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花朝會,帶得紅塵撲鼻香
2018年3月31日恰逢農曆二月十五,為花朝節。清代嘉定人錢大昕於花朝節觀花,曾作《練川竹枝詞》:「花朝二月雨初晴, 笑語相將北部行。折得緗桃剛一朵,小鬟偷壓鬢也輕。」撰有名劇《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曾寫有竹枝詞形容花節踏青歸來的盛況:「千裡仙鄉變醉鄉,參差城闕掩斜陽。雕鞍繡轡爭門入,帶得紅塵撲鼻香。」花朝節,也叫花神節,俗稱百花生日。花的本字是「華」,「華」的本義是花。中國古代對花有很深的感情,「中華」、「華夏」等詞彙均與「華(花)」有關。故,亦可以說,中華民族是花的民族。
清氣襲人知驟暖,試問何人是花神?
花神是中國民間信仰的百花之神。時至今日,有史料可證的花神分有兩位,一是女夷,據《淮南子》記載,她是南嶽夫人魏華存的弟子,又名花姑;但她是傳說人物,並無實人。二是張嫣,據《史記》、《漢書》、《漢宮春色》等漢晉典籍記載,她十一歲入宮,成為漢惠帝劉盈的皇后,四年後,年僅二十三歲的漢惠帝便去世,此後,她一直幽居北宮,直到四十歲去世。張嫣死後入殮,宮女們替她淨身時驚人地發現,張嫣至死竟然冰清玉潔,依然是處子之身。消息不脛而走,天下的臣民無不懷念憐惜她一生之高潔。於是紛紛為她立廟,定時享祭,尊她為花神,為她立的廟便稱為「花神廟」。由此可鑑,花神的歷史原型應該是張嫣,而非女夷。
再者,關於花朝會的日期,目前有三個,分別是農曆的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為什麼要定為二月十五日呢?
我國是花的國度,愛花觀花雖古已有之,但真正形成花朝會,卻是在漢晉時期,也就是張嫣被尊為花神以後,把觀花踏青列為節日才有了明確記載。比如最早的花朝會史料,晉人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已明確記載:「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遊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而這裡提到的「花序正中」,指的就是農曆二月十五。
繼漢晉發端後,至唐代時,花朝節開始在全國盛行,因為在唐代的詩文及史籍中,關於花朝的記載已很是常見,如司空圖的「傷懷同客處,病眼卻花朝」(《早春》)、盧綸的「虛空聞偈夜,清淨雨花朝」(《題念濟寺暈上人院》)。那時,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傳統佳節。雖然到了宋代,花朝節的日期有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但到明清時,北方一般仍以二月十五為花朝,這一點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樂事》一書中亦有相關記述:「花朝月夕,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圖源網絡)
作者:車前
來源:序山花木研習社·加群微信號:272804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