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殺掉色的衝鋒服。
展櫃裡擺滿實物檔案。
核心提示
這是一把打開遼寧戰「疫」記憶之門的鑰匙,也是一張疫情之下走入遼寧人精神內涵的地圖。
經過6個月面向社會的公開徵集,儘管檔案接收工作還在進行,但省檔案館抗擊疫情專題檔案全宗已建成,上萬件各門類、各載體的戰「疫」檔案在此「安家」,留住遼寧抗擊疫情的歷史記憶。
自製的紀念冊 和掉色衝鋒服
在省檔案館採訪,兩個納入抗擊疫情專題檔案全宗的實物吸引了記者。
一是一本湖北籍來瀋陽打工的農民工編輯印刷的抗擊疫情紀念冊。這名農民工叫應傳發,在瀋陽打工多年,對瀋陽的情感很深。他在疫情防控期間通過網絡以及自行拍攝的方式,整理出一本抗擊疫情圖集。這本圖集收集了瀋陽及全國各大城市抗擊疫情的各種場景。
二是一套消殺掉色的衝鋒服。由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援鄂隊員捐贈的這套衝鋒服,原本是嶄新的衝鋒衣、褲,馳援武漢期間,工作在一線的戰「疫」醫護人員穿在身上,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消殺,已經嚴重掉色。這套掉色的衝鋒服,又讓記者想起了之前看到的醫護人員因反覆消毒而致手部皮膚嚴重腐蝕的那張照片。
其實,不僅是這些實物背後都有感人故事,而且與抗擊疫情有關的每一頁紙都映射出在這個特殊時期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記者看到了徵集的1000餘首普通市民創作的抗擊疫情詩歌,抒發了群眾的真情實感。還有徵集的很多書畫作品,也都是此間群眾的真情流露。
種類和數量堪稱徵集之最
據統計,省檔案館現已收集了文書、實物、音像、網頁等各種形式、載體的抗擊疫情檔案,主要包括接收文書檔案103件;徵集到實物檔案114件,包括醫療隊隊旗、隊服、書畫作品、錦旗、警用摩託車模型等;面向社會徵集的照片、視頻、抗擊疫情詩歌、書畫作品等2000多件;還有網頁抓取198件資料,收集「遼寧醫療隊檔案館」資料671件,收集援鄂醫療隊相關照片4496張、視頻時長5小時24分鐘。這些檔案資料均納入抗擊疫情專題檔案全宗。
此次抗擊疫情專題檔案全宗主要包括遼寧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治工作前方指揮部、遼寧省疫情防控指揮部及44家成員單位形成的文書、實物、音像等檔案,以及面向社會徵集的各種門類、載體的抗疫檔案資料和在我省各門戶網站抓取的通知、公告、新聞報導等網頁檔案。
記者了解到,前方指揮部的相關檔案資料已經全部移交進館,後方指揮部及44家成員單位的抗擊疫情檔案正在整理中,按計劃9月1日前全部移交進館。
省檔案館副館長歐平說:「檔案收集工作是檔案館的主業之一,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檔案接收,如本次抗擊疫情檔案對省疫情防控指揮部及其成員單位、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治工作前方指揮部檔案材料的接收;二是檔案徵集,此次,我們迅速行動,周密策劃,通過全方位多渠道徵集,在省檔案局的大力支持下,現已達到預期目標,徵集的種類和數量,堪稱歷次之最。」
截至目前,納入抗疫專題檔案全宗的接收和徵集的檔案資料及實物上萬件。
全方位收集和全景式再現
據介紹,建立抗擊疫情專題檔案全宗,與以往相比,所徵集到的檔案文獻、實物更具針對性、時效性和真實性。尤為突出的特點是收集方式新,用更先進的技術、更寬闊的渠道、更多元的角度,全方位立體地收集,保證了檔案資料的全面和完整,全景式再現了全省人民抗擊疫情的成果。
歐平介紹:「在適當時機,我館將依託收集上來的檔案資料舉辦抗擊疫情的專題展覽,讓每一個展件背後的故事深入人心。」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王毅認為,省檔案館抗疫專題檔案全宗的建立,為我們完整地留住了非常時期的遼寧記憶。其價值體現在,抗擊疫情檔案為政府提供決策建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抗擊疫情檔案留存社會記錄,宣傳愛國主義精神;抗擊疫情檔案提供數據分析,保障科學研究的開展;抗擊疫情檔案總結經驗教訓,提升社會防範意識和群眾的健康意識。他說,我省抗擊疫情專題檔案全宗是國家檔案全宗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承載的是代表著國家在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產生重大影響的有價值信息。記者 趙乃林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