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膠片是如何記錄聲音的?

2021-02-14 新教育

最近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秒鐘》正在熱映,影片以電影膠片作為故事的線索,演繹了一場惺惺相惜的相遇。勞改犯張九聲(張譯飾)從一封來信中得知自己的女兒出現在第22號新聞簡報裡,但卻沒趕上一分場的電影場次。為了看一秒鐘銀幕裡的女兒,他跟著放映員到下一個生產隊放映地,穿山越嶺,發瘋似地尋找這盤膠片,與想要用廢舊膠片做燈罩的劉閨女(劉浩存 飾),以及放電影從未失誤過的範電影(範偉 飾)結下了不解之緣。

但是你有沒有想到電影膠片裡是如何記錄聲音的呢?

其實膠片電影的聲音信號就儲存在膠片裡,其設計非常巧妙。電影膠片的畫面旁邊都有一條狹窄的黑條,裡面是波浪型的白線,這些其實就是聲音信號。放放映機右下角有個聚光燈,通過聚焦器可以發射出一道光刃,在聚焦器去對面有個光電感應器,他可以把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

當電影膠片聚焦器和光電感應器之間穿過的時候,聚焦器發出的光刃正好投射在膠片的聲軌,本來強度穩定的光線在透過這些深淺或者寬度不同的白線之後,就變成了強度不斷變化的光線,然後被光電感應器接收之後就變成了不斷變化的電流信號,這些電流信號經過放大揚聲器就發出聲音了。

電影膠片的設計非常巧妙,就這麼一條窄窄的膠片可以同時播放圖像和聲音,真是不得不佩服發明者的智慧。

相關焦點

  • 新影集團總經理姚永暉: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書寫歷史
    用鏡頭記錄歷史,用鏡頭記錄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用真實、客觀的鏡頭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風尚,這是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務。在中國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簡稱「新影集團」)以「用鏡頭記錄歷史,為黨和國家留史」的使命和擔當,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致力於展現中國社會全景風貌,尤其是黨和國家重大事件,為社會提供一個鮮活的中國。
  • 用電影膠片記錄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攝製組成員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機智勇敢、頑強拼搏,將電影攝影機鏡頭對準硝煙瀰漫的前沿陣地和被譽為「生命線」「鋼鐵運輸線」的後勤運輸保障工作,用電影膠片真實記錄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熱情歌頌了「最可愛的人」,也充分展示了新中國第一代軍隊電影人的壯麗風採。
  • 《光影傳奇》:膠片的故事與膠片電影守護人的崇高禮讚
    中國電影誕生至今已有百年之餘的歷史。在人人都愛看電影的今天,我們常談數字電影、普通銀幕與寬銀幕等等,卻很少提及早期電影的物質承載者——電影膠片。電影膠片不僅記錄著中國電影的發展,還見證著中國的歷史變遷。為了守望民族記憶,致敬電影膠片守護者,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六集紀錄片《光影傳奇》於1月9日-14日在CCTV-9紀錄頻道播出,講述中國電影膠片「前世今生」的故事。
  • 電影膠片的重生路
    2020年,張藝謀的《一秒鐘》喚醒了大眾關於電影膠片的記憶,然而,其實在2016年底,上海電影技術廠的最後一條膠片生產線關閉,標誌著中國電影膠片時代的結束。同年上映的電影《長江圖》,也成了中國大陸最後一部膠片電影。
  • 電影膠片工的「遲暮時代」
    在冉君的修復工位,她剛開始來時,先練習如何使用她手裡的那臺機器。「膠片邊緣總是會把手割破。如果轉速把握不好,胳膊有時也會被擦得火辣辣的疼。」但冉君覺得自己是幸運的。父輩一直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人,她從小又對電影懷著崇高的嚮往。她認為一切都很理所當然,「我們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人。」其他人大多數是大學畢業後被分配過來的。在膠片合成環節,對工程師的要求操作非常高。
  • ——電影膠片的發展史
    1922 柯達推出超感光度正色性電影底片 柯達全色性電影膠片問世《天使愛美麗》1929 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專為新的電影聲音設計的電影底片。1930 - 1931 超感光度全色性電影底片-與DuPont電影膠片生產廠共同贏得了第四屆奧斯卡科學/技術一等獎 正色性電影底片停產 福克斯影業公司試用了正處於測試階段的Kodachrome彩色電影膠片(2色) 1932 首款3色彩色染印法電影膠片問世 柯達2B型號感光儀贏得了第五屆奧斯卡科學/技術三等獎。第一款8mm 業餘電影膠片,攝影機,和放映機問世。
  • Kodak一次性膠片相機,60元也能咔嚓記錄的美好
    「一次性相機不一定會再次成為潮流,但在NOMO、HUJI、GUDAK等換湯不換藥的「假性文藝」App大行其道的同時,外型可以被複製,聲音可以被模擬,成像效果也能做得八九不離十,然而,膠片攝影所帶來的期盼和感動是永遠無法復刻的。」
  • 數字為王的電影時代,膠片要如何逆襲重生
    數字已經是全面碾壓膠片,電影膠片產量大幅度縮水,膠片大佬柯達公司淪為另一個「諾基亞」。 我們來到了一個數字為王的電影時代。 如果不是在諾蘭、昆汀為代表的大導演們做著誓死頑抗,世界上可能就真的再也沒有電影膠片生產了。
  • 電影膠片詳解與電影機選擇
    現在說起電影膠片或者電影卷大家往往會想起那些碟片分裝的電影卷。但我們今天講的是它最原本的面貌。有時大家往往對電影卷不熟悉,容易鬧出非常多的烏龍,那麼今天我就帶來這份詳細的科普貼供大家參考。我們所用的電影分裝卷就是從這裡來的。具體的也不做過多解釋,相信玩膠片的朋友對135膠捲再熟悉不過了吧!雖然這種膠捲可以買到,難度也不大,但是作為個人來說,用來拍視頻的成本非常之高!
  • 為什麼說一般的膠片電影畫質不會超過超清的數字4K電影?
    膠片電影畫質好,還是數字電影的畫質好,這可能是電影發燒友們爭論不停的一個話題,其實即便到如今,感覺膠片電影逐漸淡出市場,但其實好萊塢依然有很多導演是堅持膠片攝影機來拍取電影畫面的,但是數字攝影機的大量優勢,令膠片的空間越來越小。
  • 電影《一秒鐘》:一代人的膠片記憶
    影片用一位父親為了看去世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的故事,串起了那個年代人們對電影的熱愛,同樣也表現出張藝謀對膠片時代的情懷,可謂是他回歸初心的又一力作。目前,豆瓣評分高達7.8分,貓眼評分8.6分。據貓眼專業版統計,該片單日最高票房2500萬元,首周票房6900萬元,上映八天破億,截止至12月11日,累計票房1.25億。
  • 電影《一秒鐘》:一代人的膠片記憶
    影片用一位父親為了看去世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的故事,串起了那個年代人們對電影的熱愛,同樣也表現出張藝謀對膠片時代的情懷,可謂是他回歸初心的又一力作。目前,豆瓣評分高達7.8分,貓眼評分8.6分。據貓眼專業版統計,該片單日最高票房2500萬元,首周票房6900萬元,上映八天破億,截止至12月11日,累計票房1.25億。
  • 我是如何在2020年用膠片拍攝影片的?
    點上方藍字oh4k👉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膠片電影還未亡。這三位電影製作人想要證明,在2020年任何人都可以拍攝膠片電影。Shane、Josh Echevarria和Derick Crucius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小製作團隊,他們都對拍攝膠片充滿熱情。這三位電影製片人已經合作了超過六年。我藉此拍攝的機會,採訪了解了他們的經歷和計劃,並分享了他們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是如何選擇膠片來進行拍攝的。
  • 想看經典老電影,膠片受損怎麼辦?
    在積家的支持下,位於義大利的博洛尼亞電影修復實驗室以4K技術修復了這部經典影片。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起探秘《英雄本色》的修復過程吧。電影拷貝修復工作是將傳統物理介質記錄的影片轉換成數字格式,從而抵禦時光流逝帶來的損耗。老電影會有受潮受損的狀況,第一步修復便從檢查和清潔膠片開始。
  • 當放映機啟動旋鈕開啟,伴隨著電影膠片緩緩轉動的,是最珍貴的觀影記憶!
    >「噠噠噠」的聲音我們華夏膠片電影致力於膠片電影的技術修復和保存工作,同時也有意讓老電影可以走出塵封的資料庫,重新被廣大觀眾所欣賞。膠片電影的美學得以在現代繼續,歷經歲月,保存完好的膠片再度滾動,放映在銀幕上,更是發散著經典的香氣,是值得珍藏的觀影記憶。
  • 諾蘭說「膠片消失於歷史中,將是電影的恥辱」,它究竟有何魔力?
    如今,在很多人的記憶中,膠片僅僅短暫存在又被數碼快速取代。曾經,無論是膠片電影本身,還是膠片電影中的故事都給人慰藉。比如,《天堂電影院》中小男孩多多就在膠片中找到了童年生活的樂趣。諾蘭就曾說過:「膠片作為一種成熟的技術,跟數字影像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膠片消失於歷史,將是電影的恥辱。」
  • 最後的膠片電影?《長江圖》膠片電影絕唱
    9月8日,一部全程採用膠片拍攝的電影《長江圖》,即將登陸全國院線。然而,想在當前國內影院原汁原味欣賞這部膠片電影,已經成為一種奢望。殘酷的現實是,如今全國7000多家影院中,能正常放映膠片電影的寥寥無幾。《長江圖》若想大規模上映,只能轉為數字格式。不知不覺間,膠片電影竟已成為過去。
  • 膠片記錄日軍暴行:為南京大屠殺留下鐵證!【華夏膠片電影藏品約翰·馬吉同款攝像機的故事】
    我看到一個十三歲的男孩,抬進醫院的時候,渾身都是血,日本兵用一根鋼管打得他遍體鱗傷……」  這是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時,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為自己拍攝膠片配的文字。如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裡,這段珍貴的影像資料每天循環播放。
  • 膠片已經被淘汰了,為什麼有的電影還用膠片拍?
    這個是最近一直都在討論的問題。數碼幾乎都是抱著替代膠片的態度,但是我依然覺得,數碼還不夠成熟,不足以完全替代膠片。我這裡也只是介紹為什麼現在還在用膠片的原因。電影喜歡用膠片主要有三個原因:直到《阿凡達》等3D/IMAX等,必須用特效的片子的出現才算是完全顯示出數碼的優勢,所以從那以後,北美市場的3D電影和數碼放映幾乎在4年間侵佔了全部市場。加上現在各種錄像設備的視覺媲美膠片的感覺,導致一直沒有在改變的膠片行業接近死亡。
  • 馬楠:我用膠片記錄正在消逝的中國大家族
    每個人都有相機,每個人的手機都能拍照,在一個拍照片沒有什麼成本的時代,我們為什麼要用更多的金錢和時間用膠片拍一張照片?今天未來生活家的主人公馬楠,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電影攝影專業,目前的主業是廣告及電影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