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沈逸
2017-08-09 13:55 來源:澎湃新聞
我們熟悉的網絡空間,源自信息技術革命;這一革命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標誌,是網際網路的發明和普及;網絡空間以及人們在網絡空間的行動,一如人們在日常生活以及網絡空間產生之前的活動那樣,包括了三個部分:
可以很容易被發現和察覺的公開部分;具有較強私密屬性的部分;以及所謂地下世界。在網絡空間,對應的概念就是所謂的
表面網(surface web)、深網(deep web)以及暗網(Dark web)。此前伴隨著美國聯邦調查局對絲路、阿爾法灣等暗網的打擊,暗網成為了時髦的術語,基於某些建立在技術認知基礎上的誤區,以及傳播中的煽情需要,暗網和深網的概念被混淆了,而且還把公認的威脅,即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為代表的新型恐怖主義對網絡的利用,與深網、暗網等連接在一起。這當然可以寫出不錯的新聞故事,但對於解決問題來說,可能會起到反效果,所以今天就來說一說那些事兒,還有那些沒有的事兒。
暗網並非法外之地表面網、深網和暗網的區別需要首先明確:整個網絡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表面網,就是可以通過公開常用的搜尋引擎直接搜到的部分;另一部分叫深網,就是沒法通過公開常用的搜尋引擎搜索到的部分;所以我們日常使用QQ、微信,通過淘寶購買的支付記錄,銀行轉帳記錄,工業控制系統傳遞的數據等等,都是深網的一部分。在深網的深處,或者說,作為深網的一個子集,有一部分網絡是需要使用特殊的瀏覽器,比如Tor,才能訪問的,這被稱為暗網。暗網的意思是這部分網絡使用了比較特殊的洋蔥路由,大概意思是像洋蔥一樣,一層又一層的皮套在外面,掩護了真正訪問地址等信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匿名的訪問,比較難追蹤相關用戶的真實信息。暗網本身是深網的一小部分;使用暗網的基本是不想被政府追蹤到真實信息的那些用戶,其中跨國犯罪組織和一些不能暴露在陽光下的東西,在暗網上確實比較多。
暗網不是一個真實意義上的法外之地,只是相對而言,要破解和追蹤的難度比較高一些。2014年12月,在名為「Playpen」的案件偵破過程中,美國FBI就成功的利用了Tor以及火狐瀏覽器的某些漏洞,入侵並且破解一個兒童色情的暗網。此事後來在美國引發了電子前沿基金會EFF和火狐瀏覽器生產商Mozila的強烈不滿,認為FBI這種入侵暗網的技術能力嚴重威脅到了個人隱私和用戶安全。
這事兒除了告訴我們暗網本身並非堅不可摧之外,還有助於我們認清暗網的由來以及背後的邏輯:
暗網至少在最初的時候可以是看成強烈關注個人隱私,並且完全不希望被政府監控個人網絡行為的一部分個體搞出來的匿名網絡。這些個體構成複雜,有跨國犯罪的,如被抓的「絲綢之路」以及阿爾法灣;有極端的無政府主義者和反抗權威的,如阿桑奇以及他搞的維基解密;也有西方政府養著或者有關的那批在本國搞顏色革命的,事實上Tor這個現在談暗網就必須談及的東西最早就是美國海軍實驗室倒騰出來的東西。
恐怖主義上暗網如同「錦衣夜行」用暗網和恐怖主義連在一起上網搜,基本上最多的就是在2015年,當時說的是兩件事:一個是說IS開始在暗網上有了一個宣傳站點,傳播暴恐視頻;另一個是說IS用比特幣籌集資金。當然另一條消息是美國的網軍也已經開始在暗網上打擊IS的這些行動。
從實際情況看,IS更加傾向於在表面網的部分,即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恐怖信息和暴恐視頻,這是由網絡本身的屬性所決定的,
大量的網民聚集在表面網,折騰深網去傳暴恐視頻,安全是安全了,從恐怖主義要達到的效果看,多少有點錦衣夜行的意思,沒啥效果;在打擊和反打擊方面,對恐怖主義來說,最大的仰仗,是各國在管轄權上的爭議,以及不同國家在能力上的差異,而不是暗網的匿名屬性,至少匿名屬性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暗網對恐怖主義的實質性貢獻也遠比預期的要低。事實上,根據斯諾登披露的美國國家安全局(NSA)Xkeyscore項目,任何從網上下載Tor軟體用於暗網接入的用戶,都可能成為NSA監控的對象,雖然這種監控未必直接能找到下載和使用者是誰,但至少說明了暗網不是想當然的恐怖主義的天堂。
網絡恐怖主義和暗網其實並不是很適合放在一起討論的,恐怖主義在網絡空間的傳播,更多的是依靠國家之間無法達成有效合作的缺陷,以及由此帶來的事實上的三不管交叉區。這種合作的缺陷,包括國家在恐怖主義認定標準上的差異,對打擊和利用恐怖主義的不同標準,以及對各種所謂利弊得失的權衡等等。比如,對美國來說,他寧願承擔IS等組織在推特上傳播暴恐內容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願意認同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對網絡恐怖主義的定義,同時也不願意讓美國公司完全配合其他國家的反恐要求去刪除特定內容的信息,或者阻斷其傳播。這些爭議、矛盾和摩擦,主要發生在表面網上,與所謂的暗網關係並不大。
網絡反恐,包括治理在網絡空間的極端主義的傳播,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這不應該成為過度渲染暗網能量及其構成的威脅的理由。深刻認識其內涵,恰如其分的評價其危害,準確理解恐怖主義利用網絡的關鍵點,進而積極推進有效的國際協作,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作者系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暗網,網絡安全,恐怖主義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