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誰人不知?諸葛亮誰人又不知?古代的交通非常不便利,而且古代對於人員的約束性還是非常大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個非常聰明非常有才的人是怎麼能夠做到名滿天下的?如果他不能夠做到名滿天下,又是怎麼能夠被世人得知的?如果他不能被世人得知,他又是怎麼把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文化把自己一生所學的那一個精彩點傳遞下去的?
其實這個問題很有趣,也很複雜,但是複雜歸複雜,我們還是要簡單的做一下解析的。
古代的距離問題已經讓部分有所得的人無所事事
大家要注意,我們講的是普遍案例,不是特殊案例,事實上華夏文明5000載,隨便拎出一個人來,尤其是我們知道他的出生年月日,死亡年月,並且距離我們年代比較遠,那就可能有很大的名氣。
畢竟華夏歷史上誰也不清楚有多少人冒出來,這麼多人能夠在歷史上留下點痕跡的,必然而然是有才華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他們有很大的才華,但是不能夠留下歷史痕跡,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個時間點的問題,也包括但不限於各種名氣的傳播,包括各種人物的流動都給他限制住了,這也就導致部分有才之人終不得志。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劉邦童年的時候,他得知某一個地方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劍客,劍術天下第一,而且很多很多的人都和他比拼,根本打不過他。年少的劉邦自然而然也有著鴻鵠大志,而這個時候他決定遠赴萬裡之遙,前往這個劍客的家鄉,無論如何也要學習高超的劍術。
為此,劉邦準備了很久很久,準備的差不多了,騎馬上路,這一路顛簸一路詢問,好幾次都走錯了路,等劉邦好不容易走到那個劍客的故土的時候,打聽一下有沒有這個人,真的有。打聽一下這個人是不是很厲害,沒錯,這個人就是非常厲害。
那麼再問一下這個人還在哪兒,人家說不好意思,這個人在20多年前就已經去世了,大家發現沒有:一個人的名氣的傳播流程其實是非常慢的,在短期之內很難傳播,一旦傳播不開來,又沒有遇到特殊人物把自己記錄下去,這個人可能就已經泯滅在歷史裡面了。
古代的信息傳遞滯澀性和人物流動的滯澀性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古代的信息傳遞有滯澀,這個滯澀嚴重到什麼程度了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皇帝在北京,與此同時海南發生了戰亂,那麼這個時候一般是600裡加急或者800裡加急。
在如此加急的前提之下,往往也需要三五日,我們按照一個均值,也就是5天能夠接收到海南的信息,然後皇帝接收到的信息就需要把這個信息傳遞出去,對不對?傳遞給海南那邊,然後再接受信息再傳遞出去,只需要兩圈,就已經一個月過去了。
這是一個多麼恐怖的事情?皇帝根本無法及時的預估遠在萬裡之遙的海南發生了怎樣的戰事,而古代的大將軍他們也沒有辦法把自己所有的已知的信息通通傳遞給皇帝。在這樣陰差陽錯之間就必然而然會導致一種情況發生,什麼情況呢?那就是信息嚴重阻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出現重大問題。
此外在古代的時候人員流動也是個麻煩事,因為古代的交通不便,往往就導致今天你在什麼地方,明天你還是在什麼地方,你這一輩子可能就居住在一個地方,比如這個小縣城裡面一共有5000人,那不好意思,可能10年20年之後,你問這裡面有多少人差不多也是5000人。
生下來的就在這個地方,死下來的就埋在旁邊,他們這一輩子都不會走出小縣城,如果你想走出小縣城前往大地方,比如說自己家裡面挖出挖出兩個金元寶來,自己的孩子讀書中了狀元想搬到大地方去,當然可以,但是前提是你必須要有足夠的準備功課。
首先當地縣衙要明確知道你是否要搬家,你搬家的目的地是哪,搬家目的地的縣衙是否知道?雙方之間是否有溝通,在溝通之後是否有對應的文書?對應的文書給你遞過來了,你要籤字確認,並且把這個文書一直帶著。在路上可能有很多的兵丁,見到你就查一次,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文書,大概率會把你抓到牢獄裡面去,如果你有這樣的文書那還好,問題不大。
古代的牛人是怎樣做到名滿天下的呢?
我們不排除孔子孟子這樣的一部分人,他們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有名氣了,以孔子為例,他的底下有那麼多的學生,學生當中還不排除有錢人。這些有錢人稍微運作全天下的人也就都知道了,比如最典型的就是那個洛陽紙貴,一個大咖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大家都認為好,口口相傳都覺得好,怎麼樣大家就去寫,寫的話呢,就需要用紙,又需要用筆。一時之間,整個洛陽生產的紙都不夠用了,洛陽的紙價升了好多好多。
就屬於典型的人物的明星效應,一部分人物他們因為機緣巧合也好,因為某些特殊原因好,具備這一部分明星效應。那麼好,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周邊的人關注到,並且口耳相傳,甚至把這個當作大字報來看,這也是牛人走出去並且名滿天下的一個首要因素。
但一部分人根本不具備這樣的因素,比如諸葛亮,諸葛亮就在一個小山溝溝裡面,儘管他很博學,但是他很難被世人知道。那這個時候怎麼辦,我們會發現當劉備落魄到連自己的大秘書都要被曹操給搶去的時候,自己不知所措,當然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我們還是要敬佩一下徐庶在這方面所做出來的貢獻。
而徐庶做出來的最大貢獻,恐怕就是要給劉備進獻了一個人。徐庶告訴劉備遠方不遠處有一個人他叫諸葛亮,他的才能在我的百倍之上,你可以把他請過來幫助你輔佐大使。
這個時候我們請注意劉備問的第1個問題是是什麼?先生能不走嗎?第2個問題是什麼?諸葛亮是誰?他在哪?劉備根本就不認識諸葛亮,也就是說古代的時候名人會有一個名人圈子,在這個名人圈子裡面,他們相互之間為對方傳名。
而這個名人圈子一旦在某種契機之下被一個帝王也好,還是被一方軍閥也好,認識到了,那麼這種情況下,這個軍閥這個帝王就會給這個人傳名,這樣的話他們也能做到名滿四海。
但是大家要明白一點,並不是每一位牛人都能夠做到名傳四海,其次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如諸葛亮,都如孔子孟子一樣有運氣的加持。與此同時有諸多天時地利因素的庇佑。事實上,華夏文明當中也有很多很多頂尖的存在,但是因為缺乏對應的傳播工具,導致泯滅在歷史當中,不得不稱為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