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評:閒話「天與地」
天與地(天と地と)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日本戰爭片了,拍攝於近20年前,50億日元大製作,出版業巨子角川春樹執導,50餘家大企業贊助,所有外景都拉到加拿大拍攝,足見此片製作之豪華。8年前初次邂逅此片,便深深的被它美輪美奐的鏡頭,浩大磅礴的場景,以及悠長典雅的曲調所吸引,在我腦海中經久不忘。前些日子,破費周折把它電驢了下來,重溫了一遍。
室町幕府後期,皇室早已大權旁落,而實際執掌權柄的幕府將軍足利氏也日漸衰微,日本列島進入近百個獨立領主(大名)們相互混戰的戰國時期。亂世出英豪,兩位戰神橫空出世,一位是自號「南無毘沙門天王」,戰場上大舉「毘」字戰旗,號稱「越後之龍」的越後守護上杉謙信;另一位則是視孫子兵法中「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十四字箴言為圭杲,高舉「風林火山」旗,號稱「甲斐之虎」的甲斐守護武田信玄。兩人上演了一出出驚心動魄,精彩異常的龍爭虎鬥。
上杉謙信,原名長尾景虎,戰國時期越後地區的實際統治者。在繼承了上杉家的領地後,改名上杉輝虎,謙信是他出家的法名。十幾歲時就剪滅權臣,統一越後,表現出非凡的能力。在毫無道德仁義概念的戰國時代,謙信的存在堪稱異類,這個被讚譽為戰國第一武將的勇者,卻更可以被稱為戰國少有的仁義之士。他所掌控的地區,一度達到越前、越中、越後、信濃等諸國,而一次出兵,居然也能達到13萬之多。他手下的宇佐美定滿、柿崎景家、北條高廣等名將,似乎也都不遜於他國的重臣們。可是奇怪的是:這位理論上應該具備統一日本潛力的守護大名,卻莫名其妙的具有極低的野望(野心)。與同時期的北條氏政、武田信玄等人相比,他簡直是天使下凡般的可愛。按照歷史學家的說法,他是「在殺伐無常,狂爭亂鬥的諸國武將中間,上杉謙信以尊神佛、重人倫、尚氣節、好學問的高節之士見稱,令人感到不愧是混亂中的一股清新氣息。」 (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說》)。
武田信玄與之截然相反,20歲時聯絡群臣,放逐了自己的父親武田信虎,開始擔任貧瘠的山國——甲斐守護大名。為了獲得更大的領地與生存空間,信奉「決戰於境外」,不斷挑起與周邊國家的戰爭,善用謀略,不擇手段。當信玄刀鋒所向北信濃時,北信濃的村上義清等武將被武田信玄擊敗,紛紛投靠謙信,請求幫助。於是,自1553年至1564年,上杉與武田兩軍在信濃境內的犀川與千曲川之間的平原展開大戰,交戰五次,不分勝負,史稱「川中島之戰」。
影片「天與地」以謙信的視角,描繪了兩雄爭霸的全過程,而影片的日文名「天と地と」強調天地平等的存在,不分上下,暗含謙信和信玄都是不世的英雄的意思。影片的筆墨著重在著名的第四次川中島之戰上。這場被稱為「戰國時期最慘烈」的戰鬥,在見慣浩大戰爭場面的國人來說,不過是一場「一萬三千VS一萬八千」的小孩子過家家式的PK而已,但是這場戰爭堪稱強強對決,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藝術的最高水準,武田軍此役折損四千六百人,上杉軍也損失了三千多人,五次會戰雙方在這小小的川中島陣亡不下40位名將,交戰雙方真是棋逢對手,慘烈可見一般。對比數十年後決定天下歸屬的關原之戰,東西兩軍合計才陣亡兩千餘人,足見「川中島之戰」在日本戰爭史中的地位。
在第四次川中島之戰中,一萬八千武田軍駐紮海津城,一萬三千上杉軍駐紮妻女山,雙方對峙多日,都在靜靜等待對方出現差錯。武田信玄首先沉不住氣了,軍師山本勘助獻上「啄木鳥戰法」,分兵一萬兩千,趁著當夜大霧,繞到妻女山背面,夾擊上杉軍。上杉謙信通過武田軍陣中的炊煙判斷對方當夜會有所行動,便也趁著大霧,悄悄下了妻女山。當第二天天亮,濃霧漸漸散去時,身著玄黑色戰袍,背插「毘」字戰旗的上杉軍,潮水般出現在六千武田軍本陣前,令武田信玄頓時大驚失色,山本勘助自覺失職,拼死護衛信玄,戰死陣中,信玄的弟弟信繁也戰死。武田軍那時的狼狽形象,可以說是信玄初陣以來都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在高坂昌信的著作《甲陽軍鑑》中清楚的記載著:越軍如阿修羅般的勇猛之勢,將甲軍徹底擊潰(這裡有些誇張),戰死者續出,武田軍自信玄以下名將戰死者眾……。由此可見當時以精銳而聞名天下的甲斐軍的混亂狀況。當然,無論如何武田信玄還是逃了一命的。只是逃的這一命電影表現的也不算是符合歷史,甚至也有篡改傳說的嫌疑。據《甲陽軍鑑》載,當時有一位頭纏白絹,只露出雙眼的越後武士,騎馬突入武田中軍,揮刀直砍坐在折凳上指揮的信玄。信玄不及拔刀,只得以軍配團扇抵擋。第一刀使團扇碎裂,後兩刀砍傷信玄肘、肩部。信玄的近侍二十餘人急來救主,原虎義挺槍刺傷越後武士的馬屁股,馬驚而載著武士逃去。雖然《上杉年譜》說這位武士是謙信的「影武士」(為迷惑敵人而使用的主將替身)荒川伊豆守,《北越軍記》又說遭突襲的也是信玄的影武士,但民間依然傳說這是謙信與信玄的單挑。現在還流傳著謙信與信玄PK的畫卷,想來也是流傳已久的傳說。電影卻將此進行了改編,變成了謙信與信玄在主力決戰後的相遇。二人在溪水中的打鬥,拍的異常的唯美。尤其是其背景音樂,絕對是經典之作,流暢而典雅,細膩而悠長,同時又不失戰爭的氣魄與歷史的凝重感。——一看音樂監督,才恍然大悟:居然是喜歡勾引未成年少女的小室哲哉。在另一部以山本勘助為視角的影片「風林火山」中,較為忠實的再現這一幕,德城聰扮演的上杉謙信,頭纏白絹,扮相真是帥呆了!就在武田軍瀕臨絕望之時,那一萬二千兵馬終於殺到,武田軍心大震,形式頓時逆轉,上杉軍開始退出戰場,第四次川中島之戰結束。影片的最後,上杉謙信一馬當先殺入武田軍中,武田部隊如赤色潮水般的分來,鐵黑色的越後大軍奮勇向前的鏡頭,也許是我見過的最為唯美的戰爭畫面之一了。雖然這只是一萬餘人之間的PK,但是影片給人的視覺衝擊與震撼的確無與倫比。
關於這場戰爭的勝敗,至今人們爭論不休,與信玄和謙信同處一個時代的豐臣秀吉在統一天下後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卯刻到辰刻是上杉軍勝利,辰刻到已刻是武田軍的勝利。是的,兩軍各勝兩個時辰,或許是一個最公平的說法。
自此戰之後,信玄開始迴避與上杉謙信的正面戰鬥,試圖用政治手段瓦解越後軍內部,兩人的衝突也不如以前那麼明顯起來。
十一年的戰鬥,使兩人都不得不承認對方的才能,信玄死後,上杉謙信大哭三日,發誓終生再不入甲信一步。信玄也相信謙信的人格,在遺言中命令武田勝賴在自己死後要與上杉軍和睦相處,以維持領地的和平。
信玄的沉著深慮,謙信的剛勇果敢,為世人所公認為戰國武將的雙壁。但是,信玄在三方原大破家康,將入尾張之時,不幸帶著遺憾去世,終年五十三歲。謙信也在手取川大破信長軍不久後去世,年僅四十九歲。之後,被謙信擊敗的織田信長統一日本,成為霸主,再之後,被信玄擊敗的德川家康開創了260年的江戶幕府。
如果兩人在多有十年的性命,恐怕不止是信長和家康的事業沒那麼容易成功,或許連整個天下、乃至歷史都會有一番徹底的改變啊!但是五次川中島之戰耗盡了兩人太多的精力與時間,正可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百度網盤連結:https://pan.baidu.com/s/1qx85t8b7lAnyooIyQyusqw提取碼:iu6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