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滋養了五千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保護好長江母親河,事關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多次強調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我們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記者專訪了四川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羅文,請他介紹四川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情況。
羅文介紹,對於四川在長江經濟帶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地一極一紐帶」來概括。「一地」,即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四川全省面積的96.2%屬於長江流域,地表水資源約佔長江水量的1/3,在全國生態安全格局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一極」,即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腹地和重要增長極,四川是長江上遊經濟總量最大、人口最多的省份,目前正在按照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一紐帶」,即「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的戰略紐帶,四川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交通走廊,是西南地區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樞紐功能。
近年來,四川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把修復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牢牢扛起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重大政治責任,不斷健全工作機制,紮實推動各項工作部署落地落實。一是建立完善組織領導機制。成立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省委書記、省長「雙主任」負責;成立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由省長任組長。委員會和領導小組每年定期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年度重點工作。加強部門協同、區域聯動,構建「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部門管行業」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完善規劃引領機制。研究出臺四川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配套制定9個專項實施方案,明確了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具體舉措,把國家戰略細化為「施工圖」。三是建立完善長效投入機制。強化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加強對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戰略實施的財力保障,建立完善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推進財政金融互動,引導撬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
四川地處長江上遊,為治好「長江病」,堅定不移推進突出問題整改,針對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和生態環境警示片反饋的問題,逐一建立臺帳、明確責任,按期按要求整改到位;同時,舉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改關聯性、衍生性問題,深入實施長江生態環境汙染治理「4+1」工程,非法碼頭、非法採砂整治取得明顯成效。深化長江上遊地區協作,與渝、滇、黔聯防聯控。在治本上:加強法治保障,出臺《沱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這是四川首次以單獨流域立法的方式推進汙染治理。制定負面清單實施細則,對汙染物排放大、產能過剩的產業投資強化底線約束。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堅定實施長江「十年禁漁」,按時完成了「四清」任務,深入開展小水電清理整改工作。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
據羅文介紹,四川借力借勢國家戰略的實施,搶抓機遇鍛造長板、補齊短板,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民生改善。一是著力打造長江上遊綜合立體交通走廊。依託長江黃金水道,統籌鐵公水空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省進出川大通道達38條。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牽引下,川藏鐵路、成達萬高鐵、成自宜高鐵等標誌性支撐性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四川長江上遊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將實現新的突破。二是著力推進創新轉型綠色發展。以共抓大保護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以創新驅動賦能新興產業發展,儘量少汙染、不汙染,更多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著力推動傳統製造業綠色化改造,積極推進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在確保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基礎上,實現了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和發展質量的穩步提升。三是著力增進民生福祉。把長江生態保護和流域區域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群眾增收結合起來,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相得益彰。比如,2017年我們啟動了長江上遊乾旱河谷生態治理產業脫貧工程,覆蓋了79個縣(市、區),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特色農牧業、文化旅遊業,既加強了環境保護,又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兼顧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長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四川自古以來就是長江上遊的文明中心,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古蜀文明源遠流長,三國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輝映,共同交織出一幅豐富多彩的巴山蜀水文化長卷。四川省委、省政府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以文化強省建設為引領,切實加強對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融入國家文化繁榮發展大局,推動古蜀文明、川燈、川茶、川酒、川菜、蜀繡等獨特長江文化元素走向世界,與重慶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講好四川長江文化故事。堅持加強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大力實施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利用提升工程,全面普查非遺資源,著力推動文旅融合創新發展,持續打造文旅精品,不斷提升「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的知名度、影響力。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05日 04版)
[ 責編:姚坤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