步,讓你知道我離得開你,沒有你照樣過得很好。
就像之前張雨綺在綜藝裡說的那句話:
「我的底線是,我又不怕失去你。」
可對我來說,我做不到。
我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少了個朋友也無所謂,更沒有辦法裝作自己不在乎,不難過。
相安無事的時候,我根本不會計較誰付出得多;
可只要出現摩擦,我還是會本能地對比、算計,會不舒服、生悶氣,卻又不想承認自己在生氣…
喜歡別人≠不喜歡你
重刷《我家那閨女》的時候,注意到了一個以前沒在意過的點。
高亞麟曾經問焦俊豔,「在一段感情裡,你是希望自己付出多一點,還是對方付出多一點?」
焦俊豔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只要最後達到了「幸福」的目的,誰付出多,都可以。
這句話突然就讓我想通了。
是啊,愛情如此,友情不也是如此嗎?
佔有欲本沒有錯,只要你在意一個人,都會本能地計較自己是不是那個唯一。
但這樣的計較大多不能帶來正面的回應,還會讓自己患得患失,鑽牛角尖。
不妨冷靜下來問問自己,自己到底在這份友誼裡收穫了什麼?這些東西是否足夠?
如果是一份隨性的自由和開心,那其實每天水群、定期聚會對我而言已經足夠;
如果是追求「唯一」,顯然這個四人群並不能滿足我想要變成「唯一」的私心。
這樣想想,我就更加釋然了。
在這個女生出現之前,我們的友誼一直都很自得開心,現在就算群裡的人都更喜歡那個新來的女生,也並不妨礙他們和我好。
友情不是排他的。
接納別人,不代表就不接納我;
覺得別人重要,不代表我就不重要。
最後
那個端午假期,最後,是在微信被瘋狂轟炸中結束的。
有人私戳我,問我到底在忙什麼;
有人在群裡@我,問我怎麼消失了。
他們依舊掛念我,惦記我,會來關心我。
這些關心給我帶來的溫暖,和那個女生出現前是一樣的。
你看,其實友誼可以不是一對一的關係。
我們各自擁有了對方的一部分時間,佔據了彼此心房裡的部分空間,成為對方「這部分的朋友」。
不要給友誼增加不必要的妒忌和期待,你會發現朋友間的相處,能自得隨性已是難得。
點個「在看」吧,願我們都能得到自在的友誼。
文案 | 97
白熊求職是幫助大學生成長的求職教育社區。提供一系列求職課程、招聘信息、經驗分享和免費資料禮包。目前有70+萬大學生關注,覆蓋1000餘所海內外高校。白熊已經與字節跳動、嗶哩嗶哩、OPPO、快手、搜狗等300餘家知名企業達成校園招聘官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