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人問村長,尼康的Z-Noct-Nikkor 58mm f/0.95,怎麼這麼大,價格也太貴了吧?買這個鏡頭的意義何在?還有人問:佳能的28-70 f2.0能否用在單反上?看來不少人是中了大光圈鏡頭的毒了,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超大光圈鏡頭,只有你了解了才不會盲目地崇拜與遐想。
是什麼限制了超大光圈鏡頭的發展?
這一輪,全畫幅微單相機的發布,的確讓市場為止一振。你不革命,別人就來革你的命,這是非常現實的事情。然而,有人還關注到,無論尼康也好,佳能也好,全新卡口鏡頭更是十分強大,不僅有獨步天下的全畫幅F2恆定光圈變焦鏡頭,甚至一上來就甩出一款F0.95超大光圈的定焦鏡頭,可謂是極致豪華。
一直以來,擁有一隻大光圈鏡頭是很多攝影愛好者的夢想。其獨特魅力在於營造出極致的淺景深虛化效果,而柔和的焦外成像可以把被攝主體從背景中分離開,照片反差也比較明顯。
在超大光圈及大光圈的歷史上,不乏一些能炸天的神級鏡頭出現,比如卡爾蔡司Super-Q-Gigantar 40mm f/0.33。當時,廠商紛紛研製大光圈鏡頭,佳能就推出了50 mm f/0.95鏡頭,而卡爾蔡司的技術人士不服氣呀,這才有了怪胎Super-Q-Gigantar40mm f/0.33鏡頭。
要知道,設計一款大光圈鏡頭並不容易。在大光圈的範圍內,每提升一檔最大光圈值,光學設計和製造的難度都要大幅提高。光圈值的定義是焦距除以光圈口徑,所以 f/1.8、f/1.4、f/1.2 的孔徑差異其實不小。
之前,很多C粉都嘲笑尼康,做不出超大光圈鏡頭。受制於卡口的直徑,尼康的F卡口做出超大光圈鏡頭不容易,存在物理上限。
佳能EF卡口,法蘭距44mm,內徑為54mm,在135相機中是最大的。
尼康F卡口,法蘭距46.5mm,內徑44mm,在135相機中是最小的。
三個品牌的全畫幅微單,在取消反光鏡結構之後。
佳能R卡口,法蘭距20mm,內徑54mm
索尼E卡口,法蘭距18mm,內徑46.1mm
尼康Z卡口,法蘭距16mm,內徑55mm
想要做大光圈,在鏡頭物理結構上有兩個重要的設計點:鏡後距短、像場小,目的是在儘量短的距離內將儘量粗的入射光錐聚焦在CMOS上。
ps:微單與單反的結構不一樣,法蘭距差距比較大。兩者的鏡頭設計也是有區別的。
一般沒有把微單鏡頭用在單反上,沒有相應的轉接環。相反微單的鏡頭群少,單反的鏡頭只要有有相應的轉接環就能用在微單上。
什麼是物理極限?
假設我們要設計一個50mm f/0.8的鏡頭,在理想狀況下,這個鏡頭匯聚到焦點的光線最大夾角為64度。
那麼機身設計對應:
法蘭距12mm,卡口直徑需要56.8mm
法蘭距16mm,卡口直徑需要61.8mm
法蘭距18mm,卡口直徑需要64.3mm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超大光圈鏡頭總是體積很大,價格又很貴呢?
有個情況,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絕大部分鏡頭在最大光圈下畫質下降。
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鏡頭?
1、通光介質的折射率隨波長變化而變(引起色差)
2、透鏡表面通常為球面(引起球差)
3、光具有波動性(引起衍射效應)
一般來說,像差對畫質的劣化作用會隨視場角和孔徑增大而加大,也就是光圈越小畫質越差。軸向色差、球差會影響像場,橫向色差、慧差、場曲、像散和畸變會影響斜入射的光線,但不影響中心。為了校正像差,大光圈鏡頭的設計往往非常複雜,需要更多的鏡片、非球面來進行校正,成本大幅提升,而校正工作精密又複雜,鏡片光軸哪怕偏離一點,像質都會比小光圈鏡頭衰減的快。
有人問我,尼康的Z-Noct-Nikkor 58mm f/0.95為什麼會是手動對焦?要知道,自動對焦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以最快速度精準合焦,但尼康這枚新頭太難驅動,超大光圈本來就很難精準合焦,速度可能慢到和手動對焦差不多。與其這樣,不如做成手動,讓體積變小點,成本還能降低不少。
我覺得,手動也好,自動也好,99.9%的用戶會因為它的價格而沒有任何想法。0.95這樣的光圈本身就是講玄學的,即便是徠卡堆了這麼多的料,也沒做的很好。尼康在Z系列元年拋出這麼個鏡頭,很顯然是為了顯擺自己的設計生產能力,堵住那些曾經嘲笑過自己的人的嘴,產量應該很有限。如果能務實一點,尼康應該先推出50mm f/1.2,讓大家爽起來。
最好用的讀卡器,多種用途一站式解決!
關於讀卡器的產品我們推出了不少好產品,但仍不能完全滿足大家的需求。其中反應最多的就是CF卡和華為手機的接口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狼族根據大家的需求,專門定製了一款產品。
選好一根好肩帶,讓拍攝更輕鬆
單眼相機很重,如果是加上牛頭,重量不可低估,在脖子上掛久了,很容易讓頸椎受傷。這根肩帶可以給你的脖子減負,採用特殊的設計,具有按摩功能,讓你的佩戴更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