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少年」們為何痴迷於那些不科學的巨大機器人?

2021-02-10 機核

導語:「熱愛巨大機器人」這種奇特的情結,對於很多人來說,或許是童年記憶的浮現,也有可能只是單純對視覺奇觀的膜拜。不過,隨著觀眾年齡的增長與世代的更替,對「巨大機器人」的認識也存在著代差。從這一點而言,《環太平洋》的風格變遷,可能更多與觀眾的記憶深度有關。

「20世紀少年」與來自上個世紀的工業化情結

暫且拋去元古級別的《哥斯拉》題材不談,讓機器人與怪獸正式形成「官配對手」的作品,最有名的大概是1972年的《魔神Z》(マジンガーZ)了。如果是喜歡《超級機器人大戰》系列的玩家,大概都能唱出幾句Mazinger Z 中的名臺詞:

空(そら)にそびえる くろがねの城(しろ) 在空中矗立著的鋼鐵之城

スーパーロボット マジンガーZ 超級機器人 魔神Z

無敵(むてき)の力(ちから)は ぼくらのために 無敵的力量為我所存在

正義(せいぎ)の心(こころ)を パイルダーオン! 胸懷正義之心 飛行員 ON!

或許就是從這一刻起,以初代魔神Z為基石的「超級機器人對抗怪獸/邪惡勢力/外星來客」的機器人動畫基調便已奠定。在此之後,無論是永井豪自己的《蓋塔》系列,還是後來的《鬥將戴莫斯》、《無敵超人Zabot3》/《無敵鋼人泰坦3》、《戰國魔神豪將軍》(美版《星球大戰》)、《超獸機神斷空我》等等,都以此類結構為原型。故事的細節雖然有所不同,但「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與「未知、邪惡、試圖毀滅人類的勢力」的鬥爭卻從未改變。

戰國魔神豪將軍

這裡特別要提及的是《鬥將戴莫斯》,它的駕駛模式就是即使在今日看起來也頗為新潮的體感操作——駕駛員龍崎一矢通過動作來操縱巨大的戴莫光能機器人(原本是用作礦業開採)打出各種空手道的必殺技。將工業與格鬥技的力量結合起來,可以說是完美地滿足了男孩子們在戰鬥中拯救世界的夢想。

鬥將戴莫斯的名場景就是日穿鋼板(?)的「必殺烈風正拳突」

需要注意的是,超級機器人動畫的興起,正是人類對於科學力量充滿自信的年代。隨著大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充滿朝氣的世界認為憑藉機械的力量,能夠徵服自然,改天換地。

機械規模的巨大化,也是在這個時代走向極致。將阿波羅送上月球的巨無霸「土星五號」,還有蒂森克虜伯的鋼鐵巨獸Krupp Bagger系列挖掘機等等,都是這個時代的偉大成就。巨大粗糲的機械,傳動的齒輪與軸承,閃爍的電子管或充滿噪點和掃描線的畫面,共同構成了70-80這代人的原始印象:粗重而奔放的鋼鐵浪漫。

Krupp Bagger系列大概是人類所製造的最巨大的工業機械了

這種情結,或許也可以解釋《環太平洋》最初的風格選擇:吉爾莫·德爾·託羅在特攝片、怪獸片中成長。當那些皮套中的怪獸踏平城市,橫掃軍隊,最終卻不得不屈服於同樣龐大的機器人時,那種碾壓式的力量徵服,足以讓每個有著英雄夢的男孩兒為之熱血沸騰。

所以,在陰暗的夜色中,當我們看到「切爾諾·阿爾法」的累累戰損,柴油驅動的「赤紅暴風」,以及在數字時代仍然固執地採用模擬操作的「危險流浪者」,這些粗狂的巨大機械,就如同我們——這些「20世紀少年」——曾經在兒時看到的冒著滾滾濃煙,兇猛呼嘯而來的蒸汽機車,令人望風遠遁,卻又心懷豔羨。

時代變得精緻之後

「1)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2)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3)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懷疑的鮭魚》,道格拉斯·亞當斯,《銀河系漫遊指南》作者

今天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斷然不會擁有大工業時代尾聲的記憶。80年代中後期,業界與市場對於超級機器人動畫的興趣燃燒殆盡。隨著贊助商的凋零與退出,「超級機器人世代」也走向了尾聲。生於這個年代之後的青少年,對機械人的愛好自然不會再像他們的父兄那樣狂熱。

《電腦戰士》結束之後,真正的超級機器人動畫世代也就此告一段落

今天,我們看到:十幾歲的孩子天然地將電腦認為是生活的一部分,在iPhone之後誕生的孩子們認為所有的屏幕都是可以觸控的,那麼由道格拉斯·亞當斯的科技三定律可以合理地推斷:未來的年輕人會認為他們所享受的所有科技,都是理所應當的產物。存在於上個世紀的老電影裡的大型計算機、真空管通訊設備與巨大機械人,對於他們來說,可能與石器時代猿人們用來取火的燧石區別不大。

科技的發展使時代變得越發精緻,也越來越纖細。我們無從判定它是不是人類發展的最優解,可以肯定的只有一件事:我們恰巧經歷過時代的跨越而已。亞當斯帶有調侃和戲謔的「三定律」不僅是在提醒著後來的年輕人們不要輕視曾經的偉大,也是在提醒「20世紀少年」們:流行文化的價值並不只由記憶決定。

就《環太平洋》而言,跨越多年的風格變遷或許是在驗證著一種觀點:更有消費力的青年群體,永遠是值得追捧的對象。生活在當下的年輕人們更加習慣的是輕量級的信息、更加簡潔明亮的場景、更加明確而清晰的角色設定。哈裡豪森與本多豬四郎的豪情,可能對于吉爾莫·德爾·託羅而言是一種記憶中的美妙,對於青年人來說卻是無法理解的執著。

不過,只要「巨大機器人打怪獸」的內核沒有變,那麼潛藏在少年心底的英雄夢與熱血,就應該仍未褪色。

更大的怪獸與更大的拳頭

就《環太平洋》世界線的敘述順序來說,隨著上一作「蟲洞」的毀滅,Kaiju的入侵應當已經告一段落,這次的戰鬥故事大概是發生在那些只在歷史書上讀過「Jaeger英雄傳」的青少年中。不過,由於前作的時間線只是截取了原作中「危險流浪者」從隕落到重生的輝煌片段,因此在此期間或許有更多的細節發展並未讓觀眾得知。

如果還記得上一作的澳洲明星機甲「尤裡卡突擊者」,那麼應當可以看出,機甲的輕量化升級是這個世界觀眾的大勢所趨。作為第五代機甲,「尤裡卡突擊者」與第一代機甲「切爾諾·阿爾法」的結構幾乎是本質不同。

突擊者尤裡卡更加輕盈迅捷,切爾諾阿爾法打一拳的時間它可以打五拳

在新作裡這種機甲結構似乎得到了極大的推崇

在《環太平洋2》的時間線裡,這種超高機動性的機甲應當是成為了當時人類的科技發展選擇。就影片鋪陳的氛圍而言,除了機甲本身的升級之外,人類的科技應當也在這個空窗期中有所發展,畢竟上一作吊掛機器人的直升機,在這一作已經換成了類似VTOL的大功率旋翼機。除此之外,入侵者一方除了粗暴的怪獸之外,應當也會有更加豐富的策略與敵人的種類。

出現了很明確的怪獸合體跡象

當然,怪獸的進化是最值得關注的看點——窮人靠變異、富人靠科技,經歷了上一次的失敗之後,不砸錢搞機械的怪獸陣營當然要拿出更多的花樣。至於是針對性進化,還是怪獸大合體,這就需要等待片方傳奇影業釋放出更多的信息了。

結語:從過去到現在,我們仍將期待更多

即使「巨大機器人打怪獸」的形式發生了很多變化,從觀影者的角度來說,人們仍然盼望著看到更多、更加震撼人心的視覺奇觀。雖然迄今為止,《環太平洋2:雷霆再起》尚未放出更多的消息,但令我欣慰的是:菊地凜子(Mako)仍然活躍在這個時代——敘述歷史需要承上啟下的人物,也需要上個時代的英雄標誌。

這就像作為「20世紀少年」的我們,時至今日仍在向那些不知超級機器人歷史為何物的孩子們傳遞信息那樣:當一個時代曾經偉大,為何不去回憶與讚頌它呢?

更多內容請關注機核網

點擊【閱讀原文】給原作者點讚!

↓就這兒!戳死我!

相關焦點

  • 【漫畫推薦】《20世紀少年》
    20世紀少年Naoki Urasawa(1999年連載)《20世紀少年》是浦澤直樹的科學冒險漫畫。可惜賢知的抵抗非常無力,「朋友」的計劃順利的進行著,到了20世紀末的除夕夜,「朋友」終於按照計劃放出終極武器-核動力巨型機器人,機器人一邊移動,一邊放出恐怖的病毒。在這個時候賢知召喚了兒時的所有朋友,一起在這個恐怖的除夕夜對抗著這個恐怖的機器人...
  • 漫畫書單12:孔雀王,遊戲王,20世紀少年
    漫畫簡介《20世紀少年》是由浦澤直樹原作的科學冒險漫畫。截至2006年8月單行本由日本小學館授權臺灣東立出版社出版至22集。最終章於日本時間2007年春完結。該作品講述的是一部科學冒險漫畫的故事。漫畫推薦一切從一個被稱為「朋友」標誌的東西開始,似乎有一個以「朋友」為首的組織在社會上秘密活動著,似乎對這個社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個組織已經滲透到了警察等社會上各個重要的機構中。可是主角遠藤賢知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
  • 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我們永遠都是20世紀的少年
    今天推的這首《二十世紀少年》也是ping pung的原創,小哥聽了無數遍,基本可以確定這首歌靈感是來自於大神浦澤直樹的漫畫《二十世紀少年》。作詞人方傑從這部人類學漫畫裡,提取出了一個適合大眾的流行歌故事框架。
  • 校園欺凌變成世界災難,十分鐘看完世紀神作《20世紀少年》(下)
    《20世紀少年》第三部劇情解說。而現在,也只有賢知可以停下這架巨大的機器人。那個少年時被錯當成定清,同學會上被錯當成福平的孩子,叫做勝保,但是當時所有人都不記得他的名字了。在老年賢知的鼓動下,少年賢知在「朋友」勝保面前誠懇地道歉了。後來升入中學的賢知愛上了搖滾樂,甚至還私自在學校的廣播室放起了當時的大熱曲《20世紀少年》。孤身一人的勝保仍然戴著面具,懷疑自己生存的意義,而且站在了樓頂想要跳樓自殺。
  • 【盤點】超級科技力量~現實中不存在的那些高科技機器人動畫~
    雖然現在21世紀,機器人啥的已經有不少了,但是和動畫啦、電影裡那些超級高科技無所不能動不動就能拯救宇宙的機器人相比還是有很多不同的
  • 捕鯨、相撲、怪獸、巨人,矮小的日本人為何偏愛巨大的東西?
    二戰之前,日本人的矮小是世界公認的,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米6,女性一米5,所以中國人不無輕蔑地稱其為「小日本」,或者「矮東洋」。3、怪獸。4、巨型機器人。去過東京的人,都對臺場的機器人高達印象深刻。戰後的日本,電影、動漫、文化中巨型機器人為何如此之多?很簡單,因為被美國打得灰飛煙滅,因為挨了兩顆原子彈炸,反過來萌生了日本人對重工業和超級力量的極度追求。
  • 登頂珠峰,20世紀那些勇攀高山的攝影師們…
    登頂珠峰,20世紀那些勇攀高山的攝影師們… 2020-05-27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必讀好書 《讓孩子痴迷的趣味科學遊戲》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機器人動漫
    所以今天,小X醬就是想帶大家溫習一下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機器人動漫: 1963 鐵臂阿童木(原子小金剛) 1963 鐵人28號少年偵探金田正太郎操縱日軍在2戰中開發的巨大機器人」鐵人這個設定對後世的魔神系列、高達系列等巨大機器人片起了重大的影響。
  • 記憶中收藏的經典: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機器人動畫片
    看動畫片是所有小孩子們的一大樂趣,而對於小男孩們來講,各種機甲機體更是讓人心之神往,當年的那些小孩子們都長大了,但是歲月中的經典依然讓人無法忘懷,這次就來和大家一同細數一些印象中的記憶經典,如有遺漏之處還希望小夥伴們多多補充。
  • 20世紀少年
    最近一年瘋狂被老黎推銷補完童年計劃,花了大概一年的時間補完了我的童年,幾乎把小時候想買媽媽不給買的玩具都買回來了,買了後悔三秒,不買後悔三年。
  • 研究稱性愛機器人市場巨大
    機器人將滲透方方面面隨著科技的進步,機器人的發展比我們想像的要快得多。事實上,我們認為,到本世紀20年代末,機器人將會像現在的手機一樣無處不在。說自己感到孤獨的美國成年人比例從20世紀80年代的20%增加到現在的40%。三分之一的老年人(65歲以上),以及85歲以上的老人中有一半獨居。科學研究顯示,孤獨和自殺是有密切聯繫的:社交孤獨是男人自殺的最常見的因素。社交伴侶——性機器人有一種想法,那就是擁有一個機器人社交夥伴,可以做家務,還可以與用戶建立聯繫,不僅是情感層面,還能幫助解決生理需求。
  • 追憶童年丨那些屬於80、90後的機器人動畫片,你還記得嗎?
    在我們小的時候,中日關係不像現在這樣緊張,廣播電視還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媒體,很多優秀的國外動畫片就是那個時候傳入中國的,國內也湧現出很多優秀的翻譯者,感謝他們的辛勤付出,帶給我們一部部影響深刻的作品。在許許多多的動畫片當中,機器人可能是最有情懷的一個題材。每一個男孩兒在成長過程中都幻想過成為超級英雄,而機器人大戰怪獸的動畫片滿足了這種內心幻想。
  • 《流言終結者》機器人天才格蘭·今原去世:終其一生,只為讓孩子愛上科學
    這就決定了它的風格:用最勁爆的方式來研究最科學的問題。我敢說,這套節目是我看過這麼多套科普節目裡最接地氣又最嚴謹科學的一個,他們做的事情都是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才會做的事情,真刀真槍地做實驗,讓我們眼見為實。他們要驗證的通常是那些一般人都不知道答案,但大家都覺得不值得去驗證的東西。比如,用鉛箔製成的熱氣球可以飛嗎?喝了可樂再吃曼妥思胃真的會不行嗎?
  • 平民化的另類傑作——日本巨大機器人漫畫縱談(下)
    這七大機器人組合在一起,擁有可毀滅地球的最強戰力,號稱「七神合體」,是所有「把機器人組合起來,變成更大機器人」動漫的元祖!《MARS》連載期間,正值冷戰高潮,漫畫中深刻的警世意味,讓許多小讀者看不明白。娛樂性不高的作品,很難在商業市場生存,所以《MARS》在《周刊少年Champion》上只連載了一年就完結了。但它十足的後勁,卻出乎人們意料。
  • 有生之年:真人駕駛巨大機器人的戰鬥打響了丨觸樂
    俯視著矮小的房屋,驅動著鋼筋鐵骨的身軀,迎擊常人克服不了的巨大困難,用無敵的必殺技將其終結,駕駛巨大機器人一直是幻想作品中常青的浪漫情節,以往是只有在遊戲世界才能體會的珍貴感受。但在北京時間10月18日,也就是今天,駕駛巨大機器人肉搏成為了現實,兩臺巨人的戰鬥在Twitch上進行了直播。
  • 機器人市場正面臨巨大機遇
    他此次出任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院院長,同時成為深圳市機器人協會新任理事長。 潘毅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已深耕四十餘年,並拿到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的最高職稱——州校董教授。 中科院深理工是全新開始 潘毅加入中科院深理工,可以說是偶然中的必然。 去年12月,他應邀到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進行學術交流。
  • 十分鐘看完世紀神作《20世紀少年》(中)
    今天繼續世紀神作《20世紀少年》電影版第二部的劇情解說。前情提要,1997年,全世界開始出現病毒的災難襲擊,都是由在日本東京出現的一個神秘的宗教團體,後來進化成了政治黨派的「友民黨」所引發的。團體的首領叫做「朋友」,是一個戴著面具不知真實身份的怪人。然而「朋友」所做的一切都和主人公遠藤賢知少年時犯中二病寫下的「預言之書」一模一樣,引起了賢知等人的注意。
  • 機器人,100歲了,生日快樂
    「機器人」(Robot)一詞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捷克,一部原小說創作於1920年、在1921年搬上舞臺的科幻舞臺劇中,Robot首次登場。這部劇叫做《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Rossum'sUniversal Robots,簡稱R.U.R),主角羅素姆發明出來了許多Robot,資本家用它們批量代替人類工作。
  • 日本機器人動畫簡史(5)
    正如上期提到的,這家公司的創始者們厭惡手塚治虫就算賠錢也要作動畫的一根筋思想,創立以來創作人員不得參與公司經營——這樣的結果是基本上金主爸爸一皺眉頭,劇本就得馬上改。另外,創映社成立伊始就確立了要啃機器人動畫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市場。成立後不挑活、不偷懶的他們承接了東北新社發來的《英勇無敵號》、《勇者萊汀》等作品後,逐漸小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