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就連老爸都問我說:「現在的臺灣女孩,真的都崇洋媚外啊?」雅虎問答上有人問過這問題,但下面的響應大多是否定的;還有人在八卦版做了實驗──該人在文中分享了他用外國男性照片在SKOUT上「釣」到的女性照片,並黯黯地說這是我們「一輩子也要不到的照片」時<注1>,有些人竟然有種同受傷的共鳴。
為什麼會這樣?臺灣女生「哈」白人男生,這麼偏頗的論述,為什麼還會有人相信?如果不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男生推薦說文章中肯?
真正的事實是:臺灣女性的偏好可能因人而異,但此現象著實引發臺灣男性的焦慮。
崇洋的西餐妹,花心的西洋男?6個典型的刻板印象
多年前就有人曾經對這些問題,進行一項質性研究(相對量化研究而言的一種研究方法,常用於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領域)。他訪談了26位平均26歲、有跨國戀情經驗的女性,與5位與臺女交往的洋男(泛指歐裔白人男子(Caucasian))。研究中指出「臺女白男」的配對,有被汙名化的現象。下面是幾個典型的刻板印象:
圖片來自:《「White」男人惹人愛?後殖民觀點的臺灣女性主體經驗》表2-1)
臺灣女性崇洋?
相較於臺灣男生,臺灣女生真的對國外男生比較有興趣嗎? 首先,這是一個以偏概全的論述,其實只要舉出任何一個反例就可反駁。再者,以此研究訪談的26位臺女為例,平均交往過2.23個臺灣男友(或伴侶),1.46個國外男友<注2>,可見得這些女生並非都「只愛洋人」,甚至大部分(77%)都有交過臺灣男友。最後,如果以修成正果步入禮堂的配偶數來看,雙方都是臺灣人的結婚對數遠勝外籍配偶(這其中有一大部分還是由對岸貢獻,洋男臺女的配對,相較之下真的是少之又少)。對於「臺女崇洋」這一假設,可能還要重新審視。
臺女只是想要錢?洋男跨海來撒錢?
至於撒錢的部分,可能剛好跟你想像的相反。研究者在後續的分析中指出,洋男友的戀愛觀念反而比較「平等」。相較一些於「幫女生拎包」、「吃飯請客」、「照顧」女友的臺灣男性,洋男友傾向給彼此留更多自由的空間,以「支持(supportive)」取代「讓我照顧你(take care of you)」。當然,這也跟部分女性想像中的「洋男都比較體貼浪漫」(也是刻板印象之一)相反,使得有些臺灣女性在和洋男初交往時感到不習慣,但大多漸漸學會獨立。
臺灣女性比較隨便?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定義「隨便」一詞。姑且把「比較標準」定為臺灣男性。
如果「隨便」=常發生一夜情。 臺灣女性比較容易發生一夜情嗎?結果恰恰相反,一項研究顯示,3.20%的網絡用戶有一夜情的經驗<注3>,其中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網絡一夜情經驗、更多性伴侶、更短的交往時間。
如果「隨便」=愛劈腿。 一般來說,習慣有「多重伴侶」的人,比較偏向「遊移手段」型,隨時有備胎。而在全臺1847名樣本的分析中,男性這項得分(2.75)顯著高於女性(2.56)。
如果「隨便」=看到白人男性就想貼上去、想認識。這或許是最貼近部分酸民口中對「隨便」的定義,不過很遺憾沒有研究探討這個問題。但這也是沒什麼道理的,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想認識臺灣男性」比「想認識洋男」更不隨便,而且,為什麼只把焦點放在女性身上呢?
所以,我想修改一下這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會有「習慣性行為(Casual sexual behavior)」<注4>?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人類學教授約翰·馬歇爾·湯森(John Marshall Townsend)與他的夥伴調查了333位男大學生與363位女大學生發現,不論男女,性態度開放(permissiveness)的人有較多的一夜情,不過在各項性態度上,女性都比較保守、比較無法「有性無愛(Sex without love)」、比較擔心性行為之後會動真感情、較少「習慣性行為」等等(Worry-vulnerability)<注5>。
整體來說,真正隨便的反而不是女性。而且,雖然男性在各項指標上都比較高分,但做這樣性別差異的結論其實是沒什麼意義的。真正重要的應該是:性態度越開放、追求性刺激的人越有習慣性行為。
你願意跟誰一夜情?
這裡要先解決一個「致命性」的問題:「臺灣女跟臺灣男發生一夜情的比例」與「臺灣女跟洋男發生一夜情的比例」,誰比較高?我辛苦地找了好多天文獻,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調查報告。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將這個問題修改成這樣:我們究竟喜歡跟誰發生一夜情? 有研究曾針對男女的「伴侶偏好」(包括一夜情與婚姻伴侶的偏好)進行過調查,結果如下:
摘自:<Sex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s for short-term mates: what, whether, and why>
綜合這些現象來看,與其說這些「西餐妹」喜歡「白」人男子,不如說她們是受到對方的社會地位、善良、氣魄或能力吸引。換言之,如果一個帥氣善良又多金的臺灣男子,與其貌不揚、身無分文又陰柔的洋男同時站在吧檯前,很難說她們不會選擇前者。
洋男真的有比較好嗎?前項研究雖然沒有比較種族,但過去研究顯示,男性偏好皮膚偏淺的女性,女性反而偏好膚色較深的男性,在臺灣的研究也獲得類似的結果<注6>。
洋男用情不專?
這要看比較的標準是什麼。如果是「洋男比洋女更不專情?」,這個問題上面已經回答過了,以美國人來說,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是「洋男比亞洲男更花心?」,我手邊沒有直接切入這個問題的數據,不過,仍然可以嘗試回答下。 加拿大社會學者李(Lee)提出的著名的6種愛情類型之一「遊戲型(Ludus)」,指的是一種玩世不恭、用情不深、遊戲人生的感情觀。一項旨在研究美國、俄羅斯與日本人愛情風格有何不同的調查研究發現了兩件有趣的事情:
在遊戲型的得分上,俄羅斯人(Ludus =2.89)比美國人(Ludus =2.17)和日本人(Ludus =2.20)都高。
美國男生比美國女生更傾向遊戲型,但這個現象在俄羅斯人與日本人身上並不顯著(也就是說亞洲男生和亞洲女生遊戲型得分相仿)。
可惜的是,該研究並沒有比較美國男(Ludus =2.40)、俄羅斯男(Ludus =2.92)與日本男(Ludus =2.17)遊戲型戀愛風格是否有差別。不過,在後續研究指出,華人與洋人在此一風格上沒有差異。總而言之,從愛情風格的角度,我們沒有證據可以說明「洋男比亞洲男更花心」。
洋男比較大?
「真愛無國界板(Cross Cultural Romance, CCR,曾被戲稱為ㄈㄈ尺)」最常見、也最難聽的刻板印象,就是批評這些女性「哈洋屌」。有些人會問「他們比較大嗎?」、「感覺舒服嗎」等充滿攻擊性的問題。 其實,幾位受訪者指出,洋男的陽具其實和臺男差不多<7>,而且這也不是「想和洋男交往」的關鍵因素。真要說的話,洋男比較會希望在過程中讓「雙方」都舒服,而不是只顧著自己爽而已。 總之,這樣的「陽具焦慮」,與其說是諷刺女性,不如說是一種「外團體貶損(out group discrimination)」,動機雖出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注8>,卻讓這些跨國情侶感到很受傷。
其他的刻板印象,如「典型東方美假說」洋男特愛丹鳳眼、黑長髮、溫順東方小女人或「可欲白人特徵假說」(藍眼、金髮、浪漫、對英語的崇敬)等等,雖然的確表述了部分跨國戀情中臺女與洋男的相互期待,但這些想像與期望,在交往之後還要面對更多的困難與挑戰。
愛在他國:跨種族的戀情
電視劇《風雨唐人街》視頻截圖,圖文不符。
雖然臺灣這方面的研究很少,但跨種族的戀情並不是臺灣的專利,我們還可以參考「其他國籍的亞洲人」是怎麼戀愛的。
有研究者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他們請120位平均22.2歲的歐裔與亞裔加拿大人來閱讀一個故事,內容是一個歐裔(或亞裔)加拿大青少年(女)愛上異族,但父母強烈反對之類的羅密歐朱麗葉式劇情。
在他們看完故事後,問這些大學生「支持爸媽的程度」與「支持孩子的程度」。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比較支持孩子,但是在「支持爸媽的程度」上,亞裔學生顯著高於歐裔學生,這樣的現象在「亞裔男大學生」上更為明顯;而在後續的研究中也發現,相較於亞裔女大生,亞裔男大生更為保守、更無法接受跨種族戀情。
另一個在一種族混雜的學校所進行的研究,對3877位大學生進行了長期追蹤,發現:
較不排外者,比較有可能與異族情人交往
和異族情人交往久之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外團體貶抑會下降。
一般來說,大多數的人第一順位都會選同種族的人(符合相似性假設),而且亞裔美國人也是。94%的亞裔美國人回答他們曾和亞裔的在一起,但只有39%說他們曾跟美國白人在一起。
綜合上面這些研究,其實我們找不到證據支持臺女(或者至少是亞洲女性)特別「哈」白種洋人。相反地,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和同種族的人交往,但是,亞洲男性的確比較不能接受跨種族戀情
真實的焦慮,偏頗的印象
因此,有些媒體對這些跨國戀者的渲染是偏頗的,但文化殖民引發臺灣男性的焦慮卻是真實的。而且,這並不是跨國戀的全部。
整體來說,跨種族的戀情和一般同種戀情在關係質量、會面臨的衝突類型等等,並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兩人在相處的過程中,會受到親友的不支持、要忍受路人的眼光、經歷語言文化、生活習慣與價值觀的差異等等威脅,這些都是更重要、更值得討論、更需要去克服的──但我們卻很少談。
一般來說,文化差異的討論越多(Open communication),就越少面臨關係裡的失落(distress) ;這些跨種族的情侶,也在的確戀愛的過程中,一點一點減少了對外國人的偏見。
下次,如果你再想對洋男臺女的情侶做出回應,可能要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你的響應,是不是正反映了你的焦慮?
如果別人也這樣評論、檢視你的感情,你覺得舒服嗎?
最後,我想引研究中一位受訪者的經典體悟做結:「人生裡不做愛的時間比做愛的時間長很多,挑個陰莖再大或再會做前戲的也沒有意義,還是要找個不做愛時,也能很合的比較重要!」
注釋:
這個實驗的精神很好,但似乎無法排除一些混淆變相。如果問題是「在SKOUT上,相較於臺灣男,臺灣女比較容易受到洋男的吸引,而向洋男攀談認識」,那麼要有一個臺灣男性的對照組,最好連帥氣度等其他條件都能差不多,然後觀察「上鉤」的女性是否有顯著差異。不過,無論在SKOUT上做出來的實驗結果為何,依然無法類推到真實環境中,因為會使用該APP的,只是某一特定族群。
統計自該文附錄,欲知細節者可參閱原文。但本文樣本數過少,不宜作過度推論。
問人家有沒有發生過一夜情,其實是很敏感的。有項研究用改良的方式詢問,估計出臺灣有一夜情經驗的男性為7.83%,女性為6.71%。不過,不論用什麼估計法,一夜情經驗的比例都是男高於女。
包括前一年擁有的性伴侶、一夜情數目、想要發生無性之愛的意圖(Intentional sexual relations without emotional involvement)等等。
有趣的是,此研究發現,女性的性伴侶越多,越怕動真感情;但男性卻呈顯相反的情形。此外,此研究在美國進行,類推性還需多加考慮。
或許是在男人眼裡白色象徵著溫柔純潔;在女性眼中皮膚黑的男子象徵力量與可靠。膚色與擇偶的關係,其他研究有更多討論;也有學者指出日本男性較看重女性的膚色,西方人則較重視女生的身材(例如腰、臀)(p.170-171)。當然,萬事都有其限度,白到嚇死人的女生或黑到看不見的男生,吸引力反而會下降.
如果你不相信這些人說的,有研究者曾比較幾個國家男性陰莖大小:美國人平均陰莖長度為8.85(軟時)釐米-12.45(硬時)釐米,周長9.71釐米;韓國人平均陰莖長度為6.9(軟時)釐米-9.6(硬時)釐米,周長8.5釐米。至於長度對性愛滿意度的重要性,目前的研究尚未有一致看法。
研究者指出,對臺灣女性交白人男友的性汙名論述,最早可追朔到1960年代的「休息復原計劃」(Rest and Recreation Program,簡稱R&R)。
本文中所有性別差異均只描述平均值,尚需考慮個別差異。
原文發表於PanSci,作者:海苔熊。轉載時文字部分有修改。
擴展閱讀:
唐朝詩人元稹寫過一首名叫《遣悲懷》的詩,懷念他的亡妻,其中有兩句「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想像力發達的讀者恐怕也會好奇,既然貧賤夫妻百事哀,除了日常瑣事,男女「性事」是不是也包括在內?有錢的人性生活會更好嗎?
請戳「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