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畢設一直在關注青年創造力,之前報導過瑞士的一個獎,只允許學生和畢業生(90後00後)參加,Weltformat2018 丨一個只屬於90後的平面設計大賽;而臺灣有一個獎,叫金點新秀設計獎,一直在挖掘臺灣最優秀的畢業作品。
臺灣有一句話:「金點新秀設計獎,是新秀設計師夢寐以求的頂級獎項。」 2019今年的作品以社會為核心,為社會做設計,不僅是服務於社會,更多的是找到自己的定位。
正如「視覺傳達設計」召集人,馮宇說到:「學生在思索未來從事設計這條路時,要先找到設計對社會大眾價值是什麼,並且在這個意義之下,找到自己專業的定位,才有向前邁進的驅動力。」
本期,小編為大家介紹 7 組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以他們的語言,述說對社會的關懷。
01
我們,曬黑不曬傷!
視覺傳達類別
《 山迴行 》
山的樣貌與永恆是我們所不能定義的,會隨著氣候與高度而改變眼前所看到的,因此觀者在一樣的山林裡,創造不一樣的體驗,發展不一樣的故事。
為了將在山裡最真實的感受,團隊登山入嶺體驗,以此作為創作的主軸,以插畫形式創作他們在山中的故事,以及山的變化樣貌,將沿路出現的植被、動物、氣候、人作為描繪對象。並依照高度的景象進行配色及特殊印刷或加工。
設計團隊:陳玟利、吳柏翰、葉昕盈、楊程皓、洪家榮、吳承泓
🏫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02
36計不僅是兵法
也是36種生活擺法
包裝設計類別
《 面紙盒三十六計 》
誰說面紙盒只能一成不變?面紙盒三十六計,對應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生活場景:辦公室、教室、小吃店、客廳;設計出多功用的面紙盒。
評審點評 | 廖小子
不管是從經濟,從大自然、材質本身是不是真的能夠耐用,回過頭來就會變成「恰當」兩個字。
設計團隊: 柳佳妘、王淳貞、郭亮延
🏫 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03
我們不該譴責性侵受害者
數位多媒體設計類別
《 房裡的魚 》
從報章雜誌、網路上,仍可看到許多遭遇性侵的受害者,而且人數且持續增加中。性侵事件的受害者在受害當下有時會出現「凍僵反應」,這使他像是靈魂出竅般目睹事件的發生,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做出反抗。
因此團隊希望藉由影片傳達出受害者無力反抗的狀態,讓觀者能試著去思考與理解受害者,不要因為不了解而造成二度傷害。
⬆️ 預告片
設計團隊: 何畇蓁、薛芳沂、劉雅晴
🏫 臺灣藝術大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
04
跳脫傳統音樂教育
從日常物件創造聲音
產品設計類
《 器物的聲音百科 》
作品結合3D列印與日常的生活五金,透過工作坊的形式一步步探索有趣的聲音科學,進而引發孩童對音樂的想像力,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樂器。
團隊希望透過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去觸動孩子對於音樂的興趣,一種不同於以往的音樂課來提升孩童對於聲音的想像力。
評審點評 | 鄭陸霖
設計就是提出未來的提案,最重要就是看能不能提出一些具體的提案能夠回應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對未來的希望。
設計團隊: 徐敏碩、吳柏翰
🏫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
05
另一種角度發現生活的美
鋼絲玻璃的新可能性
工藝設計類
《 金網×玻璃 》
王瑾勻以鋼絲玻璃窗為概念,將京都金網工藝與玻璃結合,利用金網工藝中多變的紋樣,取代鐵絲網給人的剛硬工業感,融合燒製出一系列金網玻璃盤。
同時利用金網與玻璃兩者透光的特性,增加光影的變化與美感,也為鋼絲玻璃在應用上賦予新的可能,也希望這個作品能讓觀者以不一樣的角度去發現這些日常中的美。
評審點評 | 連國輝
作品當中我們不只可以看到結果,甚至可以看到過程,它不只會有工藝的這種精神,然後他有設計的思考。
設計師: 王瑾勻
🏫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
06
一場桃園車站的告別式
空間設計類別
《 月臺前聲今事 一封 寄存在車站的遺言 》
人從生到死會有不同的過程,那建築呢?桃園車站即將離開,像一場告別式從有到無透過階段性拆除的過程去敘述車站和過往人群的故事,也許車站不在了還能為這城市發展致上一份敬意。
重新思考舊建築汰換的過程,以不累贅的設計手法,讓人們親身體會桃園火車站地上建築的退場過程。
評審點評 | 黃惠美
空間設計不外乎就是兩種方式,一個是小題大做,一個是大題小作,你怎麼把一個很大的題目,用自己獨特的觀點去闡述。
這個作品用了很輕的方式,加上時間的轉化,讓車站的的拆除有了新的空間敘事。
設計師 餘文翔
🏫 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
07
成立品牌,改善在地原民部落
今年新增類別:社會設計類別
《 奧萬山 》
團隊關注在該地聚落長期砍伐樹木改種淺根植物所帶來的危害,並期望能夠藉由產業轉型與生活經濟的輔助來改善在地原民部落的生活。
此次計劃希望居民能夠從砍伐轉往相對簡單的畜產發展,讓居民開始養雞之後做成食品販售。團隊不僅研發了有在地口味的炸雞,也為此設計易於兜售的野餐提袋。
設計團隊:林舒濃、範欣妤、柯易均、陳顗文、林賢榮、曾怡瑄
🏫 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
看了獲獎學生們的作品,你會發現他們思考的層面廣而深,我們的文化、環境、社會、教育.我們的未來怎樣會更好?
任何人都可以為社會設計做設計。事實上,只有當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或想要發展的內容中加入社會思考,才能幫助這個社會一起成長。
「社會設計類」召集人,周育如老師說到:「我們習慣於以產品設計思維看待社會設計,其實社會設計是運用創新的角度,重新看一個物件或產業,最終產生出來的作品未必是一個物件,也可以是一個思考概念的系統。」
這或許不僅是社會設計的未來,也是設計的未來。
資料來源:金點新秀官方網站、作品團隊網站
編輯:關、最小八
-
喜歡本文,請讚賞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不免費授權)
-
歡迎指正和投稿:media@zuibishe.com
感興趣的的童鞋
申請成為駐地記者和校園大使
與最畢設一起完成
2019全球畢業展的報導
具體工作要求👇請點擊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