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愛情,流傳了兩千多年,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場面。《國風》中第一篇《關雎》就是最經典的愛情告白,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驚豔了世人兩千年;反之,《摽有梅》是姑娘對小夥子的大膽表白,「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表達出姑娘對愛情的嚮往。
《有女同車》、《溱洧》、《桑中》,是戀愛中的青年男女,約會時的甜蜜畫面;《野有蔓草》是一見鍾情的浪漫愛情故事;《女曰雞鳴》是新婚夫妻平淡而幸福的歲月靜好。那麼,在一個姑娘即將嫁人的時刻,《詩經》中會怎麼描述呢?《齊風·著》就是一首描寫女子即將出嫁的詩歌,這首詩中,寫盡了新娘子心中的甜蜜,和對新郎的讚賞。
著
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俟我於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
俟我於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著,在古代指的是正門內兩側屋之間的地方,古代婚嫁的時候,男方往往在此處等待接新娘子。這首詩以新嫁娘的口吻寫成,英俊帥氣的新郎,正在「著」等著迎娶自己的新娘,新娘按捺不住激動而好奇的心情,悄悄往外窺視,看到新郎佩戴者白色的充耳,充耳上點綴著晶瑩的美玉,映襯著新郎越發玉樹臨風。
充耳,又叫「塞耳」,是古代帽子兩邊垂下來的飾物。《毛傳》中釋義,「充耳謂之瑱」。古代的男子帽子兩側各系一根絲帶,在耳邊打一個圓結,圓結中穿上一塊玉飾,因為圓結和玉飾剛好在耳朵的兩邊,所以稱為「充耳」。
這首詩三次變化場景,但變化並不是很大,第一次是新郎在門屏等待著自己的新娘,戴著白色的充耳;第二次是新郎在中庭等候,戴著青色的充耳;第三次是新郎在庭堂等候,戴著黃色的充耳。三個細微的變化,都一絲不差地落到了新娘的眼中。
無論在什麼時候,婚禮都是一個非常盛大的場景,陪同男子來迎親的眷屬,女方送親的眷屬,都非常多。但是在這麼多的人群中,新娘子一眼就看到了那個最與眾不同的人——自己的新郎,將他身上的穿戴和飾物,都看得非常清晰,言語之中皆是心滿意足和讚嘆,可見新娘子對自己的這樁婚事,是何等的憧憬,心中是何等的甜蜜。
這首《著》,是《詩經》中最直觀地描寫新娘子在即將出嫁前的欣喜情懷。除了《著》,《詩經》中還有那首著名的《桃夭》、《鵲巢》,也都是描寫婚禮的場景,但與《著》的視角有所不同,《桃夭》是以女方親眷的視角寫成,強調了即將嫁人的姑娘的美麗,女方親眷對女子的殷切叮嚀。其中的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也成為流傳千年的佳句。
《鵲巢》的著重點,放在了婚禮盛大的場面上。「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這應該是貴族之間的婚嫁,盛大的婚禮中,出動了上百輛的彩車來迎親,女方的嫁妝,同樣龐大而隆重,「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陪嫁的車輛,也有上百輛。
《詩經》中這三首描寫女子出嫁的詩作,各有各的視角,《桃夭》是名氣最大的,《鵲巢》是儀式最隆重的,但最甜蜜,情感描寫最細膩的,還是應該說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