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能力配不上野心,顧佳的腳踏實地和王曼妮的「精緻窮」
《三十而已》之所以能夠成為現象級的電視劇,主要是因為它以三位女性的視角切入,代表著三種階級的思想。其中,引起大量女性共鳴的便是「精緻窮」的滬漂女孩王漫妮,和王漫妮截然不同的人物代表便是從全職太太變成創業女強人的顧佳。然而,她們的人生都有一個轉折點,那就是三十歲。
三十歲對於顧佳來說,丈夫的創業公司遭遇瓶頸,她為了擺脫公司危機,不惜砸金躋身太太圈,然而現實教會她與其背靠大樹好乘涼,不如靠自己拼出一番事業。三十歲對於王漫妮來說,是月薪兩萬的奢侈品銷售工作,是在偌大的上海居無定所,但依然選擇「精緻窮」的生活,哪怕信用卡負債纍纍,也堅持著大城市的精緻和體面。
在當今這個社會,性別、年齡和出身等一切客觀原因都無法束縛一個人的理想和作為,真正羈絆自己腳步的只有不肯努力、付出的心。對於以王漫妮和顧佳為代表的女性來說,野心和虛榮心的存在並不可恥,然而,當自己的目前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時,微妙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兩個人對待金錢的看法,其實是殊途同歸的虛榮和拜金,無論是顧家為了融入太太圈花30萬買包,還是王漫妮用信用卡透支一萬七去升艙,本質上並無二差,都是追求超越階級的精緻,但卻都是在承受範圍之內的消費。其次是對待伴侶不忠誠的反應,顧佳選擇離婚,獨自開始創業,最後身家上億。王漫妮「被小三」之後,果斷放手,將渣男送給自己的奢侈品悉數歸還。
說到底,王漫妮和顧佳最本質的區別其實是當能力配不上野心時,顧佳選擇腳踏實地地創業,王漫妮選擇用「精緻窮」包裝自己,渴望有朝一日搖身一變成為富太太。說到底,二人不是在為自己的拜金和精緻買單,而是在為人生的選擇買單,是為成功的捷徑買單。為了過上想要的生活,與其選擇尋找捷徑或靠山,不如腳踏實地地努力,有的時候不在於找到捷徑,而在於自己投入的精力和努力。
義大利的哲學家曾經說過,因為走捷徑而節省的路程,日後都將用數倍的彎路來彌補。所以,當能力配不上野心的時候,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沉下心來學習、歷練和沉澱。三十歲正是厚積薄發的最好的時候,正如《論語》所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其實意在告訴大家,三十歲樹立自己的價值觀,四十歲不被外界所迷惑,篤定自信。
很多觀眾表示這部電視劇的代入感很強,很多細節都是生活裡真實存在的,比如貴族幼兒園和富太太圈,也有不少網友質疑電視劇太過於誇張了。其實,有些事情大可不必追根溯源,真正有代入感的不是貧富的差距,而是作為局外人的觀眾對人上人的圈子也心生了嚮往。我們要知道的是,這也是人生的修行,不管我們是二十歲、三十歲、還是五十歲,腳踏實地的人生充滿著已知的可能性,這是這個時代的自信和傲骨。
蔡康永曾分享了一個故事,「我有一個朋友,他很想要一個名牌包包,但是他沒有那麼多的錢,於是他打算分期買,我知道了之後借了全款給他。最後他沒有買那個名牌包,把錢還給我了。他說,當他真的有了那麼多錢的時候,他就不想買了。」所以,當我們的能力配得上野心的時候,你會發現,那個曾經你很想要的東西,其實你只是想用它來證明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