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段短視頻在網絡上熱傳——
12月8日晚,在北京站候車室內,一名中年男子候車時突發急病,3名旅客自發加入搶救行列,更有一位女醫生摘下口罩,為患者進行人工呼吸,幫患者搶回了一線生機。
這一幕被旁觀者拍攝下來,發到網上,溫暖了無數網友。
北京站救人的女醫生找到了
視頻中,一位中年男子癱坐在椅子上,嘴部微張,已失去意識。隨後,這名男子被平放在地上,一位年輕女孩雙膝跪地,持續為男子進行胸外按壓。
接著,令大家感動的一幕出現了:這個女孩摘下了口罩,為這位素不相識的男子進行人工呼吸。此後,又有兩位旅客前來施救,直至120急救人員趕來。三位旅客接力救人的一幕,被旁邊的人拍下,傳到了網上。
「特殊時期,你摘口罩的樣子太美了!」網友們紛紛向這位「最美的天使」致敬。
對於這次急救行動,做人工呼吸的奚女士反倒看得很淡:「換做其他醫生,也會這麼做的。這是應該的,沒什麼值得表揚的。」
奚女士今年29歲,是一家醫院的耳鼻喉科醫生,事發時正在附近候車。
「當時是8時左右,我恰巧坐在患者後排,聽到家屬在焦急地呼叫。患者看起來很瘦弱,呼叫還有反應,我以為他犯了低血糖,就趕緊跑出去買糖。」
當她買糖回來的時候,這位患者已經失去意識,站內工作人員將患者放平,正利用站內廣播尋找醫護人員。
奚女士見狀連忙上前試探患者鼻息,判斷符合施行心肺復甦指徵,於是就有了視頻裡的那一幕。
疫情期間,摘口罩做人工呼吸怕不怕被感染呢?
奚女士說:「我是個女生,戴口罩吹氣可能吹不進去,當時情況緊急,根本沒想那麼多。」
她還說,「如果我感染了新冠肺炎,還有治癒的機會;如果這名患者錯過了最佳搶救時機,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後來,有一位旅客接替了我進行胸外按壓,還有一位旅客為患者進行了針灸治療,站內的工作人員也一直在幫忙維持秩序、疏散人群。」
十幾分鐘後,救護車趕到了。令奚女士感動的是,和急救人員完成交接後,車站工作人員還特意帶她去消毒,並為她更換了新的口罩。
火車上,奚女士接到了車站工作人員的電話:「放心吧,患者已經上了救護車,儀器上顯示有心跳了!」奚女士長長地鬆了口氣。
一碗牛肉麵,溫暖了北京的寒冬
儘管今年北京的冬天頗為寒冷,可發生在北京的暖心事件卻足以讓這座城市變得溫暖起來。
此前,北京一家餐廳推出的「愛心晚餐」也同樣令人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包容與溫度。
近日,朝陽區一餐館門外貼出了主動為困難者提供晚餐的標示,引起不少人的注意。
人在外難免遇到困難,該餐館負責人說,在店內,困難者只需要在點餐時說自己要套餐A,無需解釋自己沒錢或者其他困難,點餐完畢找空座位坐下,自然會有服務員上餐。
這種做法不僅能讓困難者填飽肚子,還保住了面子。
調查人員來愛心餐館後,發現店內有顧客特意從很遠地方過來,只為吃頓飯,為老闆的愛心晚餐加油助力。
客人表示,自己看到餐館免費提供晚餐,也想幫助一下困難者,自己吃一份捐一份,做生意掙錢都不容易,老闆免費贈送和愛心人士捐贈都是一樣的,為的是讓困難者吃上飯。
據了解,餐館內的套餐A是一份價值22元的牛肉麵,這個愛心助人活動從兩個月前就開始了,起初有一些困難者上門,隨著消息的擴散,很多慕名而來的好心人越來越多,接受幫助的難者反而越來越少。
負責人表示,餐館既然是有這樣一個舉措,自然是不會接受大家的捐助的,不會多收任何一位上門的顧客的善款,提供免費晚餐,不求回報,只希望受助者在自己有能力後可以幫助他人,將愛心傳遞下去。
在奉獻愛心的同時,又能夠照顧到受助者的心情和自尊心,而不是以行善為名炫耀自己的「善舉」,指望受助人「感激涕零」,這樣的行為才能夠真正為飢腸轆轆的人提供幫助。
一碗簡簡單單的牛肉麵或許不算什麼大手筆的投入,但是這樣一碗滿滿的溫暖與關心,卻能夠為需要幫助的人注入一股精神上的力量,讓他人重新振作。
疫情中的北京,匯聚溫暖的洋流
在新冠疫情最嚴重的的時候,這座城市裡也不缺少溫暖。
3月初的一天,外賣小哥戴著口罩急匆匆的來到北京佑安醫院發熱門診,把幾盒熱乎乎的水餃送給醫護人員。
他說,這是不知名的群眾給佑安醫院發熱門診的醫護人員訂的水餃,感謝醫者的堅守。訂單備註上寫著:「送給那些堅持在疫情一線的醫生和護士們,謝謝他們的付出」。
疫情期間,更是有很多愛心人士和企業通過捐贈參與到首都抗擊疫情的戰鬥中。當時收到的捐款數字,更能夠直觀地展示出人們為北京、為國家所奉獻出的力量。
在8月中旬的一次採訪中,北京市委社會工委書記、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介紹,截止當時,整個疫情期間接收社會捐贈資金16.5億,防護物資2900多萬件。
相信每一個人都記得,新冠肺炎爆發初期,全國的醫療防護物資有多麼緊缺。
北京捐出的這些物資,很多都是由身在世界各地的人們採取肩扛手提的方式帶回來的。
面對武漢封城期間物資供應緊張的局面,新發地更是千裡送菜,第一趟就送去了三十多噸易於運輸和存放的應急蔬菜。
這批愛心食材包括2萬餘斤土豆、2萬餘斤白蘿蔔、1萬餘斤圓白菜、1萬餘斤冬瓜、7千餘斤大白菜。
此後,北京又多次向湖北各城市捐出物資,以幫助湖北共克時艱。
在這些捐出的錢款和物資裡,可能有小朋友攢下來的壓歲錢,可能有學生從一日三餐中省出來的吃飯錢,是愛心將這一點一滴的溫暖匯聚起來,變成了十幾億元之巨的汪洋大海。
北京,一座有溫度的城市
生活在北京的人們,為這座快節奏的城市添了一絲溫暖。不多不少,卻足以打動人心。
無論是一碗牛肉麵、幾盒水餃,還是16億捐款,或不顧個人安危出手救人,究其本質,都是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伸出雙手,盡己所能去幫上一把。
其中少見驚天動地的故事、波瀾起伏的轉折,而多的是一分平常心。
大多數時候,北京人能夠做的只是一次詳細的指路,一杯暖手的熱水,或是一碗填飽肚子的面,幾份簡簡單單的飯菜。但是,就是這樣細小的關懷與幫助,按照北京人的性格,也會做得體貼、周全。
在北京生活的人們,不僅能夠向需要幫助的人及時伸出援手,也能夠感知到來自他人的善意與力量,並回饋以同樣的溫暖。面對新冠肺炎,普通人能夠感受到醫護人員為守護自己而做出的努力,而醫護人員也能感受到一盒水餃中,陌生人向他們傳遞的感激與支持。
北京這座城市所特有的溫度,也就這樣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一言一行之中溫暖著生活其間的人。
這樣的溫度,正是北京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吸引著許多人在此定居、生活的精神力量。這裡的人們也不斷回饋著這樣的溫度,以行動將同樣的力量延續下去。
2020年的北京,您有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