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冠肺炎證實人傳人以來,各類口罩——尤其是醫用防護口罩——的全國性脫銷似乎只在一夜之間。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我們,全國的口罩產能在 1480 萬左右,但中國 14 億人口,假設 5% 的人每天佩戴一次口罩,口罩每天的需求量是 7000 萬。急迫需求和產能之間的缺口一時難以填補。
我們追溯了口罩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發現這是一個人心擾動的行業,有暴利,有困惑,也有被責任驅動的抉擇。
進退維谷的商家
對於國內的口罩生產商來說,疫情發生在一個糟糕的時間點:工人回家,原料短缺,城市封閉。他們應對的是一場兇猛的突然襲擊。
劉學凱:
快過年的時候,疫情爆發,全國急需口罩,我們重新把工人召集過來。頭幾天工人沒太大反應,後面工資翻三倍、吃住都包,有些才同意的。
1 月 18 號我找了趟班車,把已經回家的 20 多位工人拉回廠裡。廠裡有 8 條生產線,滿負荷的話需要 100 多員工。好在現在員工都已到崗,政府給了支持和補貼。
我們現在簡直不知道是白天還是黑夜,24 小時生產,2 班倒,每個工人一天工作十來個小時,原本熟練工工資一天 80 元左右,現在一線員工一天能拿到 500。普通員工的工資也在 300 左右。
但現在問題是原材料非常緊缺啊。外地出原材料的都封城,有的得提供政府公文。
除夕當晚凌晨一兩點,所有原材料用盡了,連塑料包裝袋都沒了,大年初一不得不休息一天。大年初二,公司採購經理帶著 30 萬現金去山東臨沂的工廠進無紡布。對方不保證能裝滿貨車。我說,要是不裝滿車,我以後再也不會進你的貨。國內質量比較好的熔噴布的進價從 2 萬 4 不斷漲到了 4 萬 5。這兩天熔噴布吃緊,迫不得已工廠休息了半天,等晚上熔噴布到了繼續加工。
口罩並不是一個賺錢產業,醫用外科或一次性醫用口罩的利潤大概在幾分錢。你現在不是說賠不賠的事了,你只要有機器,你只要有證件,有註冊證,你是個口罩廠就有義務地去做。因為啥?這個社會現在確實需要這些,你不做從良心上也,現在機器能轉動的必須轉動起來,不能停。
孫穎:
過去幾年中國霧霾治理成果讓大部分的口罩廠都瀕臨滅絕。我現在開玩笑說,這是一個情懷產品、賴生意,你哪兒控制得住?有霧霾才能賣口罩。
17 年口罩上線以來,我們賣了差不多 60 萬隻,其中有 50 萬隻是賣產品送的,送口罩人家說,「算了,還是給我一張 20 塊錢的天貓卡吧」。我們產品放倉庫存了兩年半,頭都大了。
在雙十一之前,免費送了人家 14000 盒,不然再放半年就過期了。代工廠天天催我說剩下的訂單你什麼時候生產,備好的原料放在代工廠的倉庫裡,他說你再不生產就都報廢了,我也很痛苦,他也很痛苦。
我真的一點都不浮誇地說,做出口罩第一年我特別開心,覺得這款舒適性更好。我送朋友,但因為沒有霧霾了,所有人都不要,半年之後覺得人家不理我,就不送了。到現在把剩餘的十萬隻庫存賣了,算算帳,整體虧了小三百萬。這次疫情,如果我們「運氣」比較好的話,說不定能保本,這叫什麼?你說這種生意有人做嗎?
我們的那家代工廠,他 2017 年看到霧霾特別厲害,覺得口罩要爆發,把房子都抵押了,加上原來辛苦掙的錢,做這個口罩廠。三年過去了,真的是憑本事把這三百萬虧完了。今年元旦他還跟我說,實在撐不住就算了。
關廠之前,突然無數人給他拿了無數訂單,我給他打電話,他說我這輩子沒見過這麼多人捧著錢給他說,你趕緊給我做口罩,但沒產能,他做不出來。
工人臘月二十都已經放假了,春節誰不回家?過去一兩年這種慘澹經營,那老闆都恨不得你趕緊回家吧,再也不要來了。所以,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後期再想叫人來,工人已經叫不回來了。
我們的代工廠,我臘月二十七給打電話,我說你就二傻子,你為什麼不出三倍工資給人,讓他過來?他說虧怕了,不敢出這個錢。
三十那天,疫情看著特別嚇人,我們發了通知,全體員工停止休假,兵分三路,其中一路去工廠。代工廠已經沒有工人了,老闆光杆司令一個人坐在那兒哭笑不得的,電話都接不過來。沒辦法,我們派十個自己的員工去。
初三初四我們直接四倍工資找了十幾個臨時工,把我們的人都頂出來,一方面他們效率低,另一方面因為太危險了。我們同事所在的小區已經有一個人確診了,確診那戶 5 號樓,他們是 8 號樓。昨天上午我已經把所有人全部撤出來,都在家蹲著。我說情願停工,也不能再冒生命危險幹這個事。
金魚:
我親戚是湖北仙桃一個口罩廠的老闆。疫情發生後工廠急忙召回工人,有的回不來,封城了,有的不敢來。像我們開 8 倍工資都沒有人願意過來,請不到工人就自己家人去上班,只能這樣。原本一天工資 90-100 元,現在最高能有 870 元。
2 月 1 號,當地政府關停了仙桃大量民用防護型口罩廠。作為中國最大的口罩基地之一,仙桃的口罩起碼供給武漢是供得起的,然而武漢都這麼窘迫,肯定有問題。
現在口罩市場價這麼高,炒到三四塊一個。民用口罩廠不生產,市場供應關係超出了一個正常範圍,這是什麼促進手段?
有人說人家販賣高價口罩,供給關係肯定應該打開,是不是?我們就可以以低價平衡這個市場,是吧?口罩大概在一個波動的範圍,就是兩塊、一塊或者一塊五左右,這樣一個價格群眾才能接受。你也不用去打擊什麼高價。
價格瘋漲
跟生產環節的人工不足、原料短缺相比,流通環節的擾亂是加倍的。有人趁機大發其財,也有人憑良心行事。
小劉:
20 號那天我在公司搞衛生,突然有人打電話問我,「口罩你確定能發貨嗎,你確定能發貨嗎?求求你發貨。」說得我真的心腸都軟了。我倉庫裡還有一些,我就說可以。
之後,他們就在豆瓣那裡推。一個小時下了七百個單,把我嚇瘋了,平常一天最多接三十個單。我們是做醫療用品的,本來是對公給醫院的,個人買的都很少,搞大清潔的時候戴一下就可以了。後來我才曉得是疫情。
我們設的庫存都是很隨意的,他們一下子搶購得太快了,我趕快把庫存改了,最後就下架了。年底誰會囤那麼多貨?囤越多,錢就越多。
我連夜打電話給廠家,第二天開著車蹲在門口,要不我根本發不出去。後來廠家貨給我拿空了,沒辦法。本來還有將近五十來單沒有發出去,我只能跟他們打電話解釋。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是賣 25 元一包,一包一百個,因為廠家那邊說拿不著貨,我就改了一下,最後漲到 40 塊錢一包。同行的價格炒得太高了。剛開始一塊、兩塊、三塊,都是按個算,後來炒到一包四百、五百,六百都有了。還有人發布 15 塊錢一個。我說我如果跟他們一樣做推手的話,那根本就對不起我們自己的從業道德。
小斯:
20 號疫情消息傳出來,我就換了家快遞,把幾隻醫用 N95 口罩的打包價下調了 20,然後有人開始罵我,讓我補差價,還說我國難當頭擅自調價,真的非常寒心。
那段時間,進貨經銷商不給單據,他們也怕被查,我能理解。現在口罩廠的普通員工日工資都快到七八百了,確實成本漲了很多。23 號,我的進價已經到 19 塊一個了。
後來媒體有報導,一家藥店口罩賣 25 元,進價 19 元,被吊銷營業執照和罰款。我看了非常害怕,我確實沒有進貨單據,理不正。我打算賣了這批就不進了。我只是個學生,沒多少積蓄,賣口罩只是我的副業,掙點生活費而已。但罰錢的話搞不好學費都沒了,我承受不起。
金魚:
我從親戚那裡拿了一批貨,有一批是民用 KN95 口罩,我賣人家十塊錢,自己可能就賺一塊錢,大家都覺得很便宜,大量要。後來有個客人他把我朋友圈屏蔽了,他還加了我朋友,我朋友突然和我說,「這不是你的圖片嗎?你看人家在網上賣 35 呢」。我說啊?
我找到他,跟他說我以後不會再給你供任何一個口罩的貨,你以後不要找我合作。我說你能做第一次就能做第二次,以後你愛找誰去找誰。他說什麼買賣不成仁義在,我說你拿我的東西去賣還好意思跟我說仁義?他說我哪有啊?然後我就把我朋友的截圖發給他,他就沉默了。我把他拉黑了。
我當時就發現這個人真的是太噁心了,有人就會利用你的這種心。我覺得不能再放低價了,要價 20 塊錢。有的人希望我能降價,從道德上攻擊我,這樣他好降進價,漲賣價。但我不變了,這樣他就很難放高價。
公益人陳先生:
1 月 31 號凌晨 2 點,在我們一個物資募集群裡,朋友說剛咬咬牙,拿下 2 萬個口罩,4 塊錢一個,我一看圖心都碎了,就是普通的醫用外科口罩。在此之前半小時,我面臨同樣的選擇:普通外科口罩,4 塊 5 毛一個,1 萬個,說半小時不付款,就沒了。我猶豫了幾分鐘,決定放棄。
就在這個價格的前一天,我們剛剛向湖北捐贈了 20 萬個同樣規格的口罩,是 1 塊錢一個。同樣的口罩,幾個月前批量採購只要 4 毛錢,藥店零售也才 6 毛錢。
鄭鶴紅:
我們從 20 號到 23 號就開始採購物資,23 號付給某品牌口罩的大經銷商 100 萬貨款,定了 8 萬隻醫用 N95 口罩。等了一天多這個口罩量才生產出來。然後在廠門口,你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嗎?經銷商把這批口罩轉手賣給了二道販子,我們的志願者在門口就守著這批貨,等著清點,就打起來了。第二天說,經銷商答應再補回來 4 萬個,一半。到現在一個都沒發出來。
我們後來找遍了各種購買渠道。我一說價格,10 塊錢左右,人家都不回復我,估計都把我拉黑了。還有個說他手裡有 30 萬個口罩,讓他報個價,30 塊錢一個,好吧,我拉黑他吧。
其他的就是沒貨。原因非常簡單,慈善機構的價格是限死的,我們要是報價 25 一個的話,都不用發貨,民眾的口水就把我們淹死了。賣給我們,又沒有利潤,人家還不如去維護客戶,賣高價,還能賺一筆。
14 塊錢是中國思源基金會購買口罩的價格,它是國家一級公募基金會,最開始一兩天網友罵的都是它。所以我們考慮只能 12 塊錢之內,一旦被罵你的名譽全都沒了,罵你吃回扣。你不做,你說採購不到,是不會挨罵的,對吧?
我們後來又得到了貨源,境外的,可以直接郵寄中國。我們在商量怎麼下單採購、核對數量,然後同伴說不行,因為是境外物資,新的文件要求境外到了海關自動歸屬湖北紅會、慈善總會。文件特別詳細,真的花了很多的心思。
我從事公益 17 年了,今年的經歷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把我們給掐死了。過去在汶川和玉樹,我們的身份還是很小的,都可以順暢地去做救助。
2010 年玉樹地震的時候,我們認識的一個主任,他現在已經是院長了,親自帶隊去支援湖北武漢,他向我們求助,要防護物資。他本身是一個外科專家,地位、名聲、錢都有了,親自帶隊進去,特別負責任,對不對?跟我們說防護物資不夠了,求我們給他一點,我們十年的救助夥伴,給不到他手裡。
孫穎:
我們的口罩很晚才被挖出來,因為別人一定是先買一塊錢的口罩,再買五塊錢的口罩,最後才買更貴的口罩。一定是這樣對不對?
我們自己口罩的變化從 20 號開始。鍾南山說要戴口罩當天,基本上就斷貨了,還剩了不到 10 萬隻。線下賣了 5 萬隻,線上賣了 5 萬隻。我們自己都沒當回事說賣就賣了,趕緊弄完拉倒,到年三十那天發現情況不對了。
有人在淘寶上開店賣我們的口罩,價格直接翻了十倍,你說這不是瘋掉了嗎?我們只能去投訴它,最後能成什麼效果,現在我們也沒有辦法。也有人找到我,說一盒給我加多少錢,我說哪兒涼快哪兒待去。包括某家電商平臺都找到過我,我都沒有給,給了我們後期就完全失控,失控最後受損失的一定是我們。
大年三十,我們把所有地方能夠找到的口罩,大概一萬隻全部拿出來,當天上午十點在網上全部賣出去了。
我們的訂單量和流量比雙十一漲了十倍,都是來罵你的:你為什麼沒有貨,沒貨為什麼還掛在上面,物流什麼時候發貨,為什麼看不了快遞?然後還有各種的宣洩啊:你為什麼故意不賣給我,你賣這麼貴還不賣給我,又伺候哪個老爺去了?各種破口大罵,有的直接問候祖宗。
當然還有投訴,說你們為什麼漲價。這個事很搞笑的,他們給天貓投訴,給工商局投訴,投訴我們為什麼漲到原價上去。昨天上午工商局的人還來,說你們怎麼漲價了,我說沒漲價啊,最後他走了,你說這多無聊不是。
全球採購
國內渠道難以指望,越來越多人盯上了國外。但隨著疫情在其他國家爆發,此舉也引發了爭議。2 月 2 號晚上,美國、澳洲、土耳其、韓國、越南、印尼、印度、新加坡等國家開始禁止大批量出口口罩。
許許:
除夕前一天,我們的校友企業要往前線捐物資,希望大家提供貨源。我們聯繫到了各國的醫療物資購買渠道,在澳洲、南非、印度等地訂購了十幾萬個醫用 N95 口罩。
聯繫到韓國中間商時,剛開始價格是 10-11 塊一個,我趕忙定了 10 萬個。後面我又訂了 5 萬個,兩天後中間商說廠家要漲價,漲到 13 塊,而後又漲到 15 塊,我同意了。
但隔天早上我接到電話,這批貨要漲到 18 塊。我說不可能,18 塊的話我們沒必要參與物資競價,最後漲價都漲到自己人手上。最後以 15 塊確定了下來。
王宇宇:
臘月 24 那天就有人問我,韓國有一批口罩,差不多有 500 萬隻,你要不要?這跟炒期貨似的,誰敢買啊?
臘月 28 那天,我們一開會一算帳,完蛋了,中國的口罩不可能供應上。我們一個同事帶人直接殺到韓國,韓國是除了中國之外,全球第二大口罩生產國家。當時的想法是平抑市場。那時我們手裡至少抓了 500 萬隻口罩的訂單,其中的 300 萬隻我們交了 30 萬定金給韓國廠家。雖說定了,但是心裡非常糾結,你敢要嗎?
那時口罩在韓國才不到三塊錢。同事年三十晚上回來,初二又殺過去了,因為對方已經反悔了,賠了 30 萬。他說 30 萬我做不了你的訂單了,轉手給了中國另一個公司,對方出了兩倍多的價格,用現金把這 300 萬訂單截胡走了。
政府徵用之後
1 月 26 日,國務院強調要統籌調配全國醫療物資,大部分口罩廠被政府徵用,優先保障物資最緊缺的湖北和武漢,產品不再銷售於經銷商。醫用口罩成為了國家管控類產品。
劉學凱:
現在我們就是政府管控,拿政府批文和調貨單,我們放貨。當然也有極個別的。醫院開救護車來拉,也是給醫院一些。
今天陝西那邊來了兩三波,到現在陝西的救護車還在門口停著呢。不給人家確實感覺不好意思。他們說他們醫院護士啥的口罩戴都不夠,都沒有,就是消消毒自己還用,確實國家這塊量還是不夠用的。人家來了就給人家拿個一箱兩箱的。
孫穎:
前幾天我們的代工廠被徵用,政府清點庫存,確認有多少產能,多少人在生產,並且讓他們以最快速度出產品。我們的產品也拿給廠家看了,對方說你們太慢了,不太合適。商量後,分給了我們一些產線,但那些產線維護更新就需要1、2個月,還不如直接買新的。
現在我們在代工廠對面找了一個地方,準備建一臺生產線,自己找工人,最快速度復工。現在產能每天兩三千隻,愁的要死,都不夠顧客朋友分的。我自己也沒有存貨。前幾天我把放辦公室放了N年的研發樣品都翻出來,一箱,全部分出去了。我自己車裡還有兩盒口罩,20隻,這是我們一家五口人的20隻。
年前給親戚朋友送禮,我也不知道送什麼,就送口罩,都是十盒十盒地送。昨天朋友給我發微信,他說今年送禮最貴重的就是你們,因為是保命的。
口罩在哪裡?
自 1 月 20 號到 2 月 1 號,北京的市民服務熱線中,有 9700 餘名市民反映買不到口罩,5700 餘名市民反映口罩漲價問題。
石女士:
從 1 月 20 號到現在,我沒買到過一個口罩。
我去了家門口的 3 家藥店,也嘗試了淘寶、京東、拼多多、物美多點、京東七鮮超市、盒馬超市、餓了麼送藥上門、美團送藥上門,都買不到口罩。我家有日本那種海綿口罩,後來發現這類口罩不符合要求。
現在我出門只能帶個海綿口罩再加個紗布口罩,先湊合著。畢竟家裡蔬菜、水果和生活用品必須要出去買,開始物美多點還能送一些,這兩天已經全部要求自提了,不頻繁下樓買東西也不行了。口罩也只能反覆使用,每次出門回家用威露士洗了,晾乾,吹風機加熱吹一下,自己感覺還不錯。
如果家裡都是年輕人吃個一兩星期方便麵我自己也能忍,可家裡 80 多歲的老人不行呀。我要上醫院拿老人必需的降壓藥,急需口罩。由於北京市政府沒有公布病例具體發生在哪些醫院,我們無法判斷去醫院拿藥的風險有多大,去哪個醫院或哪個社區醫療站更安全。但老人的藥又不能斷。
2 月 2 號,我在微博上 @ 各種北京生活相關的微博號,詢問口罩供應和醫院的事項,12345 市民服務熱線答覆建議我關注各大商場、藥店售賣情況。我回復他們,要是每天上街到處關注,被傳染了不是更得不償失。最後對方說,「您的建議我們會轉交職能部門,感謝您對我們的信任和關注。」
2 月 4 日,我又去了趟藥店,藥店只開了一半的門,門口用簡易小桌阻擋著,桌上掛著告示:店內暫無酒精和口罩。我又發了條微博:北京的口罩在哪裡……