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春晚舞臺上淡出之後,董卿就鮮少曝光在眾人之前。
直到最近,有一檔被網友稱為「神仙打架」的綜藝節目《挑戰主持人》中,又出現了董卿的身影。
做為評委,她必須在參賽選手表現之後,給出精準到位的點評。而她的表現,是一如既往的亮眼。
舞臺上的她,還是那樣落落大方,溫柔親和。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她卻評價自己「十分不好相處」。
因為她對工作太認真了,認真到了近乎「變態」的地步。
而這一性格的養成,董卿直言是家庭教育的結果。
她的父母都是復旦大學的高材生,父親是報社總編,母親是大學教授。董卿家庭的物質條件,在當時也算是十分優渥的。
但與一般「富養女兒」家庭不同的是,父親對她的管教十分嚴格。
董卿如是說:
「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說你每天花在照鏡子的時間還不如多看書」。
除此之外,父親要她從小就承擔家務,掃地、洗碗,每一樣都沒有拉下。
中學以後,每年寒暑假父親都讓董卿「勤工儉學」。
「我當時只有15歲,第一天到賓館當清潔工,10個房間,20張床,一個人打掃。鋪床單時要把床墊抬起一角,特別費力。
種種苦澀的經歷曾讓董卿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抱養的。
最為關鍵的是,在董卿成長的過程中,無論她做得多好,父親都沒有誇過她。
如此嚴格的家庭教育,養成了董卿堅強的意志,同時也讓她有了自卑的傾向。
「這種教育方式的問題是,我會經常出現一些自卑的情緒:我要比別人做的好很多很多,我才會覺得踏實。如果我覺得我跟別人差不多,或者只好那麼一丁點兒,我就會很沒有安全感,我會覺得我不行」。
「所以我要付出很多很多,我要拿命去搏。」
雖然董卿早已長大成人,也理解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但是她仍舊用自己的「拿命去博「出的成績,來滿足內心那個永遠不滿意的」父親「。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感受到被認可。
董卿也許會成功,但永遠不會真正快樂。
不知道為什麼,大多數中國父母,都像董卿父親一樣,特別喜歡打擊孩子。似乎在他們的觀念中,孩子就需要不斷敲打、修正,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成長。正所謂「小樹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
記得之前看過一檔綜藝節目《少年說》,少男少女們在天台上喊出對父母壓抑已久的心中話語。
其中一幕讓我印象深刻:
一個十分乖巧的女孩,大聲說著自己的媽媽老是拿自己和全年級第一的朋友比,老是打擊自己,而自己的努力媽媽卻從來看不到。
對於女兒的「指控「,媽媽是這樣回應地:
「在我的判斷裡以你的性格,如果我不打擊你你就會飄」
但是在女兒哭訴說自己的性格,是忍受不了母親的言語暴力的,希望媽媽再也不要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
她的媽媽既然堅持:
「打擊才有作用,不是只要我對你肯定,你就能夠有效果。」
「為什麼我提的要求你都達不到?」
節目的最後,女孩哭著走下天台,一場溝通就此失敗。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這可能就是問題所在:父母用自以為是的想法,去控制孩子的生活,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甚至摧毀孩子的自尊。
在這種父母看來,孩子不是需要尊重的個體,而是自我的引申,後者是完全依附與自己生存的。擁有高度自負感的父母,從來都有著自我道德的感,容不得孩子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權威性父母。
自負的權威型父母,擅長用語言暴力、家長身份來「壓迫」孩子
「甭管你多有本事,我都是你老子!」
是他們固有的想法。
如果孩子小時候,還能因為害怕才屈服。但是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要麼就會時不時挑戰父母的權威,努力掙脫牢籠,與原生家庭漸行漸遠;要麼就是習慣了屈服,依賴在父母身上而活,蛻變成不願接觸社會的啃老族。
不論是上述哪一種形象,都是為人父母所不願意看到的。
就像美國心理學家沙法麗·薩巴瑞在其著作《覺醒的父母》裡寫到
「自負情緒是內心恐懼的面具。當我們從自負感而不是從生命本質出發,就無法聯絡到孩子的真實內心。」
那麼,該如何打破父母對自負的迷思,改善與孩子的關係呢?
上文提到的《父母的覺醒》這本書,也許會給處於迷茫中的新手父母一些啟迪。
本書作者時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專家,沙法麗·薩巴瑞。
她出生於印度,後又在紐約學習、生活,很擅長將東西方的文化理念融會貫通,也幫助了更多的家庭走出困境。
在書中,她將父母的自負感進行了分類:
1.形象的自負感
我們不願意被別人當成不稱職的家長,是害怕自己「掉價」了,被別人看不起。根本原因就是把自己的尊嚴,等同於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表現不好,那就是「打自己臉」了。
2.完美主義的自負感
「我們希望自己所愛的人和自己的生活,都像受控的機器人一樣有條不紊、毫釐不差」。一旦達不到這個標準,我們就會變得煩躁不安,也會給孩子造成恐懼感和壓迫感。
文章開頭董卿的父親,就屬於此種類型。
3.身份的自負感
名校畢業的父母,不希望兒子去就讀「不入流」的學校,因為這樣會讓他們感到挫敗。
4.規範的自負感
父母一生要和很多人打交道,也許別人不會聽自己的,但是兒女一定要順從自己。如果無法讓孩子聽話,父母就會感到暴躁,不由自主地認為他們在挑戰權威。
這種疏離感,會讓孩子不願意和我們交流。
5.渴望控制的自負感
父母希望在孩子面前樹立絕對權威,所以習慣壓抑自己的情感,也不願意暴露缺點。但如果父母壓抑真實的自己,孩子也絕對學不會對自己坦誠,失去「本真」。
首先,戒掉那些關於自負態度的反應,改用真情流露的反饋。
其次,我們絕不能用下意識的反應去回應孩子,而是要時刻自我覺察。
因為只有處於平和狀態下的父母,才會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恰當的反饋。
再次,打破父母必須「完美無瑕」的觀念,學會自己不是無所不能的「神仙」,教會孩子坦誠面對任何的錯誤和問題。
最後,一定要學會放棄做「完美」家長的執念,要同孩子一起,學會探索和發現世界,而不是為了避免犯錯寧願放棄。
沙法麗·薩巴瑞在書中寫道:
「我們給予孩子最隆重的禮物就是理解他們的能力,看清楚他們的人格是獨立於我們的。」
&34;。
每一個幼小的生命,都需要愛的滋養和尊重。
只有當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才能讓對方體會出生命的價值與內涵。
在一場以分別為目的的親子旅途中,比起教養孩子,父母更要首先「教養」自己,讓自己首先獲得「覺醒」,這可能才是父母之愛的終極奧義吧。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