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坎城電影節,是當今世界上最頂尖,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15個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和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電影節,其最高獎項金棕櫚獎是典型人最高的榮譽之一!在坎城電影節上榮獲獎項是每一個電影人的夢想,中國電影人也不例外。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近些年來,揚名法國坎城電影節的中國電影。
最早在坎城電影節上捧得榮譽的作品是1962年李翰祥導演的作品《楊貴妃》,該影片改編自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敘事詩歌《長恨歌》,電影講述了唐明皇寵愛楊貴妃,其兄長楊國忠藉此把持朝政,枉法徇私,民憤極大並最終導致「安祿山之亂」,楊貴妃自盡身死。該片畫面恢弘,李翰祥導演也兼任美術指導,為還原大唐盛世之美,每一件道具都極為考究,配飾和服裝華麗至極,一幀幀畫面都美輪美奐……是邵氏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在坎城電影節捧得最高技術大獎(最佳室內彩色攝影大獎)。
1975年,著名導演胡金銓導演的動作電影《俠女》在坎城摘得最高技術大獎並提名金棕櫚獎。這部電影改編自我國古典名著《聊齋志異》中的同名小說《俠女》,講述了楊慧貞在得到書生顧省齋的幫助後,與東廠鬥智鬥勇,最終得到重生的故事。這部電影分上下兩集,票房不佳導致胡金銓想攜作參加坎城電影節都只能自費,最終這部優秀電影載譽而歸,用實力詮釋了是金子總會發光!
《戲夢人生》是侯孝賢導演1993年的作品,在坎城電影節獲得評委會大獎。電影是紀實風格,講述了李天祿的半個世紀的人生故事。該片口述中穿插著劇情,光影交錯中,展現了幾十年間的歷史變化。這部電影展現了導演獨特的藝術審美,表達了他對社會的看法和評價,這是作為一個優秀導演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1994年到1995年是張藝謀導演的高光年份。他的兩部作品《活著》和《搖呀搖,搖到外婆橋》分別獲得了評委會大獎和最高技術獎。電影《活著》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名著,是一部史詩級的電影,通過展現福貴坎坷不幸的人生,折射了同一代中國人的命運。這部電影中,導演最大程度地還原了原著的真實寫照,是華語電影的巔峰之作。
《搖呀搖,搖到外婆橋》,由張藝謀導演御用演員鞏俐等人主演,故事講述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外地少年水生來到上海投親,無意間捲入黑幫故事的悲情一生。這部電影中,張藝謀將擅長的文藝元素與劇情片融合在一起,是一部飽滿成熟的作品。
王家衛導演在1997年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的殊榮,打破該電影節華人最佳導演的空白。獲獎作品是其名作《春光乍洩》,故事講述一對同性戀人在旅行途中迷失繼而分手的故事。整部電影充滿了王家衛式的審美,故事、攝影、結構等等都充滿了的美感,可以說,這是王家衛最成功的電影,獲得最佳導演的殊榮也算是實至名歸!除此之外,王家衛的導演的《花樣年華》也獲得特別技術獎。
《荊軻刺秦》是陳凱歌導演1999年的電影,在坎城電影節上榮獲最高技術大獎。劇情講述的是戰國時期,嬴政逐漸統一六國,人人自危,六國為除掉秦王嬴政,派出刺客刺殺秦王的故事。恢弘壯闊的古裝劇情,悲情磅礴的英雄形象,精美的畫面和製作,使得這部電影在國際影壇都獲得不錯的口碑和票房,把中國傳統文化映在銀幕上,讓中國傳統文化綻放傳奇魅力。
陳凱歌在坎城榮獲的最高榮譽是金棕櫚獎,獲獎作品就是著名的《霸王別姬》。1993年,這部名作在坎城電影節上技壓群雄,拿下最高獎項,是華語電影最高的榮譽,至今沒有電影超越它!這部電影講述了兩位京劇藝術家一生的羈絆和悲歡離合,恢弘精美的畫面普通一幅巨大的壁畫,中國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化藝術,以及對人性的思考。
近些年來,我們新一代的導演王小帥,婁燁,賈樟柯等新晉導演,陸陸續續有名作亮相坎城電影節和世界其他電影節,也榮獲了一些獎項。我們期待著有更多精彩的中國電影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為中國添光彩!
揚名坎城電影節的中國電影,最後一部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