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7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這幾日,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道侖毛都村的韓斯日古冷和丈夫正忙得不可開交,院子裡新蓋好的牛舍和草料庫需要收拾打掃。
韓斯日古冷說,家裡的牛和驢一年收入能有2萬元,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自己的娘家到如今自己的日子,生活水平實現了「三級跳」:從跨過溫飽線到土地裡生錢,再到如今走上富裕路,我們家的日子那真是三套鑼鼓娶媳婦——滿紅火!
「苞米碴子」是韓斯日古冷幼年最深刻的記憶。在集體勞動「掙工分」的年代,父親每年工分換的糧食不夠吃,苞米碴子就成了主食——「苞米碴子粥,羊奶稞(一種野菜),菜糰子」,即便這樣,也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大包幹」不斷地深入,村裡分了地,韓斯日古冷娘家分到了16畝地。「當時從種到收,靠的是牲口和雙手,同樣是掰玉米,父親一天下來累得全身酸痛,腰都直不起來。」她說。身體雖然累但心裡卻美。集體勞作是「出工不出力」,包產到戶後,每年除了上繳的公糧,剩下全是自己的,幹勁越來越足,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
分地3年後,韓斯日古冷全家4口人徹底邁過了溫飽線。
2005和2006的兩年,對於韓斯日古冷有兩件喜事,一件是結了婚,成立了新家,另一件就是國家農業稅正式免除,當這個消息乘著春風吹到白音他拉時,這裡炸開了鍋。「可別小看這免除農業稅政策,對廣大困難農民卻是雪中送炭。
韓斯日古冷說,取消農業稅以前,平時捨不得吃肉,有一次父親發燒,家裡翻個底朝天也找不出一毛錢買退燒藥,最後還是去鄰居家借了高濃度白酒,用毛巾蘸著給父親擦身退了燒。
韓斯日古冷至今還保留著父親受累換來的農業稅票據。回想起小時候家裡的生活,不禁想起去世的父親,她哼唱著蒙古族歌曲《烏蘭巴託的爸爸》,眼淚順著她的臉頰流下……
「我爸的勤儉勞動,我們哥倆兒從小就看在眼裡,也知道他們的辛苦、不容易,我也這麼做。」韓斯日古冷提起父親生前卻很自豪。
走進韓斯日古冷家的牛圈,哞哞之聲不絕於耳。伴隨著扶貧政策的落實,這幾年韓斯日古冷家的收入是看得見地往上躥,僅兩年的光景,韓斯日古冷家的牛就發展到了5頭,再加上丈夫打些零工的錢,一年純收入能有3萬元。
改革開放40多年,韓斯日古冷腳下這片土地實現了從種糧食到種養結合的轉變,他們家也實現了從「一天三頓苞米碴子飯」到走上養殖致富路的跨越。在黨的好政策的引領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奈曼的阡陌鄉村,千千萬萬個「韓斯日古冷」正步伐穩健地邁向小康生活。
來源:奈曼旗融媒體中心
圖文:王 陽
原標題:《【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韓斯日古冷的40年「帳單」》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