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發展要求有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基本標誌。文化的復興表現為精神生產領域不斷湧現出優秀產品,在思想理論、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有傑出的創造。精神文化產品可以傳播思想、砥礪精神、愉悅身心,這是人類一切創造的終極表現。同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產品的豐富,人們對精神產品的需求不斷提高,這也為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市場動力。 在市場經濟機制下,文化與產業、藝術與市場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在互相推動中創造新價值的文化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產品越來越豐富,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走向市場,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數量上的快速增長比較,精神文化產品的質量還有待提高。比如一些遊戲產品充斥黃色與暴力,一些藝術產品宣揚奢侈享受、不勞而獲、萎靡頹廢思想,賺錢牟利成為一些文化機構主導的價值觀,給社會的和諧與人的身心健康帶著負面影響。如果完全依照市場的邏輯、任由資本的意志控制文化產業的發展,結果可能使文化為資本所綁架,精神生產最終背離社會主義的宗旨。當年法蘭克福學派曾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文化產業對民眾思想的麻痺和意志的剝奪,如今,文化產業被正名並賦予了合法性。這是市場的勝利,也有其合理性基礎。不過,必須清醒認識到文化與工業、藝術與市場除了可以相互補充和支持外,還存在相互衝突的一面。市場遵循的是逐利法則、以追求經濟利益為宗旨;文化遵循的是精神法則、以追求社會效益為目的。當二者發生衝突時,資本常常處於強勢地位而讓文化屈從於市場的邏輯,結果就可能以犧牲文化來換取利潤。畢竟,除了給人增長知識、使人在娛樂消遣中放鬆身心之外,精神文化產品還發揮著育人化人的功能。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根本目的不是發展文化工業、增加GDP,而是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引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培養和教化人的心靈。所以,不能任由市場和資本支配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而應在充分利用市場的同時,約束和引導市場的方向,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在二者不能統一時堅持社會效益第一。
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應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積極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提升文化產品的思想品格和藝術品位,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醜。在商業化的滲透和浮躁的社會風氣影響下,精神生產工作者如果屈從於市場的誘惑和壓力,急功近利、心態浮躁,就很難生產出優秀的作品。
精神產品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寫照,是人的思想和心靈的再現。提升精神產品的質量,創造出世界一流的文學藝術產品,既是時代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國文化復興的基本標誌。面對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文化工作者需要走在時代的前列,深入生活實際,反映民眾心聲,引領時代進步,以傑出的創造貢獻時代。
(文章來源:信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