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罪案心理小組X》:女性向懸疑劇的一次新實驗丨專訪
文 │薄荷
相比《法醫秦明》男女受眾的「五五開」,搜狐系刑偵題材網劇《罪案心理小組X》距離女性觀眾更近了。播出近兩周,根據數據平臺顯示,它的女性受眾達到了70%。
從劇名就能知道,《罪案心理小組X》沒有那麼男性視角,玩得是「高智商破案」的概念。
第一集開場,鏡頭快速滑過一間昏黃的審訊室裡,張超飾演的犯罪學專家徐朗和嫌疑人針鋒相對。徐朗不斷深入、刺探、排除、判斷,被審訊者持有的對抗姿態逐漸潰敗、眼神閃躲和不安的抖腿都被徐朗迅速捕捉。從打破一個人的心理防線,到使其慌亂,最後對方惱怒卻無可奈何,一氣呵成。
它能夠得到女性觀眾青睞的原因,不似《法醫秦明》那般有著真實冰冷的質感,也不像《他來了請閉眼》是以情感戲份為主。更像是處在兩者中間,以一種「精妙的平衡感」,將微表情、側寫這些普通人看來新奇有趣,在實際案件偵破中能發揮實際作用的專業部分,和破案四人組時而嚴肅時而嬉鬧的日常結合在一起。
「有關風月」的感情戲份甚至更弱。目前劇情已經過半,敏感的觀眾會體察到,一條情感的暗線才在像毛線球一樣緩緩滾動、鋪開了。
狐視頻自製出品中心總監、《罪案心理小組X》總製片人劉明麗,《罪案心理小組X》製片人卞亮告訴骨朵,一看到「微表情」題材就覺得很好,「但是也知道不好拍。」
冷門?熱門?
借用弗洛伊德的名言,徐朗在故事開頭就將主題交代清楚了,「任何一個感官健全的人都相信自己可以守住內心的秘密。但是當你閉上眼睛的時候,你的嘴唇就會出賣自己,你閉上嘴唇的時候,你的手指就會出賣自己。如果你不想被揭穿謊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說謊。」
這部劇由小說《詭案追兇》改編而來,光是改編劇本就花費了將近一年,後期剪輯到上線也幾乎有一年的時間。當劉明麗在思考《法醫秦明》後,罪案刑偵題材還能有什麼新切口時,《詭案追兇》被推薦來了。她回憶,當時已經有了初版的小傳劇本,由肖詩瑤操刀。也就是說,16年底《法醫秦明》播完時,《罪案心理小組X》就有了雛形。
相當於大家同時在尋找一個新的元素,然後在某個節點上成功會師。肖詩瑤和劉明麗、卞亮的感受一樣,「犯罪心理和微表情這個題材很新穎,非常有意思。」
如果落實到生活裡來說,《吐槽大會》第五期中的「中國心理應激微反應測試研究第一人」姜振宇,和不久前在微博話題榜上發酵的「如何用微表情來判斷男朋友是不是出軌了」,非常有趣地從兩個方面印證了大眾對該學科的關注。
一方面,人們對這種從小窗口了解他人的技能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喜歡參與集體討論,但是真正落實到科學、學科上談,往往會持一種中立的態度。
應用到影視劇中來就是,微表情和側寫這類破案輔助手段容易將觀眾的興趣點拉高,但也容易陷入「玄妙」的困局裡。
比如一些觀眾覺得《犯罪心理小組X》和其他刑偵劇不同,破案全靠和各種人打交道而不是靠現場搜證的問題,似乎有些兒戲。但肖詩瑤和劉明麗表示,其實犯罪心理本身就是一門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圖及反應的學科,它的重點不是研究物,而是研究犯罪嫌疑人。真正要破案定罪,還是要靠證據、事實說話。
「犯罪心理學是刑事偵查的基礎學科之一,可以作為偵查的輔助手段,在犯罪心理學實踐運用中是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的。所以我們這部劇的側重點不是犯罪手法和破案過程,而是微表情、側寫以及罪犯的心理活動。」
在劇本創作階段,她們先是做了資料調研,之後邀請到國內的犯罪心理學專家來答疑解惑。越深入了解她們越覺得其中深奧,「作為一門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綜合性學科,需要經過大量的經驗積累和分析,之後才能最終得出結論,並不是一拍腦門就能破案的。」
最終,她們沒有選擇非常寫實的路線,因為要「對女性觀眾友好」。用劉明麗的話說,「它是帶有一點點偶像氣質的。」
所以在故事裡觀眾經常會有這樣的體驗,可能主角上一秒還在和嫌疑人緊張對峙,很快就轉到令人有安全感的日常互懟中來了。相對快節奏的劇情使得這種轉折並非很突兀,有一種被緊張包圍的節奏感。卞亮表示,這種平衡是有意加入的,也是相較於市場上其他作品比較特殊的地方。
張超飾演的徐朗,富三代、長得帥、高知教授、實踐和理論兩手硬,「完美教授」的形象讓偶像氣質和現實故事融合在一起,他所代表的是感性和理性的交點。
看懸疑的觀眾會扎進迷霧裡,四人組的日常對於他們是調味品;希望了解警局、行業專家的工作和生活細節的觀眾也能找到興趣點;對於女性觀眾而言,不那麼血腥的「腦力刑偵」故事,在現實生活質感和理想情懷的包裹之下顯得更加友好了。
在她們的預期中,《罪案心理小組X》雖然有門檻,但門檻不是非常高,「這部劇不是晦澀的、非常暗色調的。希望這部劇能夠更大眾,也是把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拆解給觀眾,如果觀眾因此產生了興趣,或對它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18集,兩年
近兩年的籌備拍攝製作之後,《罪案心理小組X》終於在今冬播出了。
其中的「坎坷」包括但不限於劇本在改編難度很高的情況下還創作了原創故事,為了使開頭故事抓住觀眾改了好多遍稿;實際拍攝完成後又把整個劇情走向重新捋了一遍,剪輯出來了一版節奏更好,甚至和拍攝順序大不同的成片;全片送審後刪減了部分內容,在權衡過後發覺刪改成片是可以達到的最優解,結果造成了部分劇情不連貫,節奏稍快的問題。
然而經歷了種種,《罪案心理小組X》最終的體量其實並不大,只有18集。
不過,因為錯過了最初的播出檔期,團隊的整個製作過程索性「慢慢做」,不像以往劇集是邊播邊做後期,而是全部工作都完成後直接全片送審。「完全沒問題。」
但是一些細節部分的刪改,導致劇情出現了輕微的跳脫感,在前兩集表現就比較明顯。由於涉及到四位主人公的出場,跟主線也有比較緊密的關係,在跟剪輯師多次溝通後,她們最終選擇部分刪改而不大動的方式,依然把刪改過的故事作為開場。
肖詩瑤表示可以理解觀眾對前兩集的「看不懂」,「這也是編劇團隊的疏忽,在劇本階段沒有考慮到位,以至於最後只能刪改成片。雖然很可惜,但這是創作偵探劇目前市場上共同面臨的困難,我們會吸取這一次的經驗教訓。」
節奏快、強情節似乎已經成為這類題材的標配。在編劇時期,肖詩瑤沒有刻意拉快情節,只是去掉了一些會拖節奏的部分,保留對人物形象或情節有推動作用的戲,讓劇本顯得更加精煉緊湊。
實際拍攝時,卞亮請到了姜振宇到現場指導,「主要是告訴張超和其他演員,在微表情識別時需要分幾段去判斷,還有語言的節奏應該是怎樣的,以及其他詳盡專業的細節都會照顧到。」
在拍攝此類對橫縱專業要求較高的劇集時,比如《法醫秦明》也是,需要演員和導演、編劇去「補課進修」,而且在實際操作環節,「能有這樣一個人來點撥,都會變得很特別,演員在表演、體察上會變得特別敏感。」
包括在周建基、李浩基兩位導演的回憶中,姜振宇真的能夠從表情和肢體動作中說出他們當時的心理狀態。
劇情中血腥場面相當少,但是在音樂和音效的襯託下,一個或尖利或兇狠的眼神,都會讓人不自覺地感到一陣寒顫,這種觀感不亞於其他刑偵劇,帶給人的震懾感卻是來自對人性的未知和畏懼。導演表示,劇本故事中本身就有非常多對微表情的描寫,實際拍攝時會以慢鏡頭特寫拍攝演員的表情,主要是特寫眼睛和嘴巴,也需要多拍好幾次才能達到效果。
豆瓣評論中,「熬過前兩集就好了!」「後面真的很好看…」這樣的評論時常出現,甚至在不少其他劇集的評論區都有出現過,人們早已不陌生。不過,《罪案心理小組X》的觀眾評價不是口號式的,反映在用戶關注度和播放量兩方面:在骨朵數據熱度榜單上,播出首天的《罪案心理小組X》顯得十分「低調」,但是在之後7天沒有更新的日子裡有了幅度較大的上升趨勢,一直佔據在排行榜的5-7名位置上。
它的「一二集流失率」很低,第二集的關注度相較於第一集沒有出現斷崖式下跌,而且有了較高的上升。
《罪案心理小組X》的確實現了「平開高走」。
「求新欲」
「劇情之後會有一個小高潮。」卞亮透露。既跟男主角徐朗的身世有關,也會和最開始的案件串聯起來,指向更深的地方。
而前面暗暗鋪墊的感情線也會逐漸出現。至此,《罪案心理小組X》在某種意義上講,會走到第二層的故事內涵中,徐朗原本是像是烏託邦一樣的完美存在,當光環被「打破」,再解構之後的他會是什麼樣子?跟主題勾連起來聯想,他過去不為人知的身世裡藏著什麼「秘密」,為什麼選擇學習成為犯罪學專家,未來會更好還是更壞,使命感或者是別的東西,會將他帶到一個什麼模樣的未來裡去?
距離美劇《犯罪心理》第一季播出,已經十三年了。國內的罪案刑偵題材影視劇在網際網路時代到來後迎來了一次「變革」,觀眾開始發現,國劇也可以做出「美劇感」。
並非說傳統的刑偵罪案類劇集不好,而是在糅合了多種學科,同時視聽語言不斷年輕化之後,這類題材越來越受年輕觀眾歡迎了。
其中的一個明顯特點是,無論是輕型題材還是相對寫實的題材,罪案刑偵劇都已經漸漸地減輕了以往警匪之間鬥智鬥勇的過程在整個故事中的權重,邪不壓正的大結局也不再是重點,目光轉而對準了博弈過程中的「人」,包括追尋者和嫌疑人。
就像佛洛依德所說,因為本能具有無比強大的能力,所以有時僅僅是一個偏激的念頭或一個負面的情緒就可能成為打開欲望之門的鑰匙,釋放出內心的惡魔,犯下不可挽回的罪行。
在此基礎的理解上,犯罪學家可以預判和理解那些罪犯的心理、動機,還有不斷警示自己——你凝視著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每個刑偵劇男主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可以說是套路,也是編劇必須要做的人物勾連。男主被埋下的主線慢慢被扯出了一點點,但是你能感覺到有一個鉤子,案件故事本來是好看的,而且相對獨立。你慢慢看進去的時候,鉤子越來越穿越深,勾住你要不斷看下去。」
《犯罪心理小組X》先把人物建立起來,用一個個節奏強而快的案件製造了爽落的觀劇體驗,接下來就該鉤子發揮作用了。
但劉明麗和卞亮也清楚《犯罪心理小組X》的小眾性和圈層性。「微表情在國內沒有被應用到影視劇中來過,而且偏科學性,相對冷門,但是新鮮。」
在罪案刑偵的大題材下,未來或許會有更多新鮮的角度被實現,「高智商劇」也是順應市場的產物。加入偶像化和娛樂的成分,對於一些習慣看美劇的觀眾可能不是特別習慣,但是在她們看來,冷門題材進入中國市場被本土化,在影視創作和專業闡述中做平衡,如果把握不好力道,很容易造成觀眾理解上的困難,「這也是未來我們在專業性較強的題材創作中要突破的問題。」
總要試試新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