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象徵如金剛般能斷除一切愚痴迷惘的智慧,自古以來因持誦此經而開啟智慧、考試得中的效驗,時可見聞,是中國流傳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經典。
《金剛經》對中國佛教徒來說,是一部耳熟能詳的經典,而且這部經對中國佛教的修行人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尤其在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六祖惠能便是因此經之經文而開悟,於是本經成就為禪宗傳承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
⊙《金剛經》的修持心要
六祖惠能大師在其《金剛經口訣》序裡說:「《金剛經》者,以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正說明了《金剛經》所宣說的,就是一個無相的法門。無相即明一切相,所以整個《金剛經》在宗要上、見地上,根本就建立在一個無相上面。在體性上的修證,它是以無住為體。此外,《金剛經》也是一部妙有很徹底,而且完全通透的經典。它不只教我們無相、無住而已,它在妙有的大用上是全體凸顯出來的。
我們如何去修持《金剛經》呢?平時我們可以讀誦《金剛經》,在讀誦的當時,我們就可以馬上生起無相的見地,整個悟入無相,也就是同時在修持無相的法門了。
我們的整個思考習慣、深層意識,會因文字般若,語言般若,甚至是法的加持力、佛的願力加持等等因緣福德,會在聞法當下有突破性的翻轉。當我們能止息追逐執著的心時,當我們能窺見法性光明時,當我們能明白原來如此時,就已經影響整個生命,就已經是化暗為明,就已經是力行實踐。以下我們就來說明金剛經的心要。
(一)無相為宗
在《金剛經》裡開宗明義就是要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我們修學《金剛經》者,首先就要在念頭裡如此地了知,並斷除這四相——我、人、眾生、壽者相。
再來,同樣是屬於無相的法門,在《金剛經》裡佛陀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這是直接用斷、破的觀點來看。身相是什麼呢?就是指有這個身的現象、相貌。身的表相就佛而言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不能以身相來見如來,就是不能以具足如來完全的身相來認定他便是佛。這裡所要說的是:三十二相併不是分別眾生與佛的重要標準。相是由因緣所成,一旦我們執著它,而有所認定時,它就成了障礙、凝滯、迷失。
所以在《金剛經》的無相法門裡就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對我們所有修證者而言,是十分的謹要,可作為我們修行人的一切總綱,是使我們不隨任何迷惘魔障的重要心要。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謂見佛見如來最徹底的「見」就是與佛相應、與法相應,相應即相見。
而佛要如何見呢?不得以身相來見,不得以虛妄來見,如實了知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就是說在根本上要斷一切虛妄,才能見到如來。《金剛經》說:「所謂身相者,即是非身相,是名身相。」所以《金剛經》要我們斷除代表諸相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確切地生起斷除這四相的心,除去執著這四相的見地。
所以這又回到前面所提的四相。諸相總括為四相,換個角度而言,亦可以稱作有為法,所以經中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用六種無常、虛幻的人間現象來比喻有為法、諸相的虛妄不實,因為如此所以要破之、斷之。歸納而言,「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得以身相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些都是在《金剛經》裡當斷與當立的見地。
(二)妙有為用
除了無相的見地外,《金剛經》裡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見地,我們要牢牢的記住,當世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之後,他接著馬上提到: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這段話很重要,它彰顯了《金剛經》的另外一層風貌。前面所提的是建立無相來破有,而這一段卻是破空的很重要敘述。所以《金剛經》裡在無相、無我的見地下為何要一直提到福德呢?那是因為要在完全無相、破空之後,所具有的福德才是真福德、大妙用,而真福德是不可得的、不可染的、不可執的。這就是《金剛經》甚深智慧的心要。
修習《金剛經》自古以來持誦的靈驗感應事跡非常多,正因為其不只在彰顯真空之理,也是一部功德外現、福德妙有,且能與大眾深刻感應的一部經。以此立場來看,此經真空妙有,而妙有之大用是很不可思議的。所以能予持誦實踐者有莫大的功德利益。
修習此經首先最好能將經文背起來,如此可以幫助我們時時憶起,常常體會,在否定、肯定的交互語言中咀嚼個中深意,甚至當下截斷生死輪迴的無明心。
如果剛開始無法背誦,我們也可以時常熟讀、念誦,或是書寫,或是依經中的觀念,運用於生活中,具體實踐。
⊙金剛般若經真言
那謨婆伽跋帝,缽喇壞,婆羅弭多曳,嗡,伊利底,伊室利,輸廬馱,毗舍耶,毗舍耶,娑縛賀。
(《金剛般若經》真言只見於唐·鳩摩羅什的譯本中,其他中文譯本中並無此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