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愛原創有聲書
《世界影史百年經典系列100期》文字內容連載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
波蘭國寶級電影大師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曾經說過「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愛。而我們是可以博愛的,因為我們總是在目光中顯露出慷慨。」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基耶斯洛夫斯基饋贈給世人的美好禮物 - 以博愛為主題的電影《紅》。
《紅》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所執導的《藍白紅三部曲》的完結篇。首先,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藍白紅三部曲》。
《藍白紅三部曲》,又稱「Three Colours」,「三色三部曲」,是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攝的《藍》《白》《紅》三部電影,藍、白和紅是法國國旗從左到右的三種顏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和博愛,三部電影的主題正是基於這三種顏色所代表的政治理念,通過幾組不同的故事去深入現代人的靈魂世界。
電影《藍》以深邃的透視手法講述人類追求靈魂自由、從悲苦中自我解放的故事;
電影《白》藉由黑色幽默探討了愛情中的依附關係;
最後一部《紅》同時蘊含著悲觀與希望的情緒,宣告了愛是化解人類所有問題的終極解藥。
三部曲在主題上彼此輝映,形成了極具震撼力的互文關係。儘管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蘭人,但是法國人因三部曲而深愛他,他們把這個波蘭人拍攝的電影三部曲稱之為「法國三部曲」,並且將基耶斯洛夫斯基奉上了神壇。
作為一個做紀錄片出身的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終其一生都在試圖挖掘事物的本質和真相,當他意識到哪怕是紀錄片也會有主觀和片面因素之後,就轉戰故事片的創作,他在影像作品中時常會表達出焦慮與悲觀的情緒,被很多人稱之為「浪漫的悲情主義電影大師」,然而,在基耶斯洛夫斯基人生中最後的作品,也就是藍白紅三部曲中,他出乎人們意料地將溫暖與希望注入到故事中,特別是完結篇《紅》的誕生,更是體現了大師悲天憫人的大愛情懷。毫無疑問,藍白紅三部曲已經成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不朽佳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代表了電影發展在某個階段的一個巔峰。
下面,我們回到三部曲的終結篇,《紅》。
紅色代表了法國國旗中「博愛」的立場,不同於《藍》的自由、不同於《白》的平等,《紅》在語境與主題上格局更為廣闊。在敘事方面,《紅》突破了《藍》與《白》的單線結構,通過極富創意的構思與剪輯,將三位主人公放置在一個異常奇妙的對話語境之中,也正因為如此,影片的主題達到了前兩部電影未曾企及的高度。可以說,《紅》是三色系列中敘事最為驚豔,也是最難以讀解的一部作品。接下來,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重點從影片的敘事結構、主題 、視聽語言、符號與隱喻幾個方面,來探討這部絕世傑作的電影文本。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影片的敘事結構。
《紅》的最大魅力就在於影片在敘事上突破了傳統電影語境中的坐標維度,時間與空間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通過時間與空間的交相輝映與重組,導演將原本在不同坐標維度上人與事巧妙匯聚在一起,這為影片的敘事提供了無限的開放性,原本在單一坐標軸上的主人公們在一個更為廣闊的維度空間中相互關照,而時間也具備了多重指向性,這樣的一種敘事空間極大推動了影片的主題表達,片中人物所面對的不同道德與精神困境非常自然地上升成為了人類都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影片中有兩條基本的敘事線,一方面是美麗的女大學生Valentine與退休老法官約瑟夫從相遇到相知的經歷,另一方面是年輕的法學院學生奧古斯特與女友的不圓滿的愛情故事。在這兩條敘事線中,基耶斯洛夫斯基構建了多個無形的對話式體系,這些對話體系將影片的敘事延展到一個非常廣闊的空間中。
在主線,也就是Valentine與老法官約瑟夫的交往過程中, Valentine單純、善良,代表了人性中光明美好的一面;老法官約瑟夫古怪、並且有著偏執的偷窺欲,他代表了人性中冷漠悲觀的負面因素。Valentine帶給觀眾的是溫暖與柔和,而老法官約瑟夫令觀眾感到悲涼,這一暖一冷在相互碰撞中形成了一種對立關係,從相互諷刺,彼此不接受、到試圖激怒對方、再到逐漸了解、共生曖昧、最後惺惺相惜,彼此關照,一老一少的互動關係推動著一個有關光明與黑暗的對話體系的展開,於是,接下來,觀眾看到的所有關於Valentine與老法官的交往情節,也就自然變成了觀眾在情感與價值觀上的一種自我對話,透過Valentine與老法官,觀眾感受到的其實是自己的價值取向。
同時,在Valentine與老法官的對話體系中,還蘊含著主人公與陌生人之間的不同的對話體系,例如, 在竊聽老法官鄰居家電話的情節中,毒梟的出現、分崩離析的家庭關係,這些陌生人的經歷都與Valentine自身的故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基耶斯洛夫斯基讓這些原本毫無關聯的人物穿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通過電話線交匯在一起,影片的敘事結構也因此而更具開放性。
在另一條線索中,法學院學生奧古斯特不僅巧合般居住在Valentine的社區,還有著與老法官一摸一樣的經歷,他們都是法學院的學生、都從掉在地上的書頁中看到了第二天的考題、都被女友戴了綠帽子、甚至最後女友都在事故中死亡,基耶斯洛夫斯基讓奧古斯特成為了老法官的翻版,這是影片的神來之筆,是極為巧妙的耐人尋味的敘事設計,在這個設計中,奧古斯特與老法官形成了一個關於過去與未來的對話體系,與Valentine形成了一個關於遇見與錯過的對話體系,而最為絕妙的是,影片通過奧古斯特這條線索,將時間賦予了多重的指向性,奧古斯特的存在不僅僅是偶然,他也代表著過去,代表著老法官約瑟夫的年輕時代。
因此,在這裡,過去與現實的對話不再是傳統的表現手法,沒有閃回、沒有回憶,基耶斯洛夫斯基將影片原本的兩個對話主體,也就是Valentine與老法官,在現實層面擴展為三個行為主體。這是極為高級的敘事手法,這種手法一方面展示了導演驚為天人的創作力,另一方面更加有力地推出了影片的主題 - 在一個多維度的坐標空間裡,人們的經歷和命運是可以非常相似的,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會經歷情感、倫理以及道德觀上的困惑,這些經歷彼此平行又相互輝映,也正因如此,這個世界才更需要博愛。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影片的主題。
在電影《紅》的世界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在一個飽經滄桑的世界中遭受著源自於道德、人倫、情感問題的苦難。
Valentine生性陽光善良,但是她依舊要面對異地戀男友時刻發出的猜疑、質問和冷漠,而當她與老法官約瑟夫的命運產生交匯時,基耶斯洛夫斯基非常聰明地從側面暗示了她原生家庭的不幸,是的,看似陽光善良的Valentine,她的人生中其實也是充滿著暗黑地帶;
與Valentine同住在一個社區的奧古斯特深愛著女友,然而,他依舊無法阻止女朋友和別人背地裡發生親密關係,他的愛情是破滅的;
退休寡居的老法官約瑟夫看似刻板、冷漠、不為世事所動容,然而在他偷窺別人隱私的背後,也隱藏著一個與奧古斯丁一摸一樣的失敗的愛情故事;
此外,作為次要人物出場的那些被老法官監聽的鄰居們,無論是同性戀的丈夫、假裝平靜生活的妻子、偷聽爸爸說話的女兒、還是拿著大哥大在草地上接電話的毒梟,他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遭遇著困境,而這些人物所遇到的問題在冥冥之中卻又是驚人地相似。
基耶斯洛夫斯基運用跨越時空的語境關係將人物命運穿插交匯,儘管影片不帶沒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也沒有傳統線性敘事中界限分明的前奏、發展、高潮與尾聲,但是在導演看似平淡的攝影鏡頭中,人物命運的交匯與重疊製造出強大的情感震撼力,觀眾會不由自主地感嘆生命的悲涼與溫熱。
博愛是《紅》的主題,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闡述這個主題的過程中,並沒有生硬的說教、也沒有高高在上的道德綁架,在影片的片尾,三部曲中出現過的主人公們在一個看似偶然卻又極具戲劇性的場景中交匯到一點,當人們在替換了主觀鏡頭的新聞播報中看到他們一一出現在大銀幕上的那一刻時,基耶斯洛夫斯基完成了他對人類生存境遇的悲天憫人的關懷。
《紅》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一生中最具亮色、最正能量也最具生命力的電影作品,而高級的是在這希望與溫暖之間,他講述的是人類遭遇苦難的故事,「博愛」就是電影所要尋求的那個終極解藥了。《紅》的片尾不僅將主題推向了最高潮,還異常巧妙地將影片與前面的兩部電影,也就是《藍》與《白》匯聚到一個點上,讓三部作品在人性的光芒中交相輝映,互為文本,這也是三部曲最精彩的地方。
在表達「博愛」這個主題時,基耶斯洛夫斯基展示了嫻熟的影像駕馭能力,接下來,我們再看看他是怎樣通過視聽語言與隱喻構建來完成主題的表達。
先來看看影片的視聽語言。
在故事的開端,作為兼職模特的Valentine在攝影棚裡拍攝口香糖廣告的照片,在她的身後是被風微微吹拂的紅色帷幕,在這個熱情豔麗的背景下,攝影師將照片定格在她蒼白、憂鬱但是無比俊美的側影中,在玫瑰紅與橘紅的陪襯中,整個畫面的色彩基調是紅色,紅色構成了整部影片的主色調,而這並不是全部,在接下來的99分鐘裡,紅色也成為了敘事主體的一部分。在電影《紅》的視聽體系中,紅色不僅作為色彩營造著視覺氛圍,同時作為敘事語言的一部分不斷推動情節指向影片的主題。
事實上,從影片的第一個鏡頭開始,紅色就以各種形式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之中:紅色的桌布、紅色的筆記本、紅色的蘋果、紅色的練功房、紅色的吉普車、紅色的座椅、紅色的劇院、紅色的房間內牆、紅色的包包、紅色的老虎機圖案、紅色的圍巾、紅色的茶杯、紅色的書籍、紅色的被罩、紅色的窗簾、紅色的霓虹閃爍, 甚至連咖啡館的玻璃櫥窗裡,都赫然擺放著一把紅色的瑞士軍刀。
這些紅色有的被刻意凸顯、有的被悄然擱置於背景之間、有的化為意向暗示著主人公的內心與性格特徵,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紅色的所到之處,人們看到的都是平和、溫暖與美好,一如身著紅色衣服的女主人公 Valentine,紅色是積極的,紅色是善良的、紅色也是熱情的。當然,片中也有一處例外,當紅色剎車燈驟然亮起的時候,紅色代表著一種危險,那一刻Valentine撞傷了被老法官拋棄的狗狗。
我個人最喜歡的兩個紅色場景,一是老法官與Valentine最後道別的段落,老法官拿出了一瓶用紅色包裝紙包裹的梨子酒送給眼前這個改變了他人生觀的年輕女孩兒,對比影片的前半部分,與老法官配合出現的主色調是黑色,黑色氛圍下的他是冷漠的、古怪的並且有著強烈的偷窺欲的,而當他拿出紅色包裝的酒瓶的時候,影片已經完成了老法官人物性格的轉變,在Valentine的影響下,他的內心深處再一次充滿了希望與溫暖。
另一個場景是影片的最後,Valentine作為最後一個被營救上來的旅客出現在鏡頭中,她與同樣在災難中獲救的奧古斯特對視了一眼,然後一轉頭,影片最後再次定格到了她蒼白驚恐美麗的側臉上,在那一時刻畫面中出現了紅色,暗示著Valentine的倖免遇難、同樣也暗示了在未來的日子裡她與奧古斯特之間的多重可能性,那也是希望的象徵。這個結尾的鏡頭,與Valentine在廣告橫幅中的側臉鏡頭形成了一個相互呼應的環狀結構,這樣的表現手法又留給觀眾無限的遐想空間,可謂是非常高明。
從色彩學上看,陽光是由七種光波組合而成的,在所有的光波能量中,紅色光波佔了將近一半,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說,紅色是陽光照耀的產物,是溫暖、熱情、希望與向上的代名詞。在影片中,紅色佔據了影片視聽語言的主體,它與代表了殘酷現實的黑色相對應,宣告了溫暖、善良、希望是人類擺脫精神困境的解藥,也促使觀眾去思考「博愛」,這個主題的重要性。
當然,如果僅僅從上述角度去解讀紅色,我們可能還是低估了大師的深刻思想。從另一個維度上總結,紅色除了代表著希望、溫情與博愛、還可以代表Valentine的青春靈動,比如她練功的時候總是紅色著裝出現;也可以代表熾熱的愛情,例如深愛著女友的奧古斯特始終開著大紅色的吉普車,並且身上的穿戴總有紅色系出現,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當奧古斯特的女友背叛了他之後,他的身上在也沒有穿過紅色,那是他愛情破碎的暗指。在影片的最後,奧古斯特與Valentine各自拿著紅色的船票登上了遊船,遊船上不僅有穿紅色衣服的遊客從背景中閃過,同樣也有著紅色的內飾,那是導演在暗示觀眾,也許這一次,這個年輕的法官會再次邂逅愛情。一切都在細節之處,精妙的視聽語言,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當然,說到視聽語言,影片的攝影機運動也是極為精彩。從影片的開場開始,不斷出現的長鏡頭總是跟隨著主人公的主觀視角、或者身體行為,在Valentine與奧古斯特的公寓窗口之間來回遊移,主觀與客觀視角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被切換,兩個主人公不斷相遇、錯過、相遇又錯過的命運圖譜赫然出現在觀眾的視野內,人物之間在空間關係上彼此重疊,卻又交叉分離,這為影片營造了極強的宿命感,也為片尾Valentine與奧古斯特的最終對視埋下了伏筆。更為巧妙的是,有了老法官的出現,三個主人公在時空與命運中的交匯重疊也因此顯得更為神奇。
同樣,影片通過畫面語言以及隱喻構建完成了對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並且推動著劇情的發展。我們以Valentine與老法官的幾次會面為例。通常,在畫面中出現的人物,處於高位的一方代表了更為強勢的一方,無論是從哪一方面。在Valentine初次去老法官家裡找他的時候,Valentine處於高位、老法官處於低位,這個畫面就是一個隱喻,暗指在那個時刻Valentine在心理上是看不起並且不接受老法官的。隨著二人關係的變化,當Valentine在劇院中從舞臺上跳下來,與老法官促膝交談的時候,二人的位置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那一刻他們從相互牴觸到彼此萌生特殊的情感。同樣的,二人之間的距離,從中間相隔了一張巨大的桌子,到最後手與手貼合到車窗上的改變,也代表著Valentine與約瑟夫的內心完成了從彼此間隙到零距離的飛躍。基耶斯洛夫斯基就是通過這樣的一些細節,採用電影的敘事語言,也就是畫面與隱喻來講述他的故事。
提到隱喻,影片中還有諸多場合可見。例如老法官在經歷了內心的重生之後,更換了家裡的燈泡,燈泡照亮了原本是黑暗的房間,將一抹紅色映襯到老法官原本冷酷的面容上,那一刻,人性的光輝開始展現出來。同樣表述此情的還有山後美麗的落日。
影片中的符號意向與隱喻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在故事的結尾,遊船遇難後出現了七個倖存者,數字七代表了耶穌的七個救贖之名,這正是暗指了影片的主題,通過博愛而獲得的救贖才是人類脫離苦難的終極方法。
核心道具也被基耶斯洛夫斯基拿來製造符號和隱喻。在片頭字幕的快速運動鏡頭中,電話信號的傳輸宣告了人們所共同面對的信任與親密關係遭遇挑戰。Valentine每一次接男友的電話,都會被對方懷疑甚至斥責;奧古斯特因為打不通的電話,最後發現了女友背叛自己的事實;老法官在厭世與偏執中竊聽鄰居的電話,結果只是一步步令自己遠離正常生活;而那些被竊聽的電話中,背叛妻子的丈夫、糟糕的母女關係,似乎所有人都在一個道德或者情感困境中深陷而不能自拔,這個核心道具電話就是一個隱喻,它代表了現代社會中人類為自身所製造的危險和麻煩。
再回到故事,在影片中,背叛、懷疑、偷窺、意外這些代表了苦難與負面情緒的場景不斷出現,然而,觀眾並不會感受到痛苦和絕望,因為另一方面,以紅色為代表的博愛與希望讓主人公們最終完成了自我與相互救贖,無論是從視覺衝擊力還是情緒感染力來感受,影片都展示出強大的力量,令人震撼並且深陷思考。
在影片的結尾,愛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完成了故事的整體性,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點明主題的同時完成了他對於藍白紅三部曲的終極期許,那就是傳播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精神。基耶斯洛夫斯基是真正值得敬佩的電影大師,藍白紅三部曲的完結篇《紅》,也是你此生必須要看的電影之一。
我是小愛,愛電影的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