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移魂都市/極光追殺令Dark City》(1998)美國藍光版封套
說起黑色科幻電影,人們腦海裡浮現出來的經典之作往往包括《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妙想天開/巴西Brazil》(1985)、《十二猴子/未來總動員12 Monkeys》(1995)等,當然不可或缺的還有1999年讓整個世界為之沸騰的《黑客帝國/駭客帝國/22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1999)。
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中的夜景城市
而《移魂都市/極光追殺令Dark City》(1998),這部拍攝於1997年的電影,在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多大的注意。可能很多人並不清楚,這部拍攝於1997年珠玉在前的作品,帶給了《黑客帝國》多少意念,甚至意象上直接的影響。
如果看過導演阿歷克斯·普羅亞斯Alex Proyas在他1993年拍攝的電影《烏鴉The Crow》(1994),就可以大致想像得出《移魂都市》會是怎麼樣一部特別的科幻電影了。
電影《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The Matrix Revolutions》(2003)中尼奧最後來到機械城履行救世主的神聖使命
斑駁陰森的街道,昏暗的光影,渾噩呆滯的人們,永遠都處於夜晚中的城市,這些悲哀而寂寞的景象所勾勒出的哥特風格。
有意思的是,《移魂都市》和《黑客帝國》都在澳大利亞福克斯製片廠拍攝,最終本片的許多布景,包括屋頂、房屋和一些外部布景都被《黑客帝國》直接再次利用。
電影《移魂都市/極光追殺令Dark City》(1998)中盧夫斯·塞維爾Rufus Sewell開始發現世界
《移魂都市》雖然是部科幻片,但是相較於視覺特效來說,影片更吸引人的是他曲折的劇情和緊湊的節奏,以及隱喻於其中的濃厚的哲學味道。
人的本質先於存在,即使通過種種手段歪曲了人的記憶,卻仍然無法扭轉人的本性。而外星人即使擁有種種擁有,改變記憶的方法,也無法超越人的存在本質,塑造出人的靈魂。
電影《移魂都市/極光追殺令Dark City》(1998)劇照
最終只能是迷失了自己。影片以它奇異的構思,慎密的情節和厚重的內涵奠定了他在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位置,並確立了黑色科幻片這一科幻電影流派的分支。
當然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認為這部科幻片唯一值得稱道的只有它黑暗的視覺氛圍設計,從而錯過的話,那你就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了。1998年度美國科幻恐怖電影學院最佳科幻片獎。20世紀最經典的科幻片之一,這些美譽都對《移魂都市》的劇情,思想等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1927)劇照
自從德國導演弗裡茨·朗Fritz Lang(1890-1976)的著名默片《大都會Metropolis》(1927)問世以來,有關未來城市和未來主義探索的科幻電影屢有佳作,最得神髓也最被談論的有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1928-1999)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銀翼殺手》、呂克·貝松Luc Besson的《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1997)和手塚治虫(1928-1989)編劇林太郎導演的《大都會Metoroporisu》(2001)等。
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劇照
而名不經傳的阿歷克斯·普羅亞斯的《移魂都市》顯然被低估和冷落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擁有超越時代的後現代特質和思想內涵的黑色科幻電影,越來越顯示出它的無與倫比和獨特魅力。
約翰·梅鐸John Murdoch(盧夫斯·塞維爾Rufus Sewell飾)一覺醒來,就發現自己身邊躺著一具赤裸的女屍,而且自己不但成了嫌疑犯,還無法記起自己的身份。甚至無法認出自己的妻子(詹妮弗·康納利Jennifer Connelly飾),同時間還需要面對警方和一夥神秘人的追捕。
電影《移魂都市/極光追殺令Dark City》(1998)中詹妮弗·康納利Jennifer Connelly在酒吧唱著歌
可憐的約翰·梅鐸在一開始就陷入了極大的麻煩,緊張的戲劇矛盾,使得觀眾很快就可以投入角色。隨著深入約翰·梅鐸驚險刺激的逃亡旅程,漸漸的發現,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一個怪異的遠遠超越我們想像的世界開始逐步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影片中,阿歷克斯·普羅亞斯還採用了很多隱晦的符號來暗示著世界的本質。例如故意製造很多年代錯誤的事件,女屍身上布滿了螺旋狀的記號等。
電影《移魂都市/極光追殺令Dark City》(1998)劇照,基弗·薩瑟蘭Kiefer Sutherland
而我們熟悉的基弗·薩瑟蘭Kiefer Sutherland也在其中同樣飾演了一個世界中的「異類」,與男主角之間或黑或白的互動,推動著故事的發展。
在約翰·梅鐸追尋自我的過程中,《移魂都市》探討的層次很多∶用外星人的集體意識跟地球人個體獨特性的對比,闡釋反抗集權、統一化的政治觀點。用男主角抗拒既定身份(被局部注射的「記憶」,也就是構成他自我認同的元素),表達自由意志與外在輸入記憶的對抗。
電影《移魂都市/極光追殺令Dark City》(1998)劇照
用男主角對現狀的懷疑和對自我的追尋,表達對存在意義的重新思考。用男主角在被催眠中突然醒過來,對比那些不斷混合注射到人體的累世經驗,強調打破既定宿命的可能性。
喜歡《移魂都市》夢境般的詭異氣氛,喜歡它那層神秘,喜歡《移魂都市》裡20世紀30年代的殘留影子。《移魂都市》所呈現的是一座令人窒息的黑暗都市,沒有年份交代,沒有確切位置,更沒有陽光和未來。
電影《移魂都市/極光追殺令Dark City》(1998)中,理察·奧布裡恩Richard O&39;Brien和盧夫斯·塞維爾Rufus Sewell對決
阿歷克斯·普羅亞斯毫不費勁地 引導觀眾進入他的存在主義世界,這種20世紀中葉西方甚囂塵上的理論,在《移魂都市》裡被賦予新的釋義。
法國思想家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著名的存在主義理論是:「存在先於本質」——人首先存在著,在這世界上遭受各種波折,然後界定他自己。
瀰漫著末世紀的虛空、恐懼、焦慮的《移魂都市》裡,人們的思想被逐漸抽離肉身,身體即使依舊,但精神已不再屬於原來的自我,沒有記憶的馳騁也禁錮思想的放縱,只剩下一個個無主軀殼和殘餘影像。
電影《移魂都市/極光追殺令Dark City》(1998)劇照,盧夫斯·塞維爾Rufus Sewell和詹妮弗·康納利Jennifer Connelly
他們只有尋回原屬於自己的記憶部分,才有機會再塑自我、重建人生和締造新世界。「人的本質只能靠自己的行動去創造,是英雄使自己成為英雄,是懦夫使自己成為懦夫。」
約翰·梅鐸終於沒有走上華倫斯基探長(科林·弗瑞爾斯Colin Friels飾)選擇的絕路,而是憑著「尋找貝殼海灘」的美好信念,踏上自我拯救及重建世界的康莊大道。
電影《移魂都市/極光追殺令Dark City》(1998)劇照
相反,異類人試圖通過擁有、改變人類的記憶和構築按自己意願建立的世界新秩序,從而成為人類的主人甚至新人類,但他們顯然忽略了「人是特殊的、行動的人,只有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沒有了人的存在,萬物的存在就失去了確定性和意義」,終究它們迷失了自己也喪失了控制力。
強烈而裸露的哲學觀點闡釋了作者兼導演阿歷克斯·普羅亞斯的思想傾向和創作動機,他直截了當地把自己的觀點轉化為直觀的影像呈現給觀眾,當然留下眾多等待答案的論題也令本片備受矚目。
電影《移魂都市/極光追殺令Dark City》(1998)劇照
真難以想像在個人主義的文化土壤中成長起來的美國電影人,花了這麼大的價錢來拍了一部電影,特此表達他們對集體主義的東方文化崛起的恐懼。不過現在想想,他們的恐懼也不是沒有道理,也許機器化大流行以及被大數據統治的恰恰是和個人主義相反的對立面,那時候團結的人群如何去破解已經無法衝破的困局???
當時無論在票房或者是口碑上,《移魂都市》都沒能產生足夠的影響力。然而後來DVD和藍光的發行,卻讓作品在影迷中開始風行,並且積累了大量忠實的粉絲。這方面有點類似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
電影《移魂都市/極光追殺令Dark City》(1998)美國DVD版封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