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災難片向來還是有一定的市場的,對於走溫情路線的這類影片,多的是溫馨的情節以及更多對於人性的探討,不像歐美大片那樣,以特技取勝。
《潘多拉》的故事其實離我們只有一步之遙,講的是韓國的一個尚未發生的災難故事,可是這樣的事情真的不會在我們身邊發生嗎?想想就毛骨悚然,心有餘悸。那些冷漠的、居高臨下的、義正言辭的、不容置疑的面孔實在太過熟悉。但願這樣的故事永遠不會發生。否則,我們面臨的滅頂之災可能比電影中更加恐怖萬分。
電影的前半段告訴我們,看似固若金湯牢不可破萬無一失的核電站其實已是破綻百出,危機重重,問題不斷,狀況百出。核電站的領導是一個不懂物理、不懂業務、不懂專業的外行人,外行人領導內行人,導致他根本不知道各個工作環節孰輕孰重。而核電站的工作人員為了自己的利益各懷鬼胎,敷衍塞責,核電站從上到下沒幾個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影片的一個細節顯示兩個工人為了節省時間、遠離危險,選擇了直接捍接漏洞,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核電站管道壓力過大,徹底爆炸。說明整個電站,從領導到同志,大家都只能是應付工作混薪水而已。
核電站中真正懂的技術認真工作富有正義感的所長意見得不到重視,甚至受到排擠,批評,攻擊,打壓,把危機報告送給總統的秘書被替換。一級級的工作人員一層層的領導部門以一個又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只顧維護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發現問題、積極正直的人紛紛被打壓,其餘的人只能睜隻眼閉隻眼,得過且過,明哲保身,或是同流合汙。
於是每個人只能懷著僥倖心理眼睜睜的看著一個明明早已能夠預料的危機,卻按照可預知的軌道不斷的向最危險、最糟糕、最恐怖的方向滑動,卻不願阻止,不能阻止,或無力阻止。一個個本可以將危機解決於萌芽狀態的糾錯機會被無耐、無知、無動於衷的錯過,事情變的越來越嚴重,直到不可收拾,直到徹底無法掩飾。直到徹底崩潰。
而最終收拾殘局挽救國家於危難的只能是曾經被犧牲利益被無情拋棄的社會底層。這一幕幕實在太過似曾相識。令人觸目驚心,毛骨悚然,悲痛嗟嘆,可是卻似乎無法改變。
災難面前,人類是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擊。自然的災難即是如此,那人為的呢,潘多拉帶給我很大的震撼,很多災害最終都是自己造成的。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都是不顧後期的發展,沒有憂患意識。對於影片的結尾,我們得知核洩漏了,更多的是冷漠,大家都不關心,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不會想著為我們的下一代去做點什麼,只會自己顧自己。確實,這就是社會的現實,人類文明到了這個點,冷漠已經成為了這個社會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想像,是社會複雜了嗎?我想終結還是在人,我們已經回不去那種特別單純的時代了。
影片的另外一條主線,政府的所作所為,其實都是無奈,為了大局,為了不造成恐慌,只是角度問題而已,但是有一個點是最開始個人很不贊同的,降溫不用海水,只是為了保護核心。這不禁又牽涉出一個問題——利益,政府為了自己的利益,就可以不顧百姓死活?想想好像挺極端的,但在現實世界,確實這種事情比比皆是。為了發展,官商結合,草菅人命,這個在當下已經不是稀缺事了。
對於政府的批判,這一點在韓國的災難片中運用的越來越多多,像電影流感,成千上萬的屍體堆積焚燒,市民們打的不是急救藥,而是加劇病毒擴散的毒藥,這就是政府行為,為了所謂的管理,鎮壓百姓,草菅人命,已經不是我們正常五觀能接受的了,雖說是電影,但是在現實的折射下顯得如此赤裸裸。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世界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淵,哪裡有上帝之手呢。電影的後半段,告訴我們那些高大上的理想信念其實是虛無飄渺的,為了摯愛的親人,為了永不忘記的誓言,做出自我犧牲的人,才是最終的救贖者。拯救了愛人,親人,朋友,國家。
但願那些痛苦的畫面永遠不會在真實的世界裡上映。但願這世界上的事情可以不必正如所料,向無耐的軌跡滑行下去。
同類推薦——流感、鐵線蟲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