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收官的《大江大河》帶著「年度爆款」的標籤,在國內外均獲得了一致好評,改革開放40周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紀念性節點,如此一部國家獻禮劇也孕育而生。
終於,觀眾在2020年末迎來了這部優質劇的第二部《大江大河2》。
在這一部中宋運輝已經離開金州成為了東海化工廠的二把手、雷東寶代言的「小雷家」開辦了民企鋼鐵廠、楊巡演繹的「個體戶」也重回楊子街,似乎每一個人在改革開放的第二個十年(1988-1998)裡都平穩步入了中年輝煌,再現了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成為「改革開放先鋒」的生動寫照。
毋庸置疑的是,改革開放四十年與當下社會之間的年代鴻溝被《大江大河》充滿力量又深沉厚重的情感氣質填平了,因此《大江大河》太值得一追了。
在《大江大河》中,改革開放既是時間背景也是題材內容,它所完成的情節容量不僅僅展示了真實強烈的年代風貌,更塑造了一批批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
年代劇以其濃厚的歷史背景,已經自帶了一種情感共鳴的先天條件,但是一部優質的影視作品想要更加打動年輕觀眾的心,實現了「打通觀眾年齡圈層」這個在影視劇創作中難度極高的目標,首先就在於樹立真實生動、可感可信的現代性主體形象。
這樣,觀眾尤其是未曾經歷過改革開放初始階段的年輕一代產生情感共鳴及其價值認同,產生足夠豐富的代入感,由此來看《大江大河》在這一方面做到了極致。
首先,這部劇在服化道上下足了功夫,不僅高還原度的呈現了改革開放年代下的真實面貌,更是在處處細節上體現了製作的精良。
這部劇的出品方是業內具有極高名氣的「正午陽光」,曾出品過類似於《偽裝者》、《琅琊榜》、《歡樂頌》、《外科風雲》等一系列好評如潮的作品。
而這部《大江大河》更是以改革開放為背景,圍繞著「改革浪潮下的三個人物」的人生經歷和命運變化來講述的故事,劇組曾細心查閱20 世紀70年代的歷史資料,爭取達到人物形象與服裝道具充分吻合的效果。
在服裝、道具的體現上,觀眾可以看到屬於那個年代的「二八式自行車」、「白瓷缸」、「化工藍解放綠」等年代性極高的道具,聽到1950年4月便開播的早間廣播新聞節目——《新聞和報紙摘要》。
此外,劇中不斷出現的大型場景如化工廠、機關大樓,內一處內飾不光讓觀眾了解人物的生活背景,也帶著觀眾重溫了那個時代的記憶。
1986年可口可樂第一支中國電視廣告在華播出,80年代末可口可樂便成為國人常見的飲料,因此宋運輝與路司長在飯館吃飯時候的細節,僅通過一個可樂的道具呈現,便體現了改革開放第二個十年的發展情況、時代盛況。
如果說真正觸碰到觀眾爽點的是影片主題的話,那服化道的精準還原更是催化劑,但是根本上在於影片在歷史與現實之間通過藝術方式架構起一座時代的橋梁,開啟了一場在改革開放初期與當下21世紀,這兩個時代之間關於「理想」和「奮鬥」的對話。
而演員的演技與人物刻畫使這場「對話」產生最了大面積的共鳴。
宋運輝初駕東海,為項目組出謀劃策的僅僅一集當中,便已經在觀眾心中構建起一個能夠精準把握自身核心競爭力以及明確項目定位,同時又善於利用資源與人脈的高雙商精英形象,極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對於改革開放那個年代中國家頂級人才的想像。
因此宋運輝在人物弧光的正面並不存在明顯的惡點,但卻又不是一個平面的人物,他在跟閔忠生的電話「博弈」中,利用小聰明和潛臺詞來幫助自己得到與路司長見面的機會,主角光環的加持下一切看起來是如此的合理。
從來,宋運輝都是一個正派的人,但在面對龐大體系的官僚主義、教條主義和潛規則時,原則與底線、規矩與條件似乎並不能夠真正滿足一個人的所有期望。
所以怎樣描寫一個真正的立體化人物形象的難處,便是看主角宋運輝如何在赤裸裸的潛規則當中,利用正當卻又不經意的「歪門邪道」,使自己成為體制中大多數人難以做到「好人」一角。
宋運輝如此,雷東寶跟楊巡更是如此。他們作為「改革開放大背景」下渺小的「小人物」,需要更加「圓滑」甚至「狡猾」的生存在這個變革迅速的時代當中。由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組成的「弄潮三子」,分別置身於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三種不同社會經濟形態的縮影。
以國家視角凝視下,宋運輝以曲折的情節線索和更炸裂的情節衝擊力成為當之無愧的「主線」,而雷東寶、楊巡構成「一主兩支」的人物結構,滿足了作品對於形象的豐富性的需求,也滿足了不同層面不同階級的觀眾,對於時代劇更加全面的理解。
《大江大河》由於追求三男主在經濟身份上的象徵與差異,架構了「三線並置」的多情節敘事。
值得一提的是,由楊爍扮演的「雷東寶」可謂是劇中的靈魂人物,從第一部延續到第二部,雷東寶的志向就是,「帶小雷家過好日子」。楊爍也因此表現出村書記的得意和那種退伍軍人的糙氣,雷東寶在銅廠爆炸後面對正明的解釋時的眉毛緊皺、面對縣領導時候的圓滑憨笑、偷吃村民家牛蛙時的大男孩脾氣,都讓觀眾體會到這就是真實發生的事,而不是在表演。
楊爍為了真實表現雷東寶的性格特點,學習怎麼抻著脖子來講話,才有了這個穿著軍大衣、一臉鬍子拉碴的人物形象,讓觀眾直呼他整個人都「很東寶」。雷東寶這一角色由於他本身具有的魅力,加之其遭遇讓觀眾產生了情感認同,從而進一步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先驅者的不易與其肩負天下的責任與擔當。
另外一方面,這部劇的配角人物堪稱黃金綠葉,他們與主要人物串聯起來構成完整的故事情節,主線結構和支線結構靠著故事脈絡逐步推進,甚至是路人甲的出現都串聯了整個故事的完整度。
作為群戲的《大江大河》,不論是配角還是友情出演的角色,甚至是「龍套人物」都讓人驚喜。
在新增的角色中,敏感又粘人的宋運輝妻子、思想縝密又精明的嶽父母;顧全大局的東海化工馬廠長、公正權威的路司長、小雷家銅廠正明、楊巡的媽媽、雷東寶的妻子……不論主角還是配角,都塑造了一個完整真實的形象,讓整部劇變得真實而有感染力。
現如今,當「講好故事」已經成為創作共識,那麼,人物的再現與再創作便更能
與故事相輔相成,從而生活化、濃縮社會各行業且相互關聯的角色設定能更細緻、生動地展現時代風貌,喚起觀眾心理認同,拉近心理距離,進而將當代人物和歷史時代緊密結合。
《大江大河》雖是一部國家獻禮劇,但是它並沒有一味的去展示過去年代所獨有的嚴格時間限定,而是在其中加入了許多當代職場困境,能夠讓觀眾在了解歷史的同時也感受到不同氛圍裡的情感共鳴。
宋運輝離開金州擔任東海化工廠副廠長,他已經身處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當中,可實際上他需要面對的是更大的困難,更多領導的壓力,自來家庭的壓力以及生活的壓力。
生活一直在出難題,也在一直逼著宋運輝成長,他已經可以短短幾步路就收起情緒安撫下屬,可以坦誠又帶有技巧地主動拉取老韓的一些支持,宋運輝已經不在是第一部裡那個懵懂無知不善於人際交往的年輕人了,他在困境中的摸爬滾打讓他足夠老成。
宋運輝在第一部中儘管已經盡力做到潔身自好,但還是身不由己捲入水書記和費廠長的鬥爭,甚至最終被閔忠生利用而抱憾離開金州遠走東海;同時又因為在東海化工廠出盡了風頭,讓一個堂堂副廠長被迫下放到施工現場,在波詭雲譎勾心鬥角中,宋運輝慢慢成長起來,他的成長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便是職場教給他的生存法則之一。
而水書記跟宋運輝說「你要學會用世俗手段保護你的夢想」,不僅是他學會的第二套生存法則,更是帶給觀眾的職場啟發。
職場有大有小,小事上不乏高祥榮這樣的人,不做什麼大奸大惡的事,但卻在些許小事情上佔盡便宜,往大裡說又有路司長、閔廠長這一類帶有「官僚主義」作風的人進行把控制裁。
職場當中的利益與立足,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膽量上來盤算的,職位有多大就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對於宋運輝來說,他的壓力釋放已經洩了氣,疲倦與不甘大概便是成年人最真實的生活寫照。
如果說宋運輝是留給觀眾對那個「光輝歲月」的幻想式寫照,那麼雷東寶跟楊巡便是大部分中年人的自身寫照。
「小雷家」銅廠爆炸,炸毀了一村人全部的希望,但是雷東寶作為書記仍然要在顧全大局、強顏歡笑上做足功夫,以至於他在假結婚的當晚借酒澆愁說出了憋壓已久的心裡話,至此成年人的崩潰也就是在一瞬間爆發出來。
楊巡處在與雷東寶同樣的地位上,上面是幾位言聽順從的哥哥,下面是幾十家張嘴吃飯的商戶。他在用欠款換回一輛二手汽車後便開回家中,這種內心的炫耀在當時這個經濟迸發的年代是最具影響力的。
他想要母親晚年享福,想要生活順利,作為老闆他只有獨自一人頂受各界的壓力,以便於能夠拒絕租鋪的一分錢降租,並底氣十足的講出「揚子街不是你們想走就能走,想回就能回的地方」這樣硬氣的話。
說實話,在那樣一個靠拼的年代,他們做的已經足夠好了。
《大江大河》具有「職場劇」的設計感,它描述商戰展示鬥爭,但是所有人的爭鬥都是「高級」的,每一個人的目的性看似極強卻又很是溫柔,時代背景下所展示的並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局部矛盾,而是由於不同人物的背景、學識、地位,這些不同層面的思考所帶來的的觀念碰撞和籌劃角度。
我們不能不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心甚至是貪心,但是在大時代背景下,一且都是正能量的方向——銳意進取的人推動歷史。
改革開放教給「弄潮三子」的,絕不是任天由命、杞人憂天,而是應該是運籌帷幄,把命運握在自己的手中。
四十年的發展歷程走完了歐美國家一兩個世紀的成就道路,何不說這是一場奇蹟,《大江大河》正是將這份奇蹟再次在觀眾面前,複製這多變的時局、多元交鋒思想和深邃多層的歷史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