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擺近兩個月後,電影行業終於可以按下「重啟」鍵。
自3月16日新疆一家影院宣布正式營業後,據貓眼數據顯示,截至3月24日全國已有495家影院復工。為保障復工影院正常營業,中影讓利發行《戰狼2》《流浪地球》等五部影片,並宣布第二批將釋出20部經典影片。與此同時,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為首的海外經典影片也將相繼上線,據媒體報導,4月初或4月中旬會上線文藝類型的新片進入市場。
利好消息頻出,影院復工起點已至,隨之引發思考的,便是行業的未來走向。
我們何時才能看到電影行業全面恢復的轉折點?在疫情影響過後,今年的電影行業會出現何種變化?經歷一番波折的行業,未來還將面對如何挑戰?
復工進行時
從產生想法到實際上映,一部電影會經過內容開發、製作、發行、營銷等多個環節,牽涉上百個工作人員,耗費數年甚至數十年時間。也正是因此,電影行業真正意義上的復工,並非某一方獨立行為,而是整個產業鏈上所有環節的復甦。
作為整個行業的源頭,劇組已經從2月中旬開始逐步復工。包括拍攝活動在內,整個製作環節和製作前期的項目籌備開發工作已逐步進入正常運行狀態,有序恢復的製作進度也將保證未來影片的正常供應。
而現下整個行業的復甦,首先需要供給側率先恢復。
3月17日,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發行分公司選擇《中國合伙人》《狼圖騰》《戰狼2》《流浪地球》與《何以為家》五部影片,以100%讓利的公益形式免費給予影院放映。據媒體報導,接下來中影還將發布第二批公益影片的片目,預計將釋出近20部經典影片。
在疫情還未完全解除的當下,新片不會貿然上映是情理之中的事,而與此同時,近期海外疫情的加劇使得好萊塢影片全員撤檔,此時正處於恢復期的國內電影市場,只能以重映的經典影片、批片作為支撐。
經典老片的吸引力其實遠超想像。在正常的市場環境裡,重映經典影片也能夠帶動無數觀眾走進影院,獲得票房好成績。例如時隔18年首度登陸內地商業院線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在2019年6月上線後拿下了4.88億票房,11月上映的《海上鋼琴師》僅用8天時間票房就突破了1億。
對觀眾而言,是否願意為一部影片走進影院與該片新舊與否並無直接的強關聯關係,在高品質和強情懷雙重作用下,老電影始終有著獨一無二的魅力,而這也是華納兄弟宣布近期將重映《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後,相關話題就立刻衝上了微博熱搜榜的原因。
據外媒報導,在哈利波特之後,《復仇者聯盟》《指環王》《阿凡達》《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經典好萊塢電影也有希望加入重映片行列,這對於特殊時期下的電影市場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
當然,重映片終究是有天花板,電影市場更強的提振還是需要新片上映。雖然短期內商業片不會照常上線,但據媒體報導,電影市場或將有文藝類型的新片和熱門批片上映,如《喬喬的異想世界》《野性的呼喚》,這兩部影片在豆瓣的上映日期已經更新為4月3日。
從產業上遊獲得影片供給後,影院也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自2月起,背負著巨大成本壓力的影院以外賣業務自救,同時實行輪班制進行日常消毒防疫工作,幾乎是在時刻準備著復工。3月16日,新疆中影金棕櫚影城成為了全國第一家復工影院,自此全國影院以4.5%左右的復工率穩步恢復,影院復甦的號角也正式吹響。
對影院來說,恢復營業的首要任務依然是保障環境安全。根據北京、上海等地電影局發布的復工指引,影院要對公共區域做多次消毒工作,影片排片需要延長場間間隔,以此來預留出充分時間進行影廳清潔與消毒。
除了為影院提供復工指南,更多逐步跟進和落地的扶持補貼政策也在為行業復工提振著信心。例如北京、浙江、廣東等省市向影院撥付電影專項資金和補貼,以此來減輕影院成本壓力;上海市宣布壓縮電影審批時限,儘可能幫助提升電影行業上遊的工作效率。
疫情之後
眼看大面積的影院復工潮就要開啟,此時行業內外最關心的,莫過於電影行業未來即將面對何種挑戰、處於何種境況。
事實上,目前影院復工的難度依然很大,在疫情還未完全解除的當下,大眾仍處於恐慌情緒中,影院觀影人數也不會很快回升至正常水準,行業還需經歷一個等待觀眾消費信心恢復、疫情進一步緩解的時間段。
在近期的貓眼線上圓桌上,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疫情按照目前的走勢發展,保守估計電影行業全面復工會在5月初或是5月中旬,五一檔或將是轉折點。因此從行業整體來看,今年電影票房折損一半已是不可避免,最終行業能夠恢復幾分元氣主要看下半年表現。
相比可能還會受制於疫情長尾影響的五一檔,下半年最值得期待是暑期檔和國慶檔。
首先國慶檔不會受到疫情較大影響,將會成為今年至關重要的檔期;其次是國慶假期裡觀眾愛國情緒高漲,「動作+主旋律」類型的影片可以在這一檔期獲得超預期表現。
另外,雖然暑期檔或因暑假縮短而受到影響,但好在這一檔期延續時間較長,必定會有大量影片擠進這一檔期,因此也就容易出現「黑馬」。據貓眼預測,在鍾南山院士預計的4月底能夠結束疫情的前提下,預計6月份開始,尤其是第三季度會出現1部以上高票房電影。
時間減半、檔期減少對片方的影響巨大。在貓眼於今日推出的雲課堂上,貓眼專業版數據分析師劉振飛從數據出發做了一系列分析。
對於片方來說,首先是時間上的壓縮必然將導致競爭的加劇。目前春節檔已經缺失,全年時間也只剩四分之三,而可預見的是影院還將等待一兩個月時間。如果以2019年國產影片551部的體量來看,未來剩餘檔期裡影片的競爭將會非常激烈。
其次,產出中小成本以及腰部影片的片方壓力較大。原本此類影片就十分看重檔期選擇,往往錯開熱門大片才能展現出長尾價值。但在疫情結束後的強競爭環境下,這些影片不得不與頭部影片相遇在同一時期,很難與頭部影片抗衡的腰部影片票房可能會受到較大影響。
還需關注的,是決定影片票房成績的關鍵——觀眾消費習慣和心理。
劉振飛在貓眼雲課堂上表示,除去疫情這個不可抗力影響,近年來觀眾對電影質量識別度逐步提升,數據上的體現即高評分電影的票房佔比正逐年增加。與此同時,觀眾會被絕對優質的頭部內容集中吸引,這一趨勢既是對片方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樣也是在加速影片的優勝劣汰。
關於疫情對觀眾消費習慣和心理的影響,貓眼雲課堂上,貓眼研究院高級研究經理劉德平也給出了一系列跟蹤調研結論。
第一,調研數據顯示大眾「報復性」觀影心態確實存在,有接近七成觀眾在疫情結束後有去電影院觀影的消費意願,半數以上觀眾經歷疫情後去電影院觀影的意願比疫情之前更強烈,並且三成觀眾表示「只要影院營業,就會去電影院觀影」,大眾的觀影意願迫切,社交需求待釋放。
第二,在院線電影撤檔期間,觀眾觀影向線上轉移,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網絡正在搶奪觀眾視線,但積極來看這也讓觀眾始終保持了觀影的積極性。據貓眼數據,在1月21日至2月20日的一個月時間內,觀眾人均觀影數量7部,平均每人每4天左右觀看一部電影,觀眾的觀影需求始終未降低。
第三,貓眼數據顯示,疫情結束後喜劇、動作和科幻等類型片會更受歡迎,這也給片方帶來了一定啟示,即全面復工後率先考慮讓喜劇、動作和科幻片上線。另外,考慮到父母對孩子健康和影院衛生的擔憂,加上疫情期間對學生課業的耽誤,貓眼研究院表示不建議片方在疫情結束後馬上上映少兒類電影。
除了根據當下情況預測未來變化,劉德平也通過2003年非典結束後電影市場的情況,進一步印證了以上多個結論。
例如2003年非典疫情在6月基本結束,電影市場在第二季度經歷票房下滑後於第三季度恢復良好表現;全年票房前十的電影中有九部是在後半年上映,其中有五部來自於第三季度,這也表明了大眾在疫情結束後觀影意願迫切,存在報復性觀影心態。影片類型方面,2003年票房50萬以上電影中喜劇和動作片比例明顯提升,這一現象也與當下貓眼調研數據得出的觀眾類型偏好結論一致。
危機結束之日,也是行業新機遇到來之時。對比非典結束時期,我們可以看到疫情不過是按下了暫停鍵,再次啟動後有優秀作品湧現,行業又一輪優勝劣汰的洗牌也將啟動。
壓力、風險、波動中必定孕育新生機遇,也正是因此,儘早了解行業變化就顯得格外重要。了解變化、擁抱變化,才是行業更快跳出泥沼和抓住新機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