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慢性病越來越普遍了,誰身邊沒個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或癌症患者呢?
我國首部《健康管理藍皮書:中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指出:
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在3億左右,城市和農村因慢性病死亡佔總死亡人數的比例分別高達85.3%和79.5%。
慢性病已然成為當今世界的頭號殺手,我國慢病已經呈現「井噴」現象,人人自危!
問題出在哪裡呢?
出在飲食,因為我們總是吃太多碳水化合物。
首先,看看我們的主食,米飯、饅頭、米粉、麵條、包子……應有盡有,每每這個時候我都禁不止讚嘆:中華文化,不對,中華美食真是博大精深啊~~
再看看我們的零食,餅乾、蛋糕、冰淇淋、巧克力……
這些食物中不是糖就是澱粉,妥妥的高碳水食物有木有!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兩類:人可以吸收利用的有效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蔗糖、果糖、澱粉等;人不能消化的無效碳水化合物,如:纖維素。
高碳和低碳飲食主要依據有效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來判斷。
「病從口入」這句話一點兒都不假,慢病高發的罪魁禍首正是高碳飲食。
看到這個結論有人會這樣反駁我——「胡說!中國人已經執行高碳飲食數百年了,慢病高發的問題貌似是在近30年才出現的,這一點說不通啊!」
是的,沒錯。《柳葉刀》雜誌上發表的報告稱,在1990年以前,中國主要的醫療保健問題還是傳染病,慢病高發的確是近30年的事情。
但,這並不影響以上結論。你還真的別不服!
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一下碳水化合物
(一)從供能角度看,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最理想的能量來源。
1、碳水化合物既能在劇烈運動中通過糖酵解途徑快速供能,也能在低強度持續運動中通過有氧氧化途徑緩慢供能。
2、碳水化合物供能產生的代謝廢物——二氧化碳和水,最易排出體外,呼吸、排洩就能搞定,對人體影響小。
3、產生同樣多的能量,碳水化合物消耗的氧氣最少。
就好比一個員工,能幹活,還不給領導添麻煩,幹同樣的活還比別人吃的少,這樣的員工哪個領導不喜歡呢?難怪我們的身體如此喜歡碳水食物。
(二)從儲能角度看,碳水化合物遠遠不如脂肪。
1、在重量相同的前提下,脂肪完全氧化所產生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的2.5倍。
2、碳水化合物在人體內以糖原形式儲存,結合大量的水,儲存相同的能量,碳水化合物所需體積是脂肪的數倍。
還是用員工舉例,一個車間工人幹同樣的活,佔用空間卻是別人的數倍,在這寸土寸金的年代,即使他幹活再好,哪個公司用得起?
(三)從生理功能角度看,碳水化合物遠遠不如蛋白質。
蛋白質可以催化(酶),可以免疫(抗體),可以參與體內物質運輸(血紅蛋白),可以是激素(生長激素),可以把身體各部分連接起來(如 膠原蛋白)……而碳水化合物除了供給能量,似乎一無是處。
以上三個特點中,
(一)決定了人體的供能系統喜歡碳水化合物,對碳水化合物高度依賴和持續需求。
(二)和(三)則決定了人體內不可能儲存太多的碳水化合物。按照「泛濫必成災」的自然規律,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必將在體內搗亂。
從以上兩點來看,如果攝入量合理的話,「每餐吃主食」的飲食習慣其實是非常適合人體的。但,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進食量並不合理……
現代人體力活動大大減少,消耗能量少,所以我們需要的碳水比四五十年前的重體力勞動者少多了。但事實上,我們吃的並不比他們少,畢竟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很多人吃不飽。甚至還變本加厲,喝著可樂奶茶,吃著甜點披薩……
血管損傷
當血管壁上的蛋白質被過分糖化,它們就變得越來越僵硬,漸失彈性。慢慢的,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就找上門來了。
神經損傷
蛋白質過分糖化還會損傷大腦。不僅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帶來阿爾茨海默症,還跟抑鬱症的形成有關。
衰老
皮膚裡的膠原蛋白每10年才輪換一次,即使是輕微的糖化,如果長期沒有新的膠原蛋白分子及時上崗,日積月累也會造成嚴重問題。
你的皮膚逐漸失去彈性,膚色暗沉,布滿皺紋,鬆弛下垂,越來越老。(血糖每升高1mmol/L,「表象年齡」就增加5個月)
如果你吃的是容易消化、能讓血糖快速上升的精製米麵、簡單糖,那麼上述問題會更加嚴重。另外,人的食量是有限的,碳水化合物吃得過多,那麼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就有可能不足,導致營養不良引發「隱性飢餓」。
綜上所述,當你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時,飲食方式必須做出影響的調整。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不要讓藥物成為你的食物。」低碳飲食是順應時代的健康飲食,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去認真執行,又何必固執的抱著藥罐子一成不變地堅持高碳傳統飲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