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白馬過隙,羊年即將來到。在城市打拼的年輕男女回到家鄉,如果還沒有約會或結婚對象,又會面臨父母的高密集關切:「你的小學同學某某孩子都上初中了」,「我們都老了,能不能在有生之年見到孫子孫女啊」,「鎮上某某家的女兒和你在同一個城市,年初幾安排見個面吧」……
一說起這些,許多年輕的朋友可能滿肚子怨氣:我談不談朋友、結不結婚及何時結婚生子,難道不是個人權利嗎?別人無權過問和幹預。但每次父母各種追問、各種催逼,心中苦不堪言,又不好意思發作。蒼天吶,大地吶,這種「逼婚」何時是個頭啊!
其實,如果談權利,任何人都有權利問你的私人生活,甚至催你戀愛結婚生子,只不過在很多情形下顯得唐突無禮、讓你心生不快罷了。權利與社會禮節不是一回事。
與你無緣無故的陌生人一般不會這麼做,如果不是婚戀網的銷售,商業社會,時間金貴,誰有那個閒心啊?誰犯得著得罪人啊?關係普通的親友如果這麼做,可能有炫耀自家孩子的成分在裡面,那你也可以有技巧地擋回去:叔叔在單位混得如何啦?快升局長了嗎?收入與年終獎有幾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三下五除二對方就無心戀戰了。
不過,對父母與真正關愛你的親朋,你也不忍心故意讓對方難堪。畢竟,所謂父母「逼婚」,其實他們也沒有拿刀指著你,或暴力拘禁你,以強迫你服從他們的意願。他們能做的,無非是言語上催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頂多聲淚俱下讓你心軟;行動上通過熟人或熟人轉過N道彎幫你物色可能的約會結婚對象,給你安排幾場相親而已。
只有你秉著同理心,把自己擺在父母的位置,就會從「逼婚」中感受到父母的情意與關切。從呱呱落地到蹣跚學步,從上幼兒園到讀大學,從找工作到結婚生子,你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父母都會為你操心。
父母之愛看起來是無條件的,常被形容為「無私」,但只是對你無條件,因為你傳遞了他們的基因、延續了他們的生命。在這個意義上,父母之愛是專注於你的「自私之愛」,不是泛泛的「博愛」。你在父母眼裡就是整個世界。他們愛你,他們覺得對你有責任。
或有人說,愛我就給我自由,不要給我壓力。對此,有兩點反駁。
其一,分析一下父母「逼婚」的動機,一是把他們的基因通過你繼續綿延下去,讓他們的生命在薪火相傳中生生不息、直到永遠。這是刻在基因裡的本能。沒有這個,人類都要滅亡。二是希望你將來老有所養,除了少數實現財務自由的人,大部分人若沒有親兒親女是做不到安養天年的,這是人類社會千百萬年的基本經驗,是人的第二本能。
在中國儒家文化背景中,這兩個動機,又進一步催生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Meme(謎米,文化基因)。Meme是觀念,通過模仿學習的方式傳遞。這種Meme把上述基因綿延的本能與養兒防老的第二本能封裝成了社會習俗,一代代傳承下去,塑造出了一種強大的生育文化與生育倫理。
婚姻的基本功能是傳遞基因與傳承財產,而傳承的財產也不過是為了讓傳遞的基因有更大的生存優勢,歸結為一點就是傳承基因。可見,父母「逼婚」本質上是上述本能、第二本能與生育Meme在深處的呼喚。當然,父母的意見只是你的參考,隨便找個人結婚是不明智的,會斷送自己的幸福。
其二,更進一步,這裡涉及兩種自由觀的分歧。自由派的「自由」是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誰也別管我,不想承受任何來自家庭及社會習俗、慣例與輿論對自己行為的壓力。保守派的「自由」是我自由選擇並自負其責,尊重既定的權威、等級、規則與習俗,尊重社會對個人行為與個人角色的合理預期,如果不得不挑戰這些,個人承受相應後果、不抱怨。如果沒有保守主義的維度來反制,整個社會的存續都將成問題。
就婚姻而言,社會對一個人應當在什麼時候就學與結婚生子,均有相應預期。對大多數人來說,聽從父母過來人之言,隨大流,不挑戰個人在特定年齡階段應承受的責任,承受的社會壓力是最小的。社會習俗與輿論的目的是為了社會的永續,挑戰者感受到壓力就對了。或者說,這些習俗可以挑戰,但挑戰者會承受其壓力,這是自由選擇問題。
或有人說,我就不想結婚生子,將來老了有社保了,不需要子女養老。問題是,現收現支的社保是下一代人被迫集體養上一代人。你不想犧牲二人世界,不想降低生活質量,含辛茹苦養育孩子,你想將來佔別人孩子的便宜,可惜別人也是這麼想的。這會加快現收現支社保的解體。所有養老制度的本質都是下一代養上一代。
是的,養育子女是巨大的犧牲,意味著無限的責任與付出,這「自私」其實是無私,是責任擔當。但當你看到孩子可愛的笑臉,想到祖先的基因經由自己得以綿延,亦為社會的存續貢獻了一份力,你會覺得值了。那時,你可能會感謝父母當初的「逼婚」。
因春節休假,《南方周末》於2月19日休刊一期。在這裡提前祝大家新春快樂、身體健康、全家幸福!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希望轉載,請聯繫:copyrightnz@infzm.com。未經授權轉載的,我們將按照《微信公眾平臺關於抄襲行為處罰規則》進行侵權投訴。歡迎您分享到朋友圈。在這裡讀懂中國
南方周末
微信號:nanfangzhou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