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落淚談父親:父母能給予的最好家庭教育,是放棄「自負感」

2020-08-28 茹雅依然


01 你也有董卿「同款父母」嗎?

從2019年春晚舞臺上淡出之後,董卿就鮮少曝光在眾人之前。

直到最近,有一檔被網友稱為「神仙打架」的綜藝節目《挑戰主持人》中,又出現了董卿的身影。



做為評委,她必須在參賽選手表現之後,給出精準到位的點評。而她的表現,是一如既往的亮眼。


舞臺上的她,還是那樣落落大方,溫柔親和。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她卻評價自己「十分不好相處」。


因為她對工作太認真了,認真到了近乎「變態」的地步。


而這一性格的養成,董卿直言是家庭教育的結果。


她的父母都是復旦大學的高材生,父親是報社總編,母親是大學教授。董卿家庭的物質條件,在當時也算是十分優渥的。


但與一般「富養女兒」家庭不同的是,父親對她的管教十分嚴格。


董卿如是說:

「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說你每天花在照鏡子的時間還不如多看書」。



除此之外,父親要她從小就承擔家務,掃地、洗碗,每一樣都沒有拉下。


中學以後,每年寒暑假父親都讓董卿「勤工儉學」。

「我當時只有15歲,第一天到賓館當清潔工,10個房間,20張床,一個人打掃。鋪床單時要把床墊抬起一角,特別費力。

種種苦澀的經歷曾讓董卿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抱養的。


最為關鍵的是,在董卿成長的過程中,無論她做得多好,父親都沒有誇過她。


如此嚴格的家庭教育,養成了董卿堅強的意志,同時也讓她有了自卑的傾向。


「這種教育方式的問題是,我會經常出現一些自卑的情緒:我要比別人做的好很多很多,我才會覺得踏實。如果我覺得我跟別人差不多,或者只好那麼一丁點兒,我就會很沒有安全感,我會覺得我不行」。


「所以我要付出很多很多,我要拿命去搏。」




雖然董卿早已長大成人,也理解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但是她仍舊用自己的「拿命去博「出的成績,來滿足內心那個永遠不滿意的」父親「。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感受到被認可。

董卿也許會成功,但永遠不會真正快樂。

02 愛做女兒「差評師」的媽媽


不知道為什麼,大多數中國父母,都像董卿父親一樣,特別喜歡打擊孩子。似乎在他們的觀念中,孩子就需要不斷敲打、修正,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成長。正所謂「小樹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


記得之前看過一檔綜藝節目《少年說》,少男少女們在天台上喊出對父母壓抑已久的心中話語。


其中一幕讓我印象深刻:

一個十分乖巧的女孩,大聲說著自己的媽媽老是拿自己和全年級第一的朋友比,老是打擊自己,而自己的努力媽媽卻從來看不到。




對於女兒的「指控「,媽媽是這樣回應地:

「在我的判斷裡以你的性格,如果我不打擊你你就會飄」

但是在女兒哭訴說自己的性格,是忍受不了母親的言語暴力的,希望媽媽再也不要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

她的媽媽既然堅持:

「打擊才有作用,不是只要我對你肯定,你就能夠有效果。」


「為什麼我提的要求你都達不到?」



節目的最後,女孩哭著走下天台,一場溝通就此失敗。


03 「我是爸爸/媽媽,你不想和我聊聊嗎?」「呸」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這可能就是問題所在:父母用自以為是的想法,去控制孩子的生活,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甚至摧毀孩子的自尊。

在這種父母看來,孩子不是需要尊重的個體,而是自我的引申,後者是完全依附與自己生存的。擁有高度自負感的父母,從來都有著自我道德的感,容不得孩子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權威性父母

自負的權威型父母,擅長用語言暴力、家長身份來「壓迫」孩子

「甭管你多有本事,我都是你老子!」

是他們固有的想法。

如果孩子小時候,還能因為害怕才屈服。但是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要麼就會時不時挑戰父母的權威,努力掙脫牢籠,與原生家庭漸行漸遠;要麼就是習慣了屈服,依賴在父母身上而活,蛻變成不願接觸社會的啃老族


不論是上述哪一種形象,都是為人父母所不願意看到的。


就像美國心理學家沙法麗·薩巴瑞在其著作《覺醒的父母》裡寫到

「自負情緒是內心恐懼的面具。當我們從自負感而不是從生命本質出發,就無法聯絡到孩子的真實內心。」


那麼,該如何打破父母對自負的迷思,改善與孩子的關係呢?



04 擁有「自負感」的父母,到底有多可怕?

上文提到的《父母的覺醒》這本書,也許會給處於迷茫中的新手父母一些啟迪。



本書作者時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專家,沙法麗·薩巴瑞


她出生於印度,後又在紐約學習、生活,很擅長將東西方的文化理念融會貫通,也幫助了更多的家庭走出困境。


在書中,她將父母的自負感進行了分類:

1.形象的自負感

我們不願意被別人當成不稱職的家長,是害怕自己「掉價」了,被別人看不起。根本原因就是把自己的尊嚴,等同於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表現不好,那就是「打自己臉」了。

2.完美主義的自負感

「我們希望自己所愛的人和自己的生活,都像受控的機器人一樣有條不紊、毫釐不差」。一旦達不到這個標準,我們就會變得煩躁不安,也會給孩子造成恐懼感和壓迫感。

文章開頭董卿的父親,就屬於此種類型。

3.身份的自負感

名校畢業的父母,不希望兒子去就讀「不入流」的學校,因為這樣會讓他們感到挫敗。

4.規範的自負感

父母一生要和很多人打交道,也許別人不會聽自己的,但是兒女一定要順從自己。如果無法讓孩子聽話,父母就會感到暴躁,不由自主地認為他們在挑戰權威。

這種疏離感,會讓孩子不願意和我們交流。

5.渴望控制的自負感

父母希望在孩子面前樹立絕對權威,所以習慣壓抑自己的情感,也不願意暴露缺點。但如果父母壓抑真實的自己,孩子也絕對學不會對自己坦誠,失去「本真」。



05 如何走出自負感的羈絆?

首先,戒掉那些關於自負態度的反應,改用真情流露的反饋。


其次,我們絕不能用下意識的反應去回應孩子,而是要時刻自我覺察。

因為只有處於平和狀態下的父母,才會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恰當的反饋。

再次,打破父母必須「完美無瑕」的觀念,學會自己不是無所不能的「神仙」,教會孩子坦誠面對任何的錯誤和問題。

最後,一定要學會放棄做「完美」家長的執念,要同孩子一起,學會探索和發現世界,而不是為了避免犯錯寧願放棄。


沙法麗·薩巴瑞在書中寫道:


「我們給予孩子最隆重的禮物就是理解他們的能力,看清楚他們的人格是獨立於我們的。」


&34;。

每一個幼小的生命,都需要愛的滋養和尊重。

只有當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才能讓對方體會出生命的價值與內涵。

在一場以分別為目的的親子旅途中,比起教養孩子,父母更要首先「教養」自己,讓自己首先獲得「覺醒」,這可能才是父母之愛的終極奧義吧。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才女董卿,曾怨恨父親對待自己嚴厲,長大後提及仍忍不住落淚
    才女董卿,曾怨恨父親對待自己嚴厲,長大後提及仍忍不住落淚導語:已經年過40的董卿,身上並沒有年齡的痕跡,反而多了許多的優雅與大方,可以說的女人的榜樣,她的一顰一笑都透露著成熟的韻味,其實,董卿的一路走來也不會很容易,能獲得現在的成就,和她的努力分不開。
  • Angelababy後悔、董卿落淚:有遠見的父母,會逼孩子活成這種人
    在堅持的道路上,父母的引導、鼓勵以及陪伴,可以說是相當重要。03董卿回答:「我基本上保持每天睡前1個小時閱讀,雷打不動的。很多人問我怎麼能堅持的,其實無所謂堅持不堅持,這是一個習慣罷了。」他認為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因此從小對董卿的教育就極其嚴苛。剛認字的時候,就要求她每天抄成語、古詩,大聲朗讀背誦。「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在照鏡子的時間還不如多看書。」為了鍛鍊她的耐力,甚至讓她寒冬酷暑都繞著操場晨跑一千米。父親對她嚴苛到極致的教育,讓董卿覺得難以接受,數次在採訪時落淚,覺得自己不是親生的。童年讓她受盡了煎熬,但也不可否認,這樣的教育讓她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
  • 董卿: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我們常說職業不分高低貴賤,不過人的專業與否卻能分出高低。專業力爆棚的人,往往讓人不自覺的欽佩,讓人尊重。他們把本職工作做到透徹,讓自己的能力對得起買單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將「專業」二字奉為準則。董卿,是家喻戶曉的主持人,當之無愧的央視一姐。
  • 董卿含淚談育兒: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隱藏著孩子未來的樣子
    文/林琳育兒日記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託爾斯泰一說到教育孩子,相信很多家庭的家長們,都會感到煩惱,有的孩子叛逆、不聽話,不服管教,有的孩子暴躁愛發脾氣,有的孩子內向、敏感,不愛說話,這種各式各樣的性格問題,無一不讓父母感到頭疼。還有父母和我開玩笑說過,如果這世界上有吃了就完美解決孩子一切教育問題的藥,自己一定會花重金購買。
  • 央視一姐才女董卿,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曾經被父親用土豆教育?
    父母對她的希望,就是她能好好念書,找份好工作。所以父親對她極為嚴厲。有一次嚴格的父親發現她喜歡照鏡子臭美,覺得事態嚴重,專門召開家庭會議。拿來土豆作為道具,指著它說「你看,馬鈴薯再怎麼打扮還是土豆。你有照鏡子臭美的時間,還不如多讀讀書。」
  • 「董卿的父親都是這樣把孩子逼出來的」認知低的人,教育只看表面
    一說起孩子教育問題,一百個父親有一千種痛苦。每個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下一個董卿,能成為下一個朗朗……於是,人人在得知他們的優秀得益於父親的嚴苛後,便開始頓悟:「原來自己孩子沒有滿腹經綸、鋼琴彈得太差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嚴厲!」
  • 董卿:不幸的人用自己的一生去治癒童年,嚴格教育下的悲哀
    一個人擁有一個良好的成長背景、有愛的家庭環境中健康的成長,他無疑是幸福的。原生家庭是孩子無法逃離的一個地方,這不僅僅代表著我們的父母,也從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自己的人生和童年的時光。董卿的父親出生在上海重名的一個農村家庭,在他12歲的時候,董卿的爺爺就去世了。剩下年幼的他和母親相依為命,日子比較艱難,更何況還是一個單親的家庭。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還在上學的董父為了不讓自己的母親那麼辛苦,不得不為自己家庭的生計奔波。
  • 46歲董卿再次復出:看到不完美的自己,真好
    C位;而曾經的董卿,是父親眼中不怎麼完美的女兒。,以及缺乏鼓勵的家庭環境,董卿長大後依然會有自卑的情緒,極度缺乏安全感,事事追求完美,容不得一點錯誤。,也無法真正避開原生家庭的延續,對於董卿而言,追求完美與敏感自卑已是深入骨髓,無法割捨。
  • 被低估的《囧媽》:從父母覺醒的角度,我得到了這4點教育啟示
    父母與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夥伴,而只有父母的覺醒和改變才是真正教育的開始。於是,重溫《囧媽》時,我從那些看似搞笑的情節裡,開始思考關於父母覺醒的問題。父母的自負感包括形象的自負感、完美主義的自負感、身份的自負感、規範的自負感、渴望控制的自負感。比如總催婚逼生的父母,可能就是被「形象和身份的自負感」所羈絆,害怕被別人說「你這父母做得不夠好、你為人父母很失敗」,於是使勁逼孩子管孩子。
  • 解析電影《小鞋子》: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相愛」
    後來,由於父親出色的工作,富豪給了父親很多錢,父親非常興奮並說要給兄妹兩人各買一雙鞋子。在這個時候,鏡頭不停的從兄妹兩人換鞋然後跑步上學來回切換。直至有一天,哥哥看到市內舉行長跑比賽,哥哥看到自己的鞋子後一度想放棄。但是機緣巧合之下,看到季軍的獎品是一雙鞋子,哥哥承諾要為妹妹贏得一雙鞋。比賽當天,由於種種原因,哥哥最後得到了冠軍,可是他的臉上沒有喜悅的神情只有失望的淚水。
  • 46歲董卿為何能如此優秀?秘密在於這3點,家有女孩要重視
    (一)重視言傳身教對於女兒,該給的父母之愛,董卿父母一點也不吝嗇,但是該嚴格的時候,絕不手軟。董卿的父親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村家庭,而且在十幾歲時還經歷了父親去世,他只能靠每天早起去捕魚捕蝦的收入,憑著自己的勤奮和堅持,最終考上了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 「天才桌球少女」福原愛背後的父母和家庭教育
    看著紀錄片,睿媽卻頻頻被福原愛的媽媽感動落淚。強烈建議所有中國父母都能認真去看一下(文末可觀看),BTW,沒當爸媽的人,可能體會不到這份觸動。媽媽甚至跟爸爸商量:女孩子家,要不要給她學學芭蕾啊小提琴啊什麼的,不過被耿直的爸爸回懟:你先看看咱倆的體型,小短腿也能跳芭蕾嗎?在傳統的日本家庭裡,丈夫是一家之主,擁有絕對話語權,福原家也同樣。小愛媽媽默從了丈夫的決定。自小愛的哥哥上中學起,福原夫婦開始給兒子啟動專業桌球訓練,爸爸給兒子定的目標是一定要拿名次。
  • 張雨綺成團發言刷屏,董卿一句話道出真相:做好自己才能做好父母
    她鮮少提及自己的孩子,卻在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做出最好的表率。在演藝道路上,她認真詮釋每一個角色,不斷挑戰自己;在陌生的成團旅途上,努力訓練,只為打破自己「不行」的標籤。正如網友所說:這才是身為父母最好的樣子,努力變得更優秀,成為引領孩子前行的光。
  • 47歲董卿為何能這麼優秀?關鍵在於這3點,家有女孩重視起來
    在採訪中多次表示:因為她的父母的教育方式,才成就現在的她。十分感激自己的父母。那董卿的成長經歷了什麼呢?我們一起學習一下!(一)重視言傳身教董卿的父母對於給女兒的愛是毫不吝嗇,但嚴格的時候也是絕不手軟。董卿的父親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村家庭,家裡只能靠著捕魚捕蝦來維持家庭生活開支。但是他沒有因為環境的艱苦而放棄,憑著自己的勤奮和毅力,最終如願考上了上海復旦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 董卿給孩子的回答,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不過這個問題董卿也回答過。作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董卿在很多重要的場合主持引領節目流程,她不僅自己形象很知性有魅力,而且飽讀詩書有眼界,不論是和小孩子談話還是和文藝界的大前輩對話,她都能自如地應對,還能讓對方眼前一亮。
  • 董卿與林妙可:虎媽虎爸的過度給予,是寄予厚望還是揠苗助長?
    童年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能延續很久。根據董卿回憶,她的父母都是從復旦大學畢業,但被分配到了安徽,於是她7歲之前是在上海,7歲後的小學生活是在安徽度過的。每天的吃飯時間,父親還會在飯桌上對董卿的表現進行評價,搞得吃飯也沒那麼輕鬆愉快,所以董卿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情之一,就是父親出差。這種養女兒的方式,董卿上節目裡說,搞得主持人董路都懵逼,說你父親是不是喜歡男孩兒啊?
  • 從央視才女董卿到「詩詞才女」武亦姝,學霸的背後都有相似的家庭
    武亦姝的家庭背景隨之曝光,她父親是《令人心動的offer》中,君合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在上海也是知名律師—武雷,有不少網友稱:「終於知道為什麼武亦姝這麼強了,家庭教育和氛圍就決定了孩子以後長成什麼樣子」。
  • 張雨綺成團發言瘋狂刷屏,董卿:先做好自己,才能做好父母
    她鮮少提及自己的孩子,卻在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做出最好的表率。在演藝道路上,她認真詮釋每一個角色,不斷挑戰自己;在陌生的成團旅途上,努力訓練,只為打破自己「不行」的標籤。正如網友所說:這才是身為父母最好的樣子,努力變得更優秀,成為引領孩子前行的光。
  • 揭露「央視才女」董卿不為人知的秘密:曾想要逃離父親「魔爪」
    經過了解之後才發現董卿在1973年出生於上海,因為父母都畢業於復旦大學,所以在這樣的一種家庭中,教育是非常嚴格的。因為父母在畢業之後被分配到安徽淮北進行工作,當時的淮北經濟條件並不是很優越,所以為了給女兒更好的生活,母親一直以來都將他放在外婆家。
  • 《人生海海》最戳心的一句話,點醒了懵懂年輕人,董卿忍不住落淚
    《人生海海》最戳心的一句話,點醒了懵懂年輕人,董卿忍不住落淚有人曾在網絡上發起提問:為什麼買這一本叫做《人生海海》的書?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被書腰上的那一句話所吸引,"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現代社會,節奏飛快,每一個人的身上都背負著來自於各方壓力:房貸、車貸、花唄、白條、學業、就業、婚姻、子女、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