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國產手機廠商作為全球日漸崛起的一大軍團,所受到的關注已經蓋過不少曾經聲勢浩大的國際品牌。甚至近一兩年來,無論是在國際市場站住腳跟的華為、中興,還是短時間內迅速崛起的新興廠商,都越來越多地把關注點投向海外市場。
然而一直在提的「走出國門」,真正實踐起來卻並不容易。對很多國產手機廠商來說,在走向海外的一刻,國內所擁有的品牌知名度、用戶基礎、渠道產業鏈等等資源並不能為拓展國際市場帶來太多助推作用,一切都需要從頭開始。而海外市場特別是歐美地區成熟的智慧財產權環境,對中國廠商來說又是需要面對的另外一大阻礙。
眾所周知,相較蘋果、微軟、諾基亞等,中國廠商在專利技術上的儲備還很薄弱。除華為、中興等少數同時擁有通信技術與手機專利的廠商之外,中國許多手機廠商的專利儲備一直是短板,甚至是痛點。
專利儲備小巫見大巫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所得數據,截止到目前,國內主要手機廠商的專利公布數量大體分布如下:
可以看到,在專利儲備方面,中國廠商獲得認可的專利數量的分布非常不均衡。華為、中興的專利公布數達到五位數;新興手機廠商在專利儲備上的排名並不像網際網路造勢做得那麼漂亮,有些品牌專利數量僅僅維持在100+的水平。而TCL、金立等老牌廠商,雖在手機圈深耕多年,但積累下來的專利數量卻相對有限。
根據央視的調查,微軟的全球專利數為16萬件,蘋果公司為5萬件,谷歌為2.4萬件,諾基亞、三星、愛立信等公司所擁有的專利數量也處於相同等級。大多數中國廠商與之相比,只是小巫見大巫。
不過,從2014年開始大家對專利的重視程度都有所提高。僅看2015年各廠商的專利公布數,新興廠商正迎頭趕上。小米科技新增866項專利,努比亞新增154項(佔中專利數量的大部分),魅族新增59項。雖然總量仍然較少,但聊勝於無。
一方面,這是國內手機市場充分競爭的結果。純粹低價和機海戰術無益於競爭,技術創新變成廠商們都在思考和關注的重點。另一方面,也「歸功於」國際巨頭針對中國廠商發起的專利訴訟(如愛立信印度起訴小米);以及國產廠商之間就某項技術展開的歸屬權「撕逼戰」。後者直戳痛點,國產廠商的專利技術積累問題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去年國家發改委在對高通公司在華壟斷做出的處罰中,決定取消「反授權協議」(使用高通晶片的中國廠商須將專利授權給高通,並且不得向後者客戶收取授權費)。撤掉了高通的「保護傘」,國產廠商對待專利問題也變得更加謹慎。
而傳統廠商每年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也是花了大手筆的。中興每年將營收的10%投入研發,累積投入4000億美元。TCL早年間與阿爾卡特合併,獲得後者所有相關技術的智慧財產權,後續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佔到銷售收入的8%到10%。截止到2015年7月份,華為、中興等廠商的專利新增數均為千位數。
不過專利總量並不能完全反映國產廠商的技術實力。在專利的幾種類別中(發明專利、外觀設計、實用新型),技術沉澱時間較長的廠商在發明專利佔據更多優勢,而新興手機廠商更多以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為主,後者更加簡單粗暴,短期內更容易看到成效,但是核心專利技術仍然缺失,對於長期發展不利。
國產廠商出海如何賺足底氣?
在海外市場,很多國際專利大戶在市場上帶有一定的壟斷性質,蘋果三星等專利儲備雄厚的廠商可以拿專利技術為武器打壓其他廠商,保護各自的市場地位。但是中國手機廠商卻不能,甚至手中有限的專利儲備還不足以拿來作防禦,近身肉搏就更談不上了。
國內像小米、魅族等廠商,在印度、馬來西亞等地區布局頻繁,選擇東南亞這種智慧財產權環境相對寬鬆的地區走出面向海外的第一步。不過想要進入歐洲美國等成熟市場,還面臨很多困難。
少數布局海外市場較早的廠商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4年華為在部分海外市場成績突出,中東、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佔比增長三倍以上;中興目前是美國第四大手機廠商;而TCL通過收購阿爾卡特,在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佔據較大的市場份額。但無論是哪一個國內廠商,面對國外專利巨頭的打壓都很難單獨存活,況且現在專利積累還十分薄弱。
手機廠商在海外市場碰壁並非沒有前車之鑑。曾經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商HTC遭遇蘋果公司專利起訴,2012年在美國市場遭到重創;更早之前(2010年),來自深圳的手機廠商基伍遭遇西門子、愛立信、摩託羅拉等國際巨頭的專利訴訟,直接導致基伍產品年度出貨量下降了30%以上。未來進軍海外市場,單個個體勢單力薄,必須首先修煉內功,加強自主專利技術的儲備。另外,抱團取暖或許也會是另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