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芬與卡德瓦拉德握手(照片:公有領域)
她是在美國第一位拿到飛行執照的亞裔女飛行員,曾被川普總統稱為亞裔女性先驅而點名稱讚,但她的名字卻鮮為人知,這位華裔就是張瑞芬(Katherine Sui Fun Cheung)。
1932年4月2日的《聖克魯斯晚報》(Santa Cruz Evening News)刊登了一幅照片,照片上是穿著全套飛行服的張瑞芬與芝加哥女孩飛行俱樂部主席阿黛特·卡德瓦拉德(Ardette Cadwallader)握手的照片,照片標題稱張瑞芬為第一位華人女飛行員(She’s First Chinese Aviatrix)。當天張瑞芬經過嚴格考試,獲得了飛行執照,據媒體報導,她不但是第一位獲得美國飛行執照的華裔女性,也是第一位亞裔女性。
張瑞芬獲得飛行執照引起美國媒體的關注,不僅僅是因為作為少數族裔的中國人在30年代的美國受到種族歧視,而且作為女性,也受到普遍的性別歧視,她能在當時男性佔絕對主導地位的航空界獲得一席之地,令人刮目相看。駕駛飛機上天在30年代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而在獲得飛行執照的美國人中,大約只有200來人(佔總數的1%)是女性,張瑞芬能成為這些女性中的一員,實在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川普總統在2017年5月的亞太裔傳統月文告中,就稱讚張瑞芬「為成千上萬的女性成為飛行員開拓了道路」。
1904年12月12日張瑞芬出生於廣東恩平,父親是商人,張瑞芬在廣州長大,先後就讀真光女校和培道女子中學,畢業後考取教育部赴美留學資格,1921年17歲時前往美國學習,在加州的幾所大學修讀鋼琴課程,並進入南加州大學(USC)深造,她的家人也隨她來到美國。父親張舜炳在美經商,張瑞芬後來嫁給了父親的商業搭檔喬治·楊(George Young),但保留了自己的姓,沒有取用夫婿的姓,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汽車在美國開始普及,張瑞芬的父親常常帶她到洛杉磯附近的機場學開車,看到飛機的起落,張瑞芬就動了學駕駛飛機的念頭,她在晚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想飛上藍天,於是我就做到了」(I wanted to fly, so that’s what I did)。
張瑞芬第一次上飛機是得到堂兄的鼓勵,坐堂兄駕駛的飛機,她的丈夫也很支持她學開飛機,僅僅經過12個小時的飛行訓練,張瑞芬就獨自一人駕駛飛機升上了天空,並於1932年4月2日獲得駕照,以後又成為特技飛行員。在張瑞芬的飛行生涯中,她多次參加各種長途飛行競賽,以優異的成績得到同行的尊重,並成為99俱樂部(Ninety-Nines,也稱The 99s)的成員,這個俱樂部是由女子飛行員組成的,成立於1929年,世界著名的女飛行員阿梅莉亞·埃爾哈特(Amelia Mary Earhart)曾擔任過俱樂部主席。張瑞芬加入該俱樂部後,結識了當時許多有名的美國飛行員,包括林白(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羅斯科·特納(Roscoe Turner)以及潘喬·巴恩斯(Pancho Barnes)等。
在張瑞芬的飛行生涯中,她曾多次飛到華人聚居的城市發表演講,鼓勵更多的女性學開飛機,她在演講中曾表示,沒有任何理由說華裔女性不能像其他任何人那樣成為一名優秀的飛行員。她告訴大家: 「我們駕駛汽車,為什麼不能駕駛飛機?」
1937年抗戰爆發後,張瑞芬在美國也積極為抗戰奔走,當時華裔捐贈7000美元購買了一架瑞安ST-A型教練機(Ryan ST-A),希望張瑞芬飛往中國並教中國志願者如何飛行,為抗戰出力。然而,當飛機買來停在機場、大家興高採烈參觀新飛機時,張瑞芬的堂兄,也就是第一次帶她上飛機的那位堂兄,大概是太興奮了,當著大家的面坐上新飛機升空,但不一會飛機突然衝向地面墜毀,張瑞芬的堂兄當場遇難。
幾年後,張瑞芬的父親臨終前告訴她,不願意讓女兒再面臨飛行的危險,並要她保證再也不會飛行並照顧祖母,為了父親,張瑞芬只得答應了。經過十多年的飛行,張瑞芬在38歲時終於不再坐進飛機駕駛艙、不再飛行而以經營花店為生。在張瑞芬做出這樣的決定時,有三件事起到深刻的影響:埃爾哈特首次環球飛行在太平洋上空失蹤、堂兄的墜機悲劇以及對父親的承諾。
作為亞裔女飛行員先驅,張瑞芬的名字被列入史密森尼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則稱她為「中國的埃爾哈特」。2003年張瑞芬在家中去世,享年98歲。
2016年由梅展鴻(Ed Moy)導演的紀錄片《航空女傑:張瑞芬》(Aviatrix: The Katherine Sui Fun Cheung Story)詳細回顧了張瑞芬的一生,尤其是她在20世紀30年代戰勝種族和性別偏見、成為一名飛行員的動人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