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重溫
記得20多年前,8月末的夜晚,在天山天池旁邊的蒙古包裡,我們幾個香港的學生與兩個日本的背包客,一起吃著烤羊肉,喝著啤酒。日本人只能說很蹩腳的普通話,我們也不懂日語,但是「交談」甚歡。我們交談的語言,是日本動畫的主題歌!我們哼一段(我們只能哼!),他們來猜;他們唱一段,我們也來猜。把7,80年代的幾乎所有日本動畫片一網打盡,從早期的《巴別二世》,《鐵甲萬能俠》,《三一萬能俠》,《奧特曼》,《蒙面超人》,《飄零燕》,《神勇飛鷹俠》,《小露寶》,到稍微後期的《GUNDUM》,《龍珠》,《IQ博士》,《我系小奶油》,《足球小將》。。。全部數個遍(有很多已經忘記了)。最近翻查舊日記,還有那個日本人的姓名,聯繫方法等,反而一起同行的幾個女孩子,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成長的7,80年代,沒有電腦,沒有網絡,也沒有手機。放在現在,那就好像是原始社會般不可思議,都不知道怎麼生活了!
當然,我們那個時代有我們的ACG(Animation 和 Comic是有的,Game是沒有啦!),現在回想還是津津有味。男孩子看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衛斯理的科幻小說,再就是黃玉郎的《龍虎門》,馬榮成的《中華英雄》。女孩子就看瓊瑤,亦舒,甚至依達的愛情小說,漫畫看什麼?除了日本的以外好像就只有鬼故事(還有什麼呢?歡迎網友來補充,只要不怕暴露了自己的年齡。。。)
那個時候,中國大陸的文化產業還在沉睡之中, 79年改革開放前,印象中除了革命題材之外,小人書就只有《三打白骨精》了。
除了這些土產的作品,影響我們最大的,還是日本的動漫。當年的彩色電視才剛剛普及,每天無線電視的劇集播放的時候,都是萬人空巷。日本的動漫《蒙面超人》(其實是真人扮的,像奧特曼)播出之時,也有如此盛況。報紙還說這電視劇教壞小朋友,應該禁播,最起碼不能放在黃金時間播放。
到了中學,就是看開篇介紹的那些動漫了。博大精深的,應該是高達,但香港的電視只放了最初的一部分,不全。還記得高橋留美子的《山T女福星》,那豔福無邊的男一號,成就了當年曖昧的少男情懷。
80年代中,大專年代,那又是一個全新的世代了。
嚴格來說,我不算是個ACG迷,最重要的大專生活時期也看得不算多;最近10年看過的動漫寥寥可數,網遊更是從來未玩過,算是個菜鳥。
從讀大專開始,也看過不少的動漫,但絕對不是個達人,不過還是有幾部動畫對我影響很深的:
《天空之城》,宮崎駿的動畫我只過幾部,但天空之城就看了不下4,5遍(以前沒有DVD的,要看片子只有在電影院或者電視上重播)。其實較早期的《高立的未來世界》也很有深度的,可是當時年紀小,印象模糊,之後也未能再見。看了天空之城如詩般優美的場景,久石讓如天籟般的音樂,感受那動畫裡的純真和浪漫,方明白世上有如此美好的事物。
《龍珠》,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建構一個包含天地人三界和宇宙的世界,結構嚴謹;以量子力學思想實驗「薛定鄂的貓」為原理開創的平行宇宙觀念,其獨特的創意應該對缺乏創新能力的中國青年有很好的啟示。
《新世紀福音戰士》,太著迷了。為了讀懂那些不明所以的使徒,人類補完計劃等等,大量的看網上對此的討論,也特意的看了不少關於聖經的書。不過到了現在,還不是搞得很明白。哈,哈,或者是作者自己也不一定很明白吧!有趣的是,身邊的人沒有幾個喜歡看的,定多就知道ICON,如凌波麗,明日香而已。但我的兒子卻對EVA著迷,幾年前他就不斷的看我從香港買回來的VCD,看的次數都比我多了。聽說又有新的劇場版,看來我的EVA夢還可以繼續下去。
還有一些印象較深的動漫,如《幽遊白書》,《金田一》,《犬夜叉》,《亂馬1/2》,《死亡筆記》,《城市獵人》,《鋼之鍊金術士》,《攻殼機動隊》,還有從小看到大都不厭的《多啦A夢》。
遊戲嗎?就只有《三國志》1到4的水平,再新一點的,就是《連連看》,《帝國時代2》了,嘿,嘿!
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