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熱愛巨大機器人」這種奇特的情結,對於很多人來說,或許是童年記憶的浮現,也有可能只是單純對視覺奇觀的膜拜。不過,隨著觀眾年齡的增長與世代的更替,對「巨大機器人」的認識也存在著代差。從這一點而言,《環太平洋》的風格變遷,可能更多與觀眾的記憶深度有關。
▋「20世紀少年」與來自上個世紀的工業化情結
暫且拋去元古級別的《哥斯拉》題材不談,讓機器人與怪獸正式形成「官配對手」的作品,最有名的大概是1972年的《魔神Z》(マジンガーZ)了。如果是喜歡《超級機器人大戰》系列的玩家,大概都能唱出幾句Mazinger Z 中的名臺詞:
空(そら)にそびえる くろがねの城(しろ) 在空中矗立著的鋼鐵之城
スーパーロボット マジンガーZ 超級機器人 魔神Z
無敵(むてき)の力(ちから)は ぼくらのために 無敵的力量為我所存在
正義(せいぎ)の心(こころ)を パイルダーオン! 胸懷正義之心 飛行員 ON!
或許就是從這一刻起,以初代魔神Z為基石的「超級機器人對抗怪獸/邪惡勢力/外星來客」的機器人動畫基調便已奠定。在此之後,無論是永井豪自己的《蓋塔》系列,還是後來的《鬥將戴莫斯》、《無敵超人Zabot3》/《無敵鋼人泰坦3》、《戰國魔神豪將軍》(美版《星球大戰》)、《超獸機神斷空我》等等,都以此類結構為原型。故事的細節雖然有所不同,但「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與「未知、邪惡、試圖毀滅人類的勢力」的鬥爭卻從未改變。
戰國魔神豪將軍
這裡特別要提及的是《鬥將戴莫斯》,它的駕駛模式就是即使在今日看起來也頗為新潮的體感操作——駕駛員龍崎一矢通過動作來操縱巨大的戴莫光能機器人(原本是用作礦業開採)打出各種空手道的必殺技。將工業與格鬥技的力量結合起來,可以說是完美地滿足了男孩子們在戰鬥中拯救世界的夢想。
鬥將戴莫斯的名場景就是日穿鋼板(?)的「必殺烈風正拳突」
需要注意的是,超級機器人動畫的興起,正是人類對於科學力量充滿自信的年代。隨著大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充滿朝氣的世界認為憑藉機械的力量,能夠徵服自然,改天換地。
機械規模的巨大化,也是在這個時代走向極致。將阿波羅送上月球的巨無霸「土星五號」,還有蒂森克虜伯的鋼鐵巨獸Krupp Bagger系列挖掘機等等,都是這個時代的偉大成就。巨大粗糲的機械,傳動的齒輪與軸承,閃爍的電子管或充滿噪點和掃描線的畫面,共同構成了70-80這代人的原始印象:粗重而奔放的鋼鐵浪漫。
Krupp Bagger系列大概是人類所製造的最巨大的工業機械了
這種情結,或許也可以解釋《環太平洋》最初的風格選擇:吉爾莫·德爾·託羅在特攝片、怪獸片中成長。當那些皮套中的怪獸踏平城市,橫掃軍隊,最終卻不得不屈服於同樣龐大的機器人時,那種碾壓式的力量徵服,足以讓每個有著英雄夢的男孩兒為之熱血沸騰。
所以,在陰暗的夜色中,當我們看到「切爾諾·阿爾法」的累累戰損,柴油驅動的「赤紅暴風」,以及在數字時代仍然固執地採用模擬操作的「危險流浪者」,這些粗狂的巨大機械,就如同我們——這些「20世紀少年」——曾經在兒時看到的冒著滾滾濃煙,兇猛呼嘯而來的蒸汽機車,令人望風遠遁,卻又心懷豔羨。
▋時代變得精緻之後
「1)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2)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3)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懷疑的鮭魚》,道格拉斯·亞當斯,《銀河系漫遊指南》作者
今天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斷然不會擁有大工業時代尾聲的記憶。80年代中後期,業界與市場對於超級機器人動畫的興趣燃燒殆盡。隨著贊助商的凋零與退出,「超級機器人世代」也走向了尾聲。生於這個年代之後的青少年,對機械人的愛好自然不會再像他們的父兄那樣狂熱。
《電腦戰士》結束之後,真正的超級機器人動畫世代也就此告一段落
今天,我們看到:十幾歲的孩子天然地將電腦認為是生活的一部分,在iPhone之後誕生的孩子們認為所有的屏幕都是可以觸控的,那麼由道格拉斯·亞當斯的科技三定律可以合理地推斷:未來的年輕人會認為他們所享受的所有科技,都是理所應當的產物。存在於上個世紀的老電影裡的大型計算機、真空管通訊設備與巨大機械人,對於他們來說,可能與石器時代猿人們用來取火的燧石區別不大。
科技的發展使時代變得越發精緻,也越來越纖細。我們無從判定它是不是人類發展的最優解,可以肯定的只有一件事:我們恰巧經歷過時代的跨越而已。亞當斯帶有調侃和戲謔的「三定律」不僅是在提醒著後來的年輕人們不要輕視曾經的偉大,也是在提醒「20世紀少年」們:流行文化的價值並不只由記憶決定。
就《環太平洋》而言,跨越多年的風格變遷或許是在驗證著一種觀點:更有消費力的青年群體,永遠是值得追捧的對象。生活在當下的年輕人們更加習慣的是輕量級的信息、更加簡潔明亮的場景、更加明確而清晰的角色設定。哈裡豪森與本多豬四郎的豪情,可能對于吉爾莫·德爾·託羅而言是一種記憶中的美妙,對於青年人來說卻是無法理解的執著。
不過,只要「巨大機器人打怪獸」的內核沒有變,那麼潛藏在少年心底的英雄夢與熱血,就應該仍未褪色。
▋更大的怪獸與更大的拳頭
就《環太平洋》世界線的敘述順序來說,隨著上一作「蟲洞」的毀滅,Kaiju的入侵應當已經告一段落,這次的戰鬥故事大概是發生在那些只在歷史書上讀過「Jaeger英雄傳」的青少年中。不過,由於前作的時間線只是截取了原作中「危險流浪者」從隕落到重生的輝煌片段,因此在此期間或許有更多的細節發展並未讓觀眾得知。
如果還記得上一作的澳洲明星機甲「尤裡卡突擊者」,那麼應當可以看出,機甲的輕量化升級是這個世界觀眾的大勢所趨。作為第五代機甲,「尤裡卡突擊者」與第一代機甲「切爾諾·阿爾法」的結構幾乎是本質不同。
突擊者尤裡卡更加輕盈迅捷,切爾諾阿爾法打一拳的時間它可以打五拳
在新作裡這種機甲結構似乎得到了極大的推崇
在《環太平洋2》的時間線裡,這種超高機動性的機甲應當是成為了當時人類的科技發展選擇。就影片鋪陳的氛圍而言,除了機甲本身的升級之外,人類的科技應當也在這個空窗期中有所發展,畢竟上一作吊掛機器人的直升機,在這一作已經換成了類似VTOL的大功率旋翼機。除此之外,入侵者一方除了粗暴的怪獸之外,應當也會有更加豐富的策略與敵人的種類。
出現了很明確的怪獸合體跡象
當然,怪獸的進化是最值得關注的看點——窮人靠變異、富人靠科技,經歷了上一次的失敗之後,不砸錢搞機械的怪獸陣營當然要拿出更多的花樣。至於是針對性進化,還是怪獸大合體,這就需要等待片方傳奇影業釋放出更多的信息了。
▋結語:從過去到現在,我們仍將期待更多
即使「巨大機器人打怪獸」的形式發生了很多變化,從觀影者的角度來說,人們仍然盼望著看到更多、更加震撼人心的視覺奇觀。雖然迄今為止,《環太平洋2:雷霆再起》尚未放出更多的消息,但令我欣慰的是:菊地凜子(Mako)仍然活躍在這個時代——敘述歷史需要承上啟下的人物,也需要上個時代的英雄標誌。
這就像作為「20世紀少年」的我們,時至今日仍在向那些不知超級機器人歷史為何物的孩子們傳遞信息那樣:當一個時代曾經偉大,為何不去回憶與讚頌它呢?
更多內容請關注機核網
點擊【閱讀原文】給原作者點讚!
↓就這兒!戳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