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財經首席評論員 李存國
創業板第一股青島特銳德11月30日晚間公告:公司董事會授權公司管理層啟動分拆子公司特來電至境內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媒體報導,特銳德表示,這是為了更好地整合資源,有利於特銳德更好地聚焦智能製造業務的發展,促進特來電充電網業務的戰略布局和長期發展,以及提升雙方的盈利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等。
此前,A股公司只能分拆在境外上市,如2018年5月4日,中國平安旗下子公司平安好醫生登陸港交所。去年12月13日,證監會正式發布了《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上市試點若干規定》。一年來,眾多A股上市公司對分拆上市展現出極大熱情。
據風口財經記者初步統計,加上特銳德,已有56家公布了在A股的分拆上市計劃,除了兩家終止分拆外,截至目前尚有54家公司處於「A拆A」進行時。近期分拆上市再度頻繁見諸媒體:除特銳德外,11月10日,歌爾股份發布籌劃控股子公司歌爾微電子分拆上市事項;13日,大族雷射更新了子公司大族數控分拆至創業板上市的預案,海格通信發布了擬將子公司馳達飛機分拆至創業板上市的提示性公告;12月2日,嶺南股份公告稱,擬分拆至創業板上市的子公司恆潤科技已完成輔導備案……
於國家而言,分拆上市是A股市場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可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於公司而言,好處也顯而易見。就特銳德而言,一旦特來電分拆上市成功,母公司特銳德可以理順公司業務架構,改善公司治理,凝神聚力搞好高端製造業,特來電則有了自己的融資平臺,繼續專注新能源充電業務,深挖潛力。而且,與企業分立(Spin-off)不同,我國分拆上市採取股權切離(Carve-out)模式,分拆上市後,母公司仍保持對子公司的控股。因特銳德是特來電的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高達81.2%,特來電的健康、快速發展,更會「反哺」母公司特銳德,給股東帶來豐厚回報。
可說了這麼多,我們能簡單的視「分拆上市」為利好嗎?有這麼幾個「坑」,必須要防。
其一,關於分拆上市公司的監管核心要求之一,是「上市公司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在新能源、晶片半導體等題材風光無限的當下,旗下有此類業務的部分上市公司難免蠢蠢欲動,粉飾業績,奮力一搏,將虧損改為「扭虧為盈」甚至大幅盈利。對此,投資者必須睜大眼睛。
其二,報導稱,海通證券曾對公布擬將子公司分拆上市的公司股票做過一次統計,在公告發布之後的15個交易日裡,獲得了平均5.2%的「額外收益」。正是因為分拆上市帶有「利好屬性」,有些本身並不具備分拆上市條件的上市公司,會通過各種渠道發布「分拆上市」消息,通過過度、虛假炒作,快速拉升公司股價,最終達到派發股票「割韭菜」的目的。
其三,為防止個別上市公司將旗下一個很重要的業務分拆出去,造成母公司淪為空殼,《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上市試點若干規定》明確要求,扣除子公司業務,母公司最近3個會計年度的淨利潤總和不低於6億元,且在上市公司最近1個會計年度中,擬分拆上市的子公司其淨利潤不得超過母公司合併報表淨利潤的 50%,其淨資產不得超過母公司合併報表淨資產的 30%。毫無疑問,分拆出去的都是上市公司的優質資產,這會不會衝擊母公司今後的業績?力度有多大?母公司會不會逐步沉淪?對此,上述《規定》有明確要求,「上市公司應當充分披露並說明:本次分拆有利於上市公司突出主業、增強獨立性」。但紙面的背後,投資者仍需重新審視母公司的主業及盈利空間,做出準確而又審慎的判斷。
第四,對於一些多元型企業,分拆上市可以讓投資者發現其主業背後的業務閃光點,可子公司一旦上市後,其市值扶搖直上,倘若大幅超過母公司,而作為控股股東的母公司又擁有高持股比例,在母公司運營不暢且股價持續低迷的情況下,難免形成「跨市場套利」空間。那問題來了,面對這個誘惑,若賣出子公司股票,轉投母公司,就一定穩定獲利?答案是什麼,還需要大家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