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大片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丨聚焦·北影節

2021-02-26 烹小鮮
  喵族碼字員:左小柚

伴隨著全國影院相繼復工復產,北京國際電影節也如約回歸,8月22日,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北京懷柔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與觀眾重逢。

為期八天的北影節,除了電影展映之外,多場主題論壇同步舉辦,行業人士齊聚一堂,聚焦當下中國電影產業的熱點話題進行討論,對於疫情下電影產業改革升級,電影全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烹小鮮(pengxx01)及聯盟帳號作為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論壇特別支持媒體,推出『聚焦·北影節』專題策劃,為大家帶來最新鮮、最有料、最具有觀點的行業報導。

本篇為專題的第一篇文章——北京國際電影節「內容為王」——講好中國故事,主流電影商業化探索論壇的報導。

在電影院全面復工之後,電影市場終於迎來了期望已久的復甦。

 

尤其在七夕這一節點,電影票房一下子飆到了5.2億,相比較2018年和2019年的暑期檔單日票房的高點4.6億、4.1億,再登高峰,這說明了觀眾看電影的熱情依舊高漲,也極大地提振了行業信心。

 

7月電影市場之所以能實現票房的逆襲,這與被寄以「救市」期望的戰爭大片《八佰》的上映不無關係,截止目前,影片的總票房已達15.07億。《八佰》講述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聚焦國土保衛戰,加上精良的製作,可以說是真正的主流商業片。

 

其實,除了《八佰》之外,近些年國產主流電影在商業化的路上不斷探索,以期獲得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值得我們總結探討,推動主流電影產業化持續發展。

 

8月27日,北京國際電影節「『內容為王』——講好中國故事,主流電影商業化探索」論壇舉行,對於疫情之下,如何提高電影質量,講好中國故事,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此次出席論壇的嘉賓有: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中國合伙人》《我和我的祖國》的編劇張冀、新麗傳媒高級副總裁兼新麗電影總裁李寧、保利影業董事長李衛強、《流浪地球》編劇龔格爾等。

 

作為主流電影重要的組成部分,國產主旋律電影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發展到現在,類型化、商業化已是大勢所趨。

 

主旋律電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出現,早期的主旋律電影旨在反映戰爭的艱苦卓絕和塑造革命領袖、戰爭英雄的光輝形象,忽視了影片的觀賞性。雖承載著塑造主流意識形態的使命,但它終歸要抵達觀眾的視野方能完成任務,將其過於拔高有待商榷。

 

進入新世紀,電影《英雄》以2.5億票房的成績宣告了商業片時代的到來,主旋律電影更是集體遇冷,面對市場的倒逼,「抓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轉型就成為了必然。

 

2014年,徐克執導的3D諜戰動作電影《智取威虎山》上映。這部改編自知名小說《林海雪原》的電影,一改革命戰爭片的常態,以8.81億的票房揭開了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轉型新篇章;

 

2016年,根據「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編,林超賢執導,張涵予、彭于晏領銜主演的《湄公河行動》,11.86億的票房,則為整個電影行業確立了新標杆。

 

2017年,吳京自導自演的《戰狼2》上映,以黑馬之勢創造了票房神話,最終憑藉56.83億,登頂華語電影票房冠軍。

 

2018年,《紅海行動》重磅出擊,視死如歸的軍人氣魄,真實慘烈的戰爭場面,觀眾的激情再度點燃,36.5億,華語電影票房亞軍,新型主旋律電影的地位就此穩固。

 

而後,一大批講述中國故事的主旋律電影崛起,包括2019年上映的《中國機長》《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等主旋律大片,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由此可見,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電影,若想成為一個社會的主流文化符號,形成普遍的價值認同,商業化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由電影本身的屬性決定的,主旋律電影自然也不例外。

 

尤其,在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中國的電影市場愈發廣闊,新一代電影觀眾的審美能力也愈加提升,對於他們而言,商業化後的新型「主旋律」電影,在深化正確價值導向的同時,更加貼近他們的認知結構,從而更加契合當下大眾的觀影需求。

 

 

那麼如何實現主流電影的商業化,從哪些方面入手呢?針對嘉賓在論壇上的發言,我們總結出三個維度供大家參考。

(1)題材選擇:中國人熟悉的人和事兒,最打動人心

主旋律電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常局限於革命歷史題材的宏大敘事, 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以崇尚個性娛樂消費的80、90後形成了巨大的歷史間離。

 

當下,「現實主義」逐漸回歸,反應當代歷史時刻、熱點時事的故事,似乎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避免產生隔閡感。

 

比如在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公布的「愛奇藝原創電影計劃」片單中,包括《中國桌球》《你好英雄》《絕地追擊》《邊緣行者》這四部影片,基本都講述了平凡的中國人,因為熱愛自己的事業、家人和國家,而選擇拼搏、甚至犧牲的故事。

 

 

對此,《奪冠》《中國兵乓》編劇張冀就表示,就自己的經驗來說。真實事件或者真實人物的改編,是商業大片非常好的題材,比如真實的創業者、真實的體育人,這將給創作者提供一個非常真實的創作基礎,也即有大量真實的細節。

 

他回想起《奪冠》採訪期間,去見女排教練郎平,作為一個北京人,她是一個非常幽默且爽朗的人,然而與此同時,她的目光偶爾會流露出有點兇的感覺,有一種職業的殺氣在裡面,這應該是在球場上打出來的。

 

同時,採訪完之後郎平沒有立刻站起來,停了10秒鐘才站起來,因為她膝蓋胯骨等整個身體做了十幾次手術。此外,在採訪另外一個老女排隊員的時候,她站起來的時候,能聽見骨頭作響,這些細節是編不出來的。

 

所以編劇張冀認為,這是真實人物和事件的魅力所在:「為什麼說要到生活中去,因為只有面對面,聽見那個響動,你才會有感觸。」

 

 

對此,作為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編劇,龔格爾表示了認同,看似科幻題材和真實事件改編截然不同,但在內裡有共同性。龔格爾表示,要做真正的中國的科幻和故事,需要在熟悉的中國環境下,熟悉的情感中去拍攝,這樣才能引起中國人的共鳴,而不是好萊塢式科幻電影。

 

這也是編劇張冀不斷強調的,講述中國故事,最重要、也最核心的部分——本土化,本土化不是那種簡單的本土化改造,比如說拿一個好萊塢的電影文本,把它改成中國的情境,使用本土方言,加一點網絡流行語。真正的本土化必須是從裡到外打出來,擲地有聲的打出來,創作者必須實打實的給出本土的、民族的人物、價值和情感,這樣才能徵服觀眾、感動觀眾。

(2) 人物塑造:摒棄高大全的「神」,塑造有缺點的「人」

 

主流電影,尤其主旋律電影多以塑造典型人物為主,「英雄主義」一直是核心主題。

 

不同的是,主旋律電影在商業化過程中,在塑造人物的時候,再也不是「偉光正」或者一味的「黑化」,而是有缺點、弱點的普通人。

 

在人物塑造方面,編劇張冀認為,講述中國本土故事,一定要落在普通人的身上。銀幕上的普通人不是自輕自賤,對什麼都冷嘲熱諷、玩世不恭的人,也不一定是極端的邊緣人,他們應該是有魅力的普通人,他們的性格經由選擇而形成,他們的內心通過跨越障礙而成長,他們就是我們。

 

觀眾是通過代入普通人的生活去體驗故事,他們會看見自己,會獲得身份認同,會在笑與淚的情感中收穫思考和啟示,最終獲得價值認同,這是電影創作的秘訣所在。

 

「人物生活化,是強類型主流大片的必經之路」,在人物塑造方面,新麗電影總裁李寧的觀點與張冀有異曲同工之妙,「英雄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生活,並不是高高在上,但是他能在民族大義前做出自我犧牲,做出那些偉大的事情,『平凡的偉人』才是富有魅力的英雄形象。」

 

在《紅海行動》中,蛟龍小隊的戰士們在鐵血剛毅,堅韌不拔之外,也有如普通人的一面,機槍手「石頭」張天德有吃糖的愛好,在收拾裝備的時候還不忘帶糖;最重要的女性角色夏楠不服從作戰指令, 作為平民屢次以身犯險。

 

正是這些英雄身上的「缺點」「普通人」的一面,讓他們成為觀眾可以共情的「人」,更能產生共鳴。這也是類型片創作的要素:人物要有成長、要有變化。一個豐滿的具有感染力的人物身上,在影片呈現上是有弧度的。

(3) 類型突破:不破不立,尊重影視規律基礎上創新

 

新麗電影總裁李寧,通過分析當前中國電影票房前二十的作品,觀察到在主流大片演變的過程中,票房與口碑表現好的作品幾乎都是「強類型」, 如《流浪地球》屬於科幻類,《烈火英雄》屬於災難片,《我不是藥神》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屬於現實題材,從《戰狼》《紅海行動》到《八佰》都屬於現實題材等等。

 

因此,在李寧看來,未來在打造主流電影的商業化過程中,無論是創作端,還是投資端、宣發端,我們要將強類型片的思路貫穿始終,從選題、劇本創作、演員、創作團隊的配置乃至宣發,都要明確告訴觀眾這部電影是什麼類型,能夠給觀眾帶來什麼樣的視覺感受。

 

編劇張冀也認為,在創作過程中,要充分尊重並熟練應用類型電影的語言。電影類型的規律不能輕言逾越,不能動輒輕視,故事的規律是什麼?就是類型創作的經驗和技術,是經過不同國家的電影人、不同時代的幾代人、不同的電影體系,大家共同錘鍊出的一種普遍性的基本規律,可以給我們提供創作的基本價值體系、基本架構、敘事技巧、人物創作的方式和情節等等。

 

類型經驗值是平臺,是基本安全區,有了安全區才可以談發展和超越,所以作為創作者,仍然不能懈怠,不能忽視對各種類型技巧的訓練和積累,這個工作還是要不斷去做的,甚至每天去做,這是一個漫長的活到老學到老的工作。

 

突破與創新不易,突破主要是指敢於去挑戰新的類型,比如說《流浪地球》的硬科幻類型,《哪吒》的奇幻動漫類型,《八佰》的戰爭大片,《奪冠》是體育加家國敘事,這些都是以往中國電影不太敢涉足的,這些強類型做起來肯定非常的難,但一旦做成,其輻射影響力可以破圈,三年不賣貨,賣貨就不止吃三年。

 

創新主要是指創作要摒棄陳詞濫調,拒絕套路,不要寫大家都在用的橋段和情節,不按慣性僵化的去寫人物,要在尊重類型規律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拍觀眾沒有見過的新鮮的事物,價值和情感不可能創新,它們本身就是傳統,創新不是摒棄傳統,而是在傳統的基石上探索出新。

 

 

美國好萊塢已經證明了,國家在擁有「硬實力」的同時,還需要有著文化上對外輸出的「軟實力」。

 

以《戰狼》《紅海行動》《我和我的祖國》為代表的主流電影商業化探索,不僅「好看」還「吸金」,是全球視野下,電影人應對市場創作觀念的轉變。在類型化的形態下,令人感慨振奮的中國軍人、平凡的英雄形象及其背後的民族文化精髓出現在觀眾面前。

 

可以預見的是,國產主流電影的類型建構還將繼續,兼顧商業性與藝術性、思想性的主流電影還將不斷出現,推動國產電影的崛起。

 

不過,主流電影在商業化過程中,也需要注意商業化是為文化輸出做服務,互為表裡的關係。不能夠一味迎合市場,忘記核心精神表達。

相關焦點

  • 數字時代如何講好亞洲故事——2016年新加坡媒體節即將召開
    聚焦數字時代 講好亞洲故事隨著數字時代來臨,影視業從製作、播出到宣發都正在經歷一系列顛覆性變革,順應變化,2015年新加坡媒體節便將視角對準這一趨勢,通過邀請社交媒體上具有千萬粉絲的名人,以及網絡娛樂和品牌營銷領域的領導者,就網絡娛樂事業未來方向、數字內容趨勢內容創造、人才培養以及消費方面不斷發展變化的商業模式等方面展開探討。
  • 專訪|北影節策展人沙丹:如果說上影節是中國的坎城,那北影節就是TIFF
    從創辦以來,北影節的展映單元就是北京及周邊地區影迷翹首以待的電影慶典,500多部電影輪番上映,從歐美經典商業大片,到大師導演代表作品,到中國各個時期的電影作品應有盡有。對於平日難以在電影院接觸到這些電影的中國觀眾來說,著實是一場電影的饕餮盛宴。北影節取票都是排大隊
  • 紀錄電影《善良的天使》北影節獲獎 聚焦中美關係
    紀錄電影《善良的天使》北影節獲獎 聚焦中美關係  《善良的天使》作為紀錄單元的開幕影片,導演柯文思被稱為「中國故事的淘金者」,影片聚焦中美貿易戰下普通人的命運,在中美建交40周年以及貿易戰談判之際,具有獨特的社會價值和話題性。
  • 中國動畫電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進入新世紀以來,近16年的探索,數量驟增,高票房動畫大片接連出現,只要突破「講故事」的瓶頸,在未來十年必定能迎來國產動畫第三個輝煌期。進入新世紀,中國動畫電影也出過一些能把故事講好的口碑之作,如麥兜系列、《藏獒多吉》《風雲決》等,但這樣的佳品寥若晨星,屈指可數。
  • 北影節:還有更多中國故事要講給世界
    來源:央視網原標題:焦點訪談:「雲上」北影節:還有更多中國故事要講給世界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8月29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在人們的印象裡,北京電影節是一場電影行業的盛會,不光有影展、論壇,還會有招商展會;不光是明星雲集,行業上下遊的各種公司也會聚集一堂,談劇本、談製作、談投資,尋找各種合作機會。
  • 「十年·如影——北影節十周年主題論壇」舉辦
    嘉賓們圍繞著未來北影節如何明確定位,繼續奮進;科技將如何為北影節發展賦能;評獎的根基、價值取向如何順應時代發展;市場如何進一步優化合作方向;線上電影節的意義與發展前景等核心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為北京國際電影節推開了面對無限風景的未來之門。
  • 大銀幕與流媒體之爭,是個「偽命題」丨聚焦·北影節
    為期八天的北影節,除了電影展映之外,多場主題論壇同步舉辦,行業人士齊聚一堂,聚焦當下中國電影產業的熱點話題進行討論,對於疫情下電影產業改革升級,電影全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烹小鮮(pengxx01)及聯盟帳號作為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論壇特別支持媒體,推出『聚焦·北影節』專題策劃,為大家帶來最新鮮、最有料、最具有觀點的行業報導。本篇為專題的第三篇文章——聚焦北京國際電影節「未來影像發展高峰論壇」,「大咖」共話大銀幕與流媒體破界融生的報導。
  • 大銀幕與流媒體之爭,是個「偽命題」丨聚焦·北影節
    為期八天的北影節,除了電影展映之外,多場主題論壇同步舉辦,行業人士齊聚一堂,聚焦當下中國電影產業的熱點話題進行討論,對於疫情下電影產業改革升級,電影全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烹小鮮(pengxx01)及聯盟帳號作為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論壇特別支持媒體,推出『聚焦·北影節』專題策劃,為大家帶來最新鮮、最有料、最具有觀點的行業報導。本篇為專題的第三篇文章——聚焦北京國際電影節「未來影像發展高峰論壇」,「大咖」共話大銀幕與流媒體破界融生的報導。
  • 《特殊行動》亮相北影節 聚焦邊境禁毒一線幹警
    《特殊行動》亮相北影節 聚焦邊境禁毒一線幹警 本片由中國「第七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常徵執導,資深警匪題材編劇張楊執筆劇本,講述了西部邊陲禁毒最前沿的邊防幹警與派出所民警對毒品的零容忍,與境外毒販集團展開殘酷血腥的生死角逐的故事。
  • 話電影、推新作、看經典,在影節見證電影新力量 | 第十屆北影節閉幕
    「第一屆北影節雲集了21位國際電影節的主席,大家齊聚一堂,威尼斯電影節的主席甫一落地,便說『在機場就感受到了北京的熱情與好客』;第五屆北影節,影節主席呂克·貝松在頒獎典禮現場像孩子一樣跳起來抱住成龍,對全場喊出『北影節太好了
  • 張藝謀亮相北影節啟動式:還有更多中國故事需要講給世界
    電影導演張藝謀,本屆電影節形象大使吳京,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著名演員陳道明等明星嘉賓依次發表感言,寄語中國電影。「新冠肺炎疫情還沒有結束,生活不易,創作更加不易。」張藝謀表示,雖然電影不是生活的全部,但電影是一面反映生活的鏡子,「有更多的中國故事需要我們繼續講述,有更多的中國故事需要我們講述給世界。我們需要繼續努力,通過我們的工作,給每一個人帶去一些新的故事,帶去一些感動和力量。」
  • 北京國際電影節十周年主題論壇舉辦 電影人暢談北影節過去、現在與未來
    嘉賓們圍繞著未來北影節如何明確定位,繼續奮進;科技將如何為北影節發展賦能;評獎的根基、價值取向如何順應時代發展;市場如何進一步優化合作方向;線上電影節的意義與發展前景等核心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為北京國際電影節推開了面對無限風景的未來之門。
  • 北京展映丨電視展映,讓北影節走進生活
    電視展映作為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一項惠民活動,給在電視端前,喜愛電影的觀眾帶來「足不出戶,亦可參與北影節」的體驗。從多維度實現「全民參與」,讓更多人可以接觸電影、認識電影,感受光影的魅力。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耗時五年拍攝中國故事,精緻攝影,將狼與自然與人的關係表現得惟妙惟肖。
  • 北影節策展人談選片:今年邀請影片特別快
    今年北影節線下展映片單有近一百部,比往年數量有所下降,但資深策展人沙丹卻說,這是他從事北影節策展工作六年以來,自己最滿意最順溜的一次。他形容這次的片單「小而美」。在他看來,電影節不是給觀眾去看商業大片的一個平臺,而是新片為主,為青年導演和電影產業助力。
  • 中國日記丨《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開播 致敬新時代最閃亮的星
    10月2日晚,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在央視綜合頻道正式播出。這條信息在節目結束後,登上了微博熱搜,也引起了網友對黃文秀的深情懷念。  《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不僅讓經典照進現實,還把正在行進中的中國故事搬上舞臺,關注新時代奮鬥者的築夢之路。
  • 時代報告劇《我們的新時代》開機,以平凡人視角講好中國故事
    這個故事加入了網際網路電商這個新時代特有的元素,將主人公設計成網紅,帶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色。用年輕觀眾能聽懂看懂的方式講故事,迅速拉近了獻禮劇與普通觀眾之間的距離。,《我們的新時代》的創作難點在於如何平衡真實性與藝術性、思想性與戲劇性、嚴肅性與年輕化之間的關係。
  • 今日消息丨北影節Day8:圓滿落幕,明年再相聚
    這是北影節首次舉辦戲曲電影展映活動,對擴大戲曲電影影響力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在雲影院,觀眾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盡情享受北影節的雲端盛會。,共11節在線課程,邀請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北京電影學院專家學者,圍繞第十屆北影節「北京展映」精彩影片和著名影人,講授專業幕後故事。
  • 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陳道明將出席北影節啟動式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馮雪):北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2011年,今年是北影節的第十年。這十年,不僅是北影節的夢圓十年,也是無數電影人沉澱向前的十年,陳道明就是其中之一。據悉,陳道明將與張藝謀、黃會林、孫向輝、曹寅、傅若清、於冬、吳京等多位電影界不同領域的重量級代表一起,出席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啟動式,共話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對演員這份職業,陳道明始終保持著一份敬畏與赤誠。從業三十餘年來,他用心詮釋每一個角色,不斷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光影人生。
  • 北影節開幕!啟動式精彩連連,共赴十年之約
    有更多的中國故事需要我們繼續講述,有更多的中國故事需要我們講述給世界。我們需要繼續努力,通過我們的工作,給每一個人帶去一些新的故事,帶去一些感動和力量。」對此他提出三點目標,一是聚焦內容創作,二是加強開拓創新,三是堅持協同共進。同時他也對電影市場充滿信心:「到今天全國已有超過8500家影院復工,多部重量級的新片、大片於近期陸續上映,電影市場正在逐步回暖。在中國電影人的共同努力下,電影產業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 北影節十年之際回顧:那些各具特色的中國電影節
    北影節十年回首北京國際電影節原名北京國際電影季,創辦於2011年,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在2012年第二屆中正式更名為「北京國際電影節」,並宣布每年舉辦一屆,設置評獎單元。在2013年第三屆中,主競賽單元「天壇獎」正式設立。北京國際電影節發展至今,主要活動版塊有北京市場、商業洽談、北京展映、主題論壇、獎項評選、開閉幕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