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天,國家統計局發布相關統計數據說,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也就在國家統計局對外公布這一喜人的消息後,有農民打趣說,2021年一定還是一個豐收年。原因是,我國民間向來就有「牛馬年,好種田」的傳統說法,而2021年正是農曆的辛丑牛年。
鼠年即將過去,牛年也會隨之到來。關於「牛馬年,好種田」的民間說法,我們是該堅信還是應當存疑呢?這種說法靠譜嗎?有沒有什麼科學道理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情,順便拉直一下相關的問號。
據說,「牛馬年,好種田」的說法,在我國流傳比較普遍。也曾經有人舉出過,牛和馬原本都是過去農村農民用來耕田播種的好牲畜,是農民開展農業生產的好幫手的說法。並因此推論出,每逢農曆的牛年或馬年,農民也便因此更容易在期待中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風調雨順,並在此基礎上迎來沉甸甸的豐收好年景。不過,這種硬生生的推論方法,卻並沒有拿出十足的科學論據,不只是顯得過於主觀,也難以讓人信服。
農民不易,期待相應的風調雨順雖然說是應該的,也是理所當然的。不過,「天有不測風雲」也是不能否定的。天氣的變化儘管有一定的規律可尋,但更多的時候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哪怕是農曆的牛年或者馬年也是一樣。農民期待風調雨順的願望可以有,但即便是牛年或者馬年,當我們真正經歷時,是不是真的就能像人們期待的一樣風調雨順也是並不一定的。
我們以2009年來說,當年是農曆的己丑牛年。如果照民間「牛馬年,好種田」的說法,本應該是風調雨順。可偏偏在那一年我國在前期卻發生了嚴重的旱災,而後期又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澇災。前期旱災時,全國有15個省區市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災害影響,並且是1991年後最嚴重的一次旱情,全國耕地受旱面積達6.32億畝,造成糧食損失348億公斤,經濟作物損失433億元。而後期澇災時又有29個省區市受災,受災農作物面積1.31億畝。無論怎麼說,這好像都是與民間「牛馬年,好種田」的說法是格格不入的。
我們再以2014年來說,那一年是農曆的辛丑馬年。假如說民間「牛馬年,好種田」的說法真的是靠譜的話,那當年就應當是風調雨順無疑的。可偏偏在那一年我國也是有12個省份遭遇了「夏旱」,並且旱情相當嚴重,全國累計有7200多萬畝農作物受到旱災影響,嚴重受旱面積達1453萬畝。其中受旱最嚴重的的河南省還是屬於近63年中最嚴重的「夏旱」,全省秋糧受旱面積2310萬畝,嚴重受旱610萬畝,造成農業損失33.77億元。而這再怎麼講,也是與民間「牛馬年,好種田」的說法是不相符,反而是相駁的。
早前曾經有媒體報導說,我國現代農業專家,曾經依據吉林省長春一帶74年間的氣象資料,對「地支與氣候」的關係進行過相關研究,結果發現丑年和午年,也就是牛年和馬年的降水較多。而降水多,在農業生產上卻並不一定對每一個地方都是有益無害的。多雨年份對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相對有利,而中東部地區卻容易因此出現澇災。由此也證明,民間關於「牛馬年,好種田」的說法並不完全靠譜,也沒有科學道理。
所以說,作為農民我們還是把「牛馬年,好種田」的美好願望埋在心底的好。對風調雨順的期待可以有,而想要奪取未來的農業豐收,還是需要依靠現代的科技手段,防澇抗旱才能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