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微風中仍伴著幾分暑熱,在銅梁南城街道的玉皇村,五彩苗木環繞的鄉村公路在山水田園間曲折蜿蜒,花海、林間,偶爾會傳來陣陣嘻哈歡笑聲,那是四海八方的遊客對這美景的讚嘆。
悠然漫步,兩個三個騎行者伴著清脆的鈴鐺,一閃而過身前,綠陰與鮮花一路陪伴。
翠英村的西郊花語悠遊谷玫瑰島內,各色玫瑰盛放;西來村的西郊雅社民宿,以極簡風格詮釋日式風格與禪意盎然……
這裡是農作區也是景區,田園與美景並存,農舍與民宿相鄰。
這就是「原鄉風情・大美銅梁」。
9月11日,「雙城新發現——成渝主流媒體聚焦雙城新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型主題活動重慶報導組走進銅梁,成渝兩地的媒體記者被這一幅田園風情畫卷深深吸引。他們深入採訪了銅梁區農旅融合助推全域旅遊發展的成果,探尋了銅梁區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休閒觀光農業過程中,出現的「大中有小」「無中生有」。
做「大」文章:200平方公裡大農村變身大景區
銅梁區已逐步形成「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發展格局。
該區按照「集中成片、內外兼修、可看可留」原則,修建綠道60公裡,串聯起區內巴川、南城、土橋、太平、侶俸5個鎮街24個村(社區),建設佔地120平方公裡西郊產業示範片,打通了斷頭路、交通路、景觀路、產業路,串聯起30餘個特色產業基地和鄉村旅遊景區。
「加上安居古城景區以及玄天湖玄天秀水生態畫廊,銅梁變成了面積達200平方公裡的大景區。」銅梁文化旅遊委負責人介紹,在這個全國罕有的大景區裡,業態豐富,花卉苗木、農舍田園,能滿足旅客行、遊、購、娛等多種需求。
有了大景區,銅梁在細化豐富內部景點時,繼續在「大」上做文章,集中成片發展特色產業,建設精品蔬菜、精品水果、精品養殖、精品花木4個「10萬畝」產業基地,建成西部最大果苗基地、三角梅基地、玫瑰花基地、彩葉林基地、觀賞魚基地,打響「西郊花語悠遊谷」旅遊品牌,推動「環境美」變「產業美」。
銅梁區六贏村,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種植蓮藕,卻未形成規模。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和美麗鄉村打造,該村以荷和原鄉景區為支撐打造了享譽渝西地區的農旅融合產業品牌,如今通過連續多年舉辦荷文化旅遊節唱響品牌,每年實現接待遊客50萬人次以上。
鄉村振興西郊示範片涉及巴川、南城、土橋、太平和侶俸5個鎮街24個村(社區),打通了城鄉融合發展的「血脈」,被評為了2019年重慶十大最美鄉村。如今來銅梁西郊原鄉遊,已成為重慶主城以及川東沿線城市以及成都市民,快旅慢遊、周末度假目的地。
「小」處著眼:辦小事為民帶來大幸福
發展格局要大,著眼點要小。
銅梁區在推動農旅融合助推全域旅遊發展過程中,眼光下沉,要將改變、實惠落到老百姓的小個體上。實現由「一處美」到「處處美」,實現從「點上出彩」到「線上成景」轉變。
景區要美,必須實施村莊統一規劃,在村民聚居點,配齊花園綠地、垃圾收運、汙水治理、文體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整村推進改水、改廁、改廚。在房前屋後栽花種樹綠化美化家園,真正把鄉村建成群眾喜歡的樣子。
銅梁區全面推行「積分制」,實現由「一時美」到「常態美」。「一戶一卡」建立積分臺帳,全區每年僅投入600萬元用於積分獎勵,實現「花小錢辦大事」。
銅梁區把獨特的龍文化、鄉土文化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將傳統工藝產品轉化為致富商品,將農副產品包裝為網紅商品,提升鄉土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該區依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梁龍舞,採取「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在坪漆村、樹蔭村、雙永村、金灘村等4個市級貧困村和黃桷門村、慶林村建成6個龍燈彩扎基地,通過非遺傳承人「傳、幫、帶」,舉辦培訓班等方式,培養出強大的專業龍燈彩扎隊伍,幫助貧困戶脫貧增收。
小文章繼續做!銅梁結合農旅融合,推出一批具有獨特性、創意性的本土鄉村旅遊商品,培育做大銅梁葛粉、銅梁藕粉、銅梁龍柚、原鄉小艾等特色農產品品牌,銅龍掛麵、蘭花根、泡鳳爪、翰林酥、龍鄉核桃等休閒食品品牌。利用小米旗艦店及電商平臺,強化電商銷售,真正讓遊客相得中、買得起、帶得走、送得出。
無中生有:「三無政策」帶來百業興旺
要說到銅梁農旅融合中的「無」,最為旅客所稱道,200多平方公裡的大景區建成後,銅梁區並不急功近利,對遊客拿刀割韭菜。而是採取三無政策:無大門、無圍牆、無門票。
「包括全國四大古城的安居古城在內,銅梁區景區景點全開放,全免費,因此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銅梁區文旅委主任龔劍宇表示,正是因為銅梁做到了「無」才帶來了如今的「有」:民宿、咖啡吧、網紅打卡點以及走精品路線的產業基地。
遊客有了,生意就有了;生意好了,產業就興旺了。
以西郊示範片為例,60公裡綠道串連起西郊花語悠遊谷、成王果業、荷和原鄉、牧堂純草莓基地、新陸有機蔬菜基地、黃桷門奇彩夢園、巴嶽山玄天湖等大小30多個產業基地,融合化發展精品蔬果精品苗木、精品民宿、精品水產、高端康養等產業。示範片內還引進培育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34個,發展特色產業達4.07萬畝。
遊客多了,銅梁推出安居古城文化之旅、西郊綠道鄉村休閒之旅等4條精品線路,創造更多的「網紅打卡地」,帶動周邊發展農家樂、特色民宿50餘家,引導建卡貧困戶和一般農戶直接參與旅遊經營和旅遊接待服務。通過土地流轉、轉移就業、產業帶動等模式,帶動周邊村民就業500餘人。
唱好雙城記:原鄉風情吸引更多川籍遊客
若是放在以前,很難想像,在銅梁西郊的農村田園中,會冒出極具特色的咖啡館、休閒書吧、個性茶舍,還建成黃桷門村、六贏村、河水村鄉情陳列館、民俗文化街等文化設施。
「到了周末,如非預定,我們這裡一房難求。」西郊雅社民宿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民宿來訪者多為重慶主城和四川旅客,其中成都客人要佔到三成。一到周末,要麼情侶,要麼一家三口,來到民宿主要是放鬆,什麼都不做,四處閒逛,非常愜意。
「我們這裡的遊客幾乎九成以上,都是通過美團等平臺預定。」她介紹說,銅梁的民宿幾乎都與各OTA線上旅遊平臺有合作。這也是銅梁民宿擁抱網際網路的主要方式,並獲得了穩定客源。
當遊客放鬆一天,離開時,附近村民的新鮮果蔬、土雞土鴨就成俏手貨,「後備箱經濟」讓村民得到更多實惠。
龔劍宇表示,隨著銅梁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建設的步伐加快,銅梁與成都、川東周邊城市的聯繫加強,「原鄉風情・大美銅梁」還將吸引更多川籍遊客前來。
以大帶小,以無生有!銅梁區以獨特的手法與眼光,成功走出一條「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新路子,富有特色的「綠道經濟」,讓菜園變花園、大農村變大景區,實現建設一條綠道、發展一片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標。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楊野 張皓 攝影 張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