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在相聲界已經是聞名遐邇,它的崛起離不開郭德綱多年的苦心經營,也有于謙在背後的默默支持和付出,我們都知道于謙是郭德綱的最佳搭檔,兩人在表演時的默契配合是無人可以代替的,也是出於這樣的默契和對相聲這門傳統藝術的追求,才讓這兩個人之間建立了相聲界最讓人羨慕的友誼,都說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可郭德綱成功的背後卻是默默付出的于謙。
于謙和郭德綱相識於97年,那個時候他們經常在北京郊區演出,各有各的舞臺,兩人的關係也僅限於認識可能,彼此也看過對方的表演,但是沒有深刻的印象,直到2000年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于謙和郭德綱在北京某郊區露天廣場的舞臺上第一次合作,當時表演的是對口相聲《拴娃娃》,也就是這次意外的合作,對兩人以後的關係以及德雲社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兩人的配合十分默契,表演結束以後,對彼此也是心照不宣地欣賞了。
「這好像是我以前,覺得那個相聲這麼說應該是對的,好玩,覺得非常舒服。」
2002的時候,于謙和郭德綱在小劇場的合作演出已經是比較頻繁了,2003年,兩人合作的相聲《你好北京》獲得了組委會特別獎,經過這麼多次的合作,郭德綱對于謙已經是相當欣賞了,但是他並沒有立刻邀請于謙加入,因為當時的于謙是體制內的演員,就是說于謙手裡端著「鐵飯碗」,在那個物質貧乏,工作機會少的年代裡誰不羨慕鐵飯碗呢,更何況當時的郭德綱自己就是一個體制外的民間藝人,德雲社也處於步履維艱的境地,試想有誰願意放棄自己的鐵飯碗過朝不保夕的生活呢?
04年的時候,德雲社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候,最起碼于謙去的話,發工資是有保障的,所以這個時候郭德綱才正式邀請于謙加入德雲社,這足以體現郭德綱對于謙的重視了吧,于謙為此也放棄了自己的「鐵飯碗」,真有幾分英雄相見,惺惺相惜的感覺。
「我們兩個人真的是在一種,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交朋友,先交朋友後合作的那種感覺。
自此于謙與郭德綱結為固定搭檔,象徵著這份讓人羨慕的搭檔關係就此開始了,要知道,在相聲界找一個好搭檔堪比古人口中所說的知音難覓,事實證明,這兩人的組合是一個十分正確的選擇,也是這對默契搭檔的完美配合,讓剛有起色的德雲社又往前邁了一大步,我們都知道,郭德綱最後拜侯耀文為師,這背後和于謙的努力也是分不開的。
于謙和郭德綱搭檔已經有20年了,20年的風風雨雨,于謙不離不棄,郭德綱不屈不撓,臺下他們是兄弟,臺上他們是知己,他們的完美組合相得益彰,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聲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德雲社也成了相聲界的招牌,當德雲社站在下相聲界的象牙塔時,有多少人想藉此沾沾光?郭德綱十分清楚于謙對德雲社的貢獻,所以在這個輝煌時刻,他當然沒有忘記陪自己一路走來,不離不棄的搭檔于謙,為了回報患難之交,郭德綱提出給于謙股份,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于謙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有次採訪中,有人就十分好奇,于謙為什麼將到嘴的鴨子舉之嘴外,難道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見錢不眼開?於是就忍不住問了出來,當然這不只是一個人的好奇,很多人都好奇,只不過沒有發問的機會,機不可失,咱們看看于謙是如何回應的。他說:
「我為什麼要拿股份,我憑什麼要拿?我一會兒推一個烤鴨店的門,你得給我點股份,憑什麼?憑什麼我一進門兒就讓他拿股份給我。」
對於現在這樣的工資,他已經非常滿意了,知足者常樂吧。當記者又問道,「作為最老最資深的這個員工之一,難道不應該在其中佔有股份嗎?」于謙回答「那你還拿不拿工資,不要老替我不平衡,我現在自個兒都挺平衡。」不過于謙也表示,他從來不參與德雲社決策性的問題,你就不會像郭德綱那樣操心很多事,比起這些操心的事,他更加喜歡,沒事幹的時候叫上幾個朋友聚會喝酒,放鬆放鬆,他不願意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所以他不拿股份是很正常的事,其實這是于謙對自己清醒的認識。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是于謙的這種自知之明,讓他和郭德綱既可以在最難的時候互相扶持,也可以在德雲社出名以後共享這份榮譽,我們都知道,領兵作戰的時候只能有一個最高將領,如果有兩個將領,他們在權力和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一旦這兩個將領的意見產生分歧,那到底是該聽誰的呢?
讀史之人都應該都知道,劉邦乃一屆草根,最後成了大漢王朝的建立者,他一生的功績除了本身的天賦之外,和他身邊的文臣武將是分不開的,他曾總結,自己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是因為有張良、韓信和蕭何,可是這三人中,只有張良最後得以善終,韓信擁兵自重,可是古代帝王的龍榻豈容他人酣睡,而張良計知人又自知,才躲過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
當然,郭德綱不是劉邦,于謙也不是張良,可是任何堅固的情誼,在面對利益糾紛的時候,都會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戰,成功就是老鐵,挑戰不成功就是仇人。而人和人之間的情誼往往就是敗給了這些利益衝突,剛好于謙對別人看中的利益沒有那麼大興趣,這份心境成全了他,也成全了郭於之間為人羨慕不已的情誼,于謙從未想過超越郭德綱,郭德綱也從未壓制于謙,他們就如同相聲界的牡丹和蓮花,各有特點至於牡丹和蓮花誰更受歡迎,那就因人而異了。
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像郭德綱一樣堅持不懈,那麼相聲界下一個輝煌是可及的,如果所有人都能像于謙一樣清楚的定位自我,或許友誼長存真的是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