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可夫斯基說:當這個社會逼到你走投無路時,不要忘記你身後還有一條路,那就是犯罪,這並不可恥。
今年暑假看了很多韓劇。每每看到《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我都跳過去,雖然也知道這部電影是韓國高分電影,但是因為題目太血腥,不想看。終於,由於劇荒還是下決心看完了這部十年前的電影。
沒有想到,看完後心中非常壓抑。雖然血腥的鏡頭充斥畫面,但是,一點不感到恐怖,而是一種釋放和莫名的快感。
電影主要講的是在首爾銀行工作的鄭海媛,生活承受著高壓,渴望逃離城市生活的爾虞我詐,回到自小生活的荒島鄉野休假。
兒時的小夥伴金福南,在鄉野一直都飽受著丈夫的暴力,在失去心愛的女兒後,拿起鐮刀砍死了丈夫和一個個冷熱嘲諷的旁觀者。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張哲秀,這是他的處女作。他是韓國大名鼎鼎的國際級導演金基德的助理。金基德的電影風格就是擅長表現人性的灰色。而這部電影很顯然已得真傳,用十分暴力冷酷的方式來揭示了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問題。
金福南殺人,是一個悲劇。她一直生活的荒島,這裡與世隔絕,人性野蠻。在這座荒島上,女人毫無地位,只是附屬品,是男人發洩的工具。金福南在荒島過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生活。甚至連她的小叔子都可以佔有她。
她的丈夫一不高興就對她拳腳相加,當著她的面從島外招妓。而對待這一切,金福南都是逆來順受,她已經習慣,已經麻木。她認為這就是島上女人的命運。
後來知道丈夫和10歲的女兒小燕有染,她妄圖帶著女兒逃離荒島。金福南已經有所覺悟,有所反抗。最終,逃跑失敗,她不但遭到丈夫的毒打,女兒也在廝打中喪命。
頻臨理性邊緣的金福南終於徹底奔潰,一生堆積的仇恨火苗,終於在瞬間點燃。她拿起鐮刀,用殘忍的方式砍下惡人的頭顱。
金福南從一位勤勞善良熱情的隱忍者,到最後瘋狂的殺人犯,這背後的故事值得我們去深思。
金福南和鄭海媛是兒時夥伴,鄭海媛教她吹笛子,一直是金福南童年時期的美好回憶。長大後,她一直給在首爾生活工作的鄭海媛寫信,打電話。
而鄭海媛早已把這些拋到九霄雲外。在汽車上,她接到金福南的電話,很不耐煩,而且並不友好。回到家,對金福南的信看都不看,直接扔到垃圾桶。
鄭海媛是一個自私冷漠的人。小時候,島上的男生欺負她,金福南保護她,她卻丟下金福南獨自逃跑,任由金福南遭到輪姦。
影片最後,金福南開始瘋狂殺人。那個船夫和鄭海媛好不容易逃到船上,船夫下船解繩子,金福南趕到,和船夫扭打一起,鄭海媛獨自開船丟下船夫逃跑了。和小時候丟下金福南如出一轍。
自私是鄭海媛的本性。她從未對金福南用過真情。金福南的悲劇就在於她把這個冷漠自私的兒時夥伴,當作自己的救贖和唯一的希望。
鄭海媛看到了金福南女兒誤殺的全部過程,當警方問她,金福南滿是期待和希望,可是鄭海媛卻說自己在睡覺沒有看見,這裡和影片開頭首爾警察要求她指證施暴者,她選擇做冷漠的旁觀者是一樣的。
金福南對鄭海媛付出了一生的滿腔熱情,卻換來鄭海媛如此的「不親切」。這使金福南放棄了最後一絲理智,以致把鄭海媛當作幫兇來追殺。可以說,鄭海媛是壓垮金福南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金福南的悲劇中,我們要知道,人生中會遇見很多朋友,我們要珍惜主動靠近的,千萬不要糾纏那些註定要走的朋友。否則,你高估了和人的關係,付出真心未必有回報。
兒時的親密無間,在這個冷酷又善變的時代,有時很廉價;在成長的道路上有時不值一提。不對等的感情和期待,最終會成為陌路。
不要太依賴一個人,因為即使黑暗中,你的影子都會被背叛你。
① 依賴男人
金福南從出生就沒有離開過荒島,所以,她一直在接受著島上「男尊女卑」思想教育。島上年紀最大的女人——丈夫萬宗的姑姑,整天對人念叨著:「沒有男人是不行的」、「沒有萬宗是不行的」。
並且她的理論通過修房屋、扛土豆這樣重體力活,來得到證實。這種女人離不開男人的思想在金福南心裡也是根深蒂固。以至於,連妓女勸她逃跑,她都認為女兒需要一個爸爸,一個家需要一個男人。
2 依賴友情
當金福南知道丈夫染指10歲小女兒時,她為了女兒不再重蹈覆轍,決定離開荒島。
她去求鄭海媛帶她和女兒一起去首爾。鄭海媛問她:「別人不照看,就活不下去?」
金福南從來都是想依賴別人,不是丈夫,就是鄭海媛,她從來都沒有想到要依靠自己。
如果,她給鄭海媛寫信,鄭海媛不回,她早點自己想辦法,早點帶著女兒離開荒島,或許也不會成為瘋狂的殺人犯。
友情的路上,常常聯繫就好,千萬別把對方當作一種依靠。真正能夠從一而終,陪伴你,解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羅素說:「不應該期望任何人為了一個人的生活而改變他的生活。」
《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其實把人性、母愛、女權等都對觀影者展示了冰山一角,金福南的悲劇是生活環境的悲哀,同時也帶給我們深刻的思考:不要高估和任何人的關係,不要依靠別人。兒時的友情,有時在成長的路上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